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表现和社会进步的测度研究与实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经济表现、社会进步测度研究的基础理论

经济表现和社会进步测度的内容非常宽泛,相应的研究所涉及的理论思想范围也比较大,如福利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增长的极限理论、人口承载力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等,而基础理论应属于福利经济学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

1.庇古与《福利经济学》

庇古,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认为经济福利只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在追求经济幸福的同时,必须顾及非经济幸福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他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基本假定,即对个体的效用可以进行测量,通过对效用进行加减运算便能对整个社会的福利进行测定。之后,希克斯和萨缪尔森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已经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福利经济学》是庇古在1920年写成的,该书是福利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它奠定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理论水平最高而又与实际经济政策有最直接关系的思想之一。

2.主要思想

(1)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

什么是福利?简单来说,福利指的就是幸福。一般而言人们对福利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福利的要素是一些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二种解释认为福利可以“置于较大或较小的范畴之下”。显然,第一种“福利”也称为广义福利,即社会福利,它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它还包含了知识、情感等主观因素,但对于这种福利我们无法进行具体的研究,因为我们无法对它进行计量。第二种“福利”也称为狭义福利,即“经济福利”,它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我们可以对经济福利进行测量,因为它是与货币直接挂钩的,在对经济福利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一定量的货币,通过判断货币量的多少进而进行比较、选择。

(2)边际效用基数论。

边际效用基数论的目的在于将经济福利数量化。满足即为效用,一个人的经济福利是由其效用构成的,商品对人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个人的需求不变,那么当它拥有少量的某种商品时,单位商品的增加可以带来较高的边际效用,随着这种商品的数量增多,其单位商品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会减小,甚至会变为负数。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其拥有的货币量是一定的,购买的目的就是用有限的货币来获得最高的效用,于是人们就会对各种商品的价格、效用进行比较,通过一定的组合,最终实现商品效用的最大化;这时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和其价格是成比例的。这样,边际效用的计量单位就是商品的价格。既然效用可以计量,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个人的经济福利进行测量,并可以将个人福利加总起来一次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

(3)国民收入与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的关系。

关于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具体表现,庇古沿袭马歇尔的经济理论,用“国民利得”来表示,即对一定时期里一国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的纯流量进行衡量。相对于经济福利,这里采用真实单位来表现国民收入。所以要使经济福利增加,就要增加国民利得或国民收入,同时消除社会中的分配不均。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是对等的,这就是说对这两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进行表述时,就相当于是对另一个概念也进行了描述。庇古通过对商品的购买和价格的测量使得国民收入变成“主观满足的客观对应物”。

(4)“收入均等化”理论。

庇古在对收入的转移进行分析时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出发,认为收入越多的人,他的货币边际效用越小;而收入越少的人,他的货币的边际效用就越大。即使国民经济不变,如果以某种方式将富人手中的货币转移一些到穷人手中,那么就可以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出现增加,这种增加直到人人收入均等时才会停止。收入均等化的实现办法就是政府向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税,并用税收补贴给低收入者。

(5)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般均衡理论指出在人与人之间或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往往会产生相互影响;当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得到满足时,其他人利益的最大化会受该条件的制约。这种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而发生的。现实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不通过价格或供求关系对他人的利益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对他人的利益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外部性”,也被称为外部效应和外部影响。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另一种经济活动的“非市场性”的副作用。非经济福利的产生往往与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3.福利经济学给我们测度带来的启示

(1)庇古有关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定义以及一国经济福利等于国民收入的学说为我们构建绿色GDP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具体讲就是福利分为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经济福利作为社会福利的主体,它直接或间接与货币尺度挂钩,个人的经济福利的总和就是国家的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是对等的。

(2)市场的外部性及其分类又为我们计算绿色GDP提供了理论框架。同时利用外部性我们还可以分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当存在外部性时,二者的差异就成为影响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

(3)边际效用基数理论使得我们可以把原本不能量化的东西给量化了。庇古的目的旨在将经济福利数量化,经济福利的量化可以使得我们去计算绿色GDP。

(4)传统的GDP不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的公平性,也无法反映出财富的重新分配。收入均等化理论则注重如何分配财富才能使社会的经济福利最大,同时就如何才能公平地分配,该理论也提出了一种方法。这也为我们在之后研究如何调整GDP使之能够反映社会的分配问题提供了大致的思路。

二、其他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由环境保护问题而来,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的战略。

(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同时不因为环境保护而限制经济的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此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在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来利用自然资源,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索取在自然的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发展的源头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3)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立适应经济改革步伐的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可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因此,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

2.增长的极限理论

D.H.Meadows在其《增长的极限》一文中提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支配世界系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综合,他指出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费的日益提高、资源的不断减少、污染的日益严重等问题制约了生产的增长;虽然科技进步可以起到促进生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生产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3.知识经济理论

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将要耗尽的稀缺型自然资源;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这个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宏观调控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增强。

4.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是指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生态学三个定律,一是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二是和谐原理,即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三是自我调节原理,即生态系统应着眼于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自我调节功能的完善性和持续性,而非外部的控制或结构的单纯增长。

5.人口承载力理论

人口承载力理论是指地球系统的承载能力存在一个临界值,超过该临界值则人口对地球系统的压力就会大于其承载力,换句话说就是地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口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必须要被控制在地球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否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就难以维持。这一理论也被喻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三大发现之一。

6.人地系统理论

人地系统理论,是指人类社会是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球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它由地球系统所产生,但同时又与地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受到地球系统的气候(大气圈)、水文与海洋(水圈)、土地与矿产资源(岩石圈)及生物资源(生物圈)的影响,地球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气圈(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洞)、岩石圈(矿产资源枯竭、沙漠化、土壤退化)及生物圈(森林减少、物种灭绝)。人地系统理论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核心,是陆地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7.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的基础在于: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能够被永远地使用下去。基于这种观点,资源永续利用学派致力于探讨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8.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的基础在于: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在于人类一直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视为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不承认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在经济生活中把对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基于这一认识,外部性理论学派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中去的理论与方法。

9.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的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当代人过多地占有和使用了本应属于后代人的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基于这一认识,该学派致力于探讨各种资源在代际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10.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的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所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物质的流动是否通畅,并且是否形成了良性循环。该学派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其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