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著者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跟随史先生进修过,受其教导,亦以如此执著的精神来追求所能达到的学术境界。为此,于农历马年秋冬之交决定,在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带有个人总结性的《新著汉语文法》。那么,这部“新著”又“新”在哪里呢?
其一是累积性。如前所说,这是一部经过长期积累而成型的著作。从1960年正式发表《“每”与“各”》起,到《简明文言语法》的面世,再到《文法学及其散论》的出版,终至这部《新著汉语文法》的完成,历经半个多世纪。应当说具有比较深厚的积累。
其二是完整性。如“导论”所说,这是一部明确以教学语法为目标的著作。我早年就说过,教学语法“求其通”,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如此,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更是如此,陈望道的《文法简论》尤其提出了明确的“妥帖、简洁、完备”的三大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完成一部能体现汉民族语言特色而又“完备”的文法学著作。
其三是学理性。这也是一部融合专家语法的长处而追求“真”的专著。多年来所发表的有关文法学的专篇论文,此前两本文法学著作对不少语法问题的探讨,退休后深入钻研《马氏文通》这部奠基性巨著,并对其中不少连其著者也没能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予以解释。经过长期如此理性的思考而形成今日内容上的章节安排,都充分地证明了它内在的学理性质。
以上所列,就是著者为这部专著所定下的目标,并且为此而已经尽了努力。我相信,具有文科专业大专学历以上的读者,在认真通读这部著作之后,会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的。下面不妨略举数端以证明其言之不虚也。
首先是对汉语之民族特性的揭示。本书《导论》一章将其概括为单纯性、扩展性、简易性、均衡性四大特性。基于对汉语这些特性比较深刻的理解,著者长期以来除了一般性研究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特点之外,思考重心乃是探索汉语文法学的走向问题。
其次是关于词类转化问题的思考。在汉语的句子中,词与词的意念联系和成分与成分的语法关系是隐含的,没有外在的形态标志。关于汉语词类转化问题就是针对汉语的这一特性提出来的。本书第二章即指出了词类转化的三条鉴别原则:“(一)分清历时与共时;(二)区分固有与临时;(三)注意文献性质和有无别式。”不仅如此,笔者还正式提出了词的三种意义:“词的‘词汇义’,是指词本身所具有的词汇内容,即一般所说的‘词义’;词的‘语法义’,是指词按其意义范畴在语法学上的类别和在句子里所能充当的成分,即一般所说的‘词性’;词的‘功能义’,则是指词在具体的句子里,其语法组合所带来的词性转移及其词义变化。三者各有所指,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缠。”
再次是关于复句尤其多重复句的分析。有学者于20世纪初指出,“复句研究,尤其是上古汉语复句研究,历来是语法研究中的难题,许多人视为畏途”。唯其困难,更需要有学人去探索。笔者曾不揣冒昧,从1964年起,陆续写过《文言文假设句的几种格式》《〈左传〉假设复句研究》《〈国语〉与〈左传〉之假设句比较》《〈老子〉复句辨析》《〈盐铁论〉句法研究》等论著,意图在汉语复句研究方面有所探索与开拓。因为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极其有助于发现并纠正古籍整理中在断句和标点方面所出现的谬误。
再次是关于段落篇章的分析问题。如果复句的分析研究尚未完全摆脱文法学句法原有体系的话,那么段落篇章的分析应当是跳出了上述局限。早在1990年出版的《简明文言语法·语法概述》中,就曾论述道:“句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按照一定组合规律构成的,大于句子而小于段落的语言单位。构成句组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在句组中有相对独立性,互不做对方的分句,且有独立的句调。句组有一个而且仅有一个语义中心,句组中的句子围绕这个中心组合起来,不能割裂。”这方面的内容,在本书中又深化了一步。
最后是关于旧体诗词的解读问题。在中国,韵文和散文是两种并行而同样发达的文体,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由比较自由发展到格律完备,不仅注重诗句的叶韵,而且考究其字数、节奏和对仗。众所周知,对于旧体诗词的讲解,过去一向是只进行文学分析,至于其中的句法几乎是全然不予理会的,甚至不少人认为,旧体诗词有其自身的特点,若进行语法分析,其意境即遭到破坏。然而著者以为,旧体诗词应当纳入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尽管其体裁与其他文体有差异,但就其古汉语的教学目的即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和提高欣赏水平来说则是一致的。而要达此目的,就理应讲点科学,并非笼统地说说意境那么简单,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词语组合的句法分析。因为诗词的意境,绝不是脱离语言组织规律而单独存在的某种空灵的东西。诗词的意境,是通过锤字炼句、增强节奏、调整语调,特别是锤字炼句而创造出来的,就是说,诗词的意境与其句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最后一章就此概括为“句子的省略与紧缩”“名词语的排列”“语序的更动”和“关于声律句读”四个方面。诸如此类的句法分析,绝对是引导读者进入诗词意境的捷径。
料想来,以上五个方面该大致能够表明这部著作,在“求其通”的基础上再深化而“求其真”的成效了吧。
最后要补充一点,书稿先由商务印书馆转给著名语言学家王宁教授审阅,她给本书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建议将书名由《新著文法学》改为《新著汉语文法》。著者采纳了这个建议。特意在此对王宁教授以及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务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