教育与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要求流入地政府负责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公办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公办学校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仍然有限,各地严格的入学条件与程序也给农村流动人员设置了各种障碍,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公立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

一些城市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他们到流出地乡镇政府开具家里无监护人而同意外出借读的证明,凭务工证、暂住证和计划生育证明到流入地街道办或乡镇政府提出申请,证明齐全之后经过批准才能到指定的公办学校办理孩子的入学手续。这些制度和规定看似合理,而客观上办理这些手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办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较少选择这样的“正规”方式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替代性教育的机构就开始出现,有的称为棚户学校,有的称为民工子弟小学或者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中符合国家办学要求的为数很少,且以小学为主。

打工子弟学校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90年代后期发展非常快,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面临教育困难得不到解决后产生的,有着收费低、自由入学和退学、不会受到歧视等特点。这类学校多数设施简陋,缺少必要的办学条件,教学不规范,大多从流出地聘请教师,使用原籍教材,并按流出地的办学体制进行办学或设教学点,其教学质量也不是很高。在各大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呈快速增长势头,不但学校数量增加很快,而且学校规模也在快速扩张。但是,这些学校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制度的接纳和承认,一直在非法状态下生存和发展,经常受到各种清理、整顿和强行拆散、取缔,随父母迁徙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仍不容乐观。

另外,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受到种种政策上和费用负担上的限制,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出地接受义务教育,但由于远离父母,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选择失学、辍学,这成为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