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秘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节 用提问替代指令,改善关系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

——美国作家 弗格森


我有位姓胡的朋友,虽为女性但为人热情仗义,做事有责任心。但问题就出在太有责任心了,但凡她负责的事情,她会不停地啰唆,唯恐大家不知。最后,朋友们送绰号“胡说八道”,意思就是她每件事情都要说八遍。她的这种秉性,作为朋友相处本无所谓,甚至会觉得古道侠肠。但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她向我吐苦水,说她的同事,包括下属,都和她抱怨过一个问题:你太啰唆了!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她:“那你觉得自己啰唆吗?”

胡女士不好意思地回答:“其实是有一点儿,但我就是感觉有点儿强迫症,我不多叮嘱几次,总是不放心啊。”

我又好奇地问她:“那你平时都会和同事或下属叮嘱什么事情呢?”

“什么都有啊,例如员工该几点去拜访客户,出差别忘了提前订好酒店,酒店离客户单位不要太远,3点开会别忘了,周五交报告别忘了,等等。”

我听完后心想,你的员工不嫌你啰唆才怪!

最后我给这位朋友的建议是:

多用提问去替代指令!

例如,员工出差订酒店,不一定要告知员工:“记得订的酒店不要离客户单位太远,否则不方便啊!”这样的语言容易让员工觉得:“难道我是个小孩?”倒不如直接用提问的方式:“我上次去住的那个酒店条件很好,离客户单位走路只要2分钟,要不要我把酒店信息给你?”这样的提问,既让员工感觉你在关心他,同时又善意提醒了员工,一举两得。

提问的第一大作用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提问替代指令,既能实现自己的沟通目标,又不至于让对方反感。

其实很多人在沟通中的一个习惯就是不停地发号施令,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给对方的感觉也不好。我们在发号施令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以下问题:

· 你是以什么身份在发号施令?

· 对方认可你这个身份吗?

· 你要求对方做的事情,是你的建议,还是对方的想法?

· 发号施令时,沟通双方的亲和力够不够?

· 对方听到你的指令,会是什么感受?

当我们在发号施令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给自己一个高高在上的身份,我们的潜意识可能是“我是你妈妈”或“我是你领导”。在这样的身份下,我们很容易有个假设:你应该听我的!

这种状态很容易伤害沟通的亲和力。每当对方听到我们的指令时,如果对方认可我们的指令,内心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早就知道了,还要你说”!如果对方不认可我们的指令,第一反应可能是“真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所以,不管对方是否认可你的指令,当他觉得你的角色或身份有问题时,多半就会产生对抗情绪。

当我们在发号施令时,很容易陷入一种好为人师的立场,而我们发布指令的对象明显都已经清楚或者明白时,对方不仅不觉得你是在提醒,还会觉得你很啰唆或者你不放心他。要知道,没人喜欢被别人说服,每个人最喜欢被自己说服。当我们好为人师地发号施令时,对方的感受是:“难道我不知道?还要你说?”对方感觉到不信任。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爱唠唠叨叨、喋喋不休,但如果孩子正处在叛逆期,他的感受可能就是:还把我当小孩子看,不信任我!

总之,当我们像强迫症一样去下达指令时,对方可能对你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角色认知,因此很难赢得对方的信任与好感,就更谈不上亲和力的建立了。

所以,提问有时候可以替代指令,产生沟通亲和力。

提问能够帮你降低位置、改变角色,由指导者变成请教者,由老师变成学生,由管理者变成协商者。角色的改变,才能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获得对方从心理上同等的尊重和认同。

在管理员工的时候,用提问替代指令,既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又能够激发员工的好为人师的欲望。甚至很多时候,管理者可以利用提问引导员工自己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员工进行培养,促发对方思考。当员工寻找到自己信服的答案后,往往能够将积极的想法付诸行动,最终提高执行力。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把指令变成提问,可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和表现的欲望,孩子往往会积极又大声地告诉你想要的答案。很多家长其实也都深谙此道,有时自己明明知道答案,但在孩子面前假装无知般地提问,孩子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你答案。

既然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指令,那在什么情况下用提问替代指令的效果会更好呢?我帮大家总结了以下三种常用情景。

↘ 重复话题或善意提醒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很多时候发指令的人的动机是好的,可能想提醒对方或者表达自己的担心,但凡事过犹不及,有责任心和过于啰唆可能只是一念之差。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我们的担心或提醒时,有没有想过对方的感受是什么?对方心里可能在想:

· “她为什么又要说一遍?真是太啰唆了!”

· “讲这么多次,看起来就是不信任我啊!”

· “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说这么多次?真是烦人!”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你的指令可能不仅无法得到执行,甚至还会让对方产生对立情绪。所以我们可以采用非常简单的方式——使用“明知故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来替代发指令。这样,双方的角色就不是对立了,而是变成提问者去请教对方,或者请求对方协助。

假设明天下午三点,有个既正式又重要的会议需要召开,虽然你已经提醒了你的同事要准时参加,但如果你还想再次提醒他,你会怎么做呢?如果继续用发指令的方式,可能你的同事会觉得你很啰唆,这时不妨随便找个借口,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善意的提醒:

“小李,明天下午三点的会议是在哪个会议室?我都糊涂了。”

还有类似的场景,假设你是领导,需要提醒员工周五的时候提交一份重要的市场报告。但如果只是重复的指令提醒,可能让你的员工觉得你不信任他,所以可以同样明知故问地询问递交报告的截止时间。但为了控制问题,避免对方回答下周一交报告,可以做个封闭式的确认:

“小张,之前你说什么时候可以把你的市场报告给我?周四还是周五?”

在很多家庭中,夫妻双方可能总有一方凡事比较操心,但有时太多的担心可能适得其反,让对方烦躁。例如,太太想再次提醒先生明天早上八点起床赶飞机,未必需要像下面这样,生硬而粗暴地提醒:“你明天八点记得起床啊,赶不上飞机别找我。”

为了避免对方觉得你喋喋不休,可以通过提问来掩饰提醒指令。例如,可以在善意提醒完毕后,通过给对方提供帮助的提问来转移焦点,这样感觉可能会好很多:

“你明天要八点起床赶飞机,需要我帮你定个闹钟吗?”

↘ 提出管理要求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Steve Jobs)对于产品的设计一直以来都秉承着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这也是他即使去世了,仍在全球拥有无数粉丝的重要原因。据说,在苹果公司的产品研发过程中,乔布斯总在督促产品开发人员“继续改进,好还要更好”。当开发人员把产品拿给乔布斯汇报时,乔布斯经常会问开发人员几个问题:

· “你最多只能做到这样吗?”

· “你能做得更好吗?”

· “这个方案是你能做得最好的版本吗?”

开发人员面临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大受刺激,进而继续追求产品的极致,而这样的问题往往比单纯的指令效果更好。

在管理员工时,有时用提问的方式去替代行政指令,一方面能够刺激对方的好胜心,起到激将法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员工自己说出答案,最终提升执行力。

为什么员工自己说的答案会比你强加给他的答案执行力更高呢?

因为社会心理学中有个“承诺和一致”(Promise and Consistency)法则。所谓“承诺和一致”法则,是指当你决定了一件事情之后,你以后的行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件事情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承诺和一致”常常是和坚强、执着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会被人们认为两面三刀、表里不一。这种社会行为常常导致了人们对于自己的承诺,一般总会付出更多的行为去执行。“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于是我们经常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给你做出承诺,以影响对方的行为。

假如你的员工总是迟到,“这个月你不要再迟到了”这样的指令语言可能你已经说了好几遍,依然效果不佳,那么管理者不妨考虑尝试以下提问的方式进行:

· “为了避免迟到,你需要我找个同事每天提醒你吗?”

· “你以后打算怎么做来避免迟到?”

· “如果你再迟到,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处罚你?”

上述问题其实都会引导员工给出明确的承诺或者答案,基于“承诺和一致”法则,这种情况下员工后继迟到的概率就会下降。这种承诺虽然不能杜绝对方的迟到行为,但一定比你的指令更有刺激作用。

其实对员工的管理如此,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存在逆反心理,有时候他会对你的指令充耳不闻,这时不妨考虑多用提问的方式。我记得我的孩子小时候有段时间吃饭总是小口小口地细嚼慢咽,吃饭花费的时间有时让父母抓狂,最后忍不住冲他大喊:“你快点吃啊!”但很多时候效果一般。后来我改用提问的方式,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遣将不如激将,虽然简单但确实卓有成效:

· “宝宝,你能像大老虎那样大口大口地吃饭吗?”

· “儿子,听说你吃饭嘴巴能张得很大是吗?爸爸有点不信啊!”

↘ 员工辅导或教练引导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现在很多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已经是“90后”甚至“95后”了,如果用传统的指导式管理往往会导致沟通双方的对立或不信任。教练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之间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教练式管理的焦点是帮助下属实现自我成长,管理者既是下属的搭档又是他的教练,而不是发号施令者。

20世纪90年代,教练的技术从体育场训练运动员的方式移植到企业管理领域,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把企业管理者和体育教练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两者在各自组织中所担任的角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企业管理者无法做到事必躬亲,而教练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代替队员上场比赛。教练只是对运动员进行理念引导、技术指导、纪律训导,而最终的运动成绩要靠运动员取得。

相比而言,传统管理人员往往发号施令的时间多,和员工保持距离,向员工传达公司发展的方向和工作考核的标准要求。这是典型的“你为我工作”的思维方式——分配任务,适当授权,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

而教练式管理者,懂得用提问替代指令,聆听的时间多,和员工关系密切,并通过提问帮助下属思考他们如何实现个人的工作目标。这是一种“我怎样来帮你”的思维方式——帮助下属挖掘潜力、探索新的工作策略,培养下属的独立精神和思维能力。

· 你有什么建议呢?

· 你觉得该如何去做呢?

· 如果要完成这个工作,你觉得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 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 你之前是如何做的?

· 你的期望是什么?

· 你希望有什么改变呢?

· 你觉得做什么可以让改变发生呢?

· 你觉得什么是马上要做的?

这些问题都是教练式管理经常会涉及的问题,后面的章节会详细阐述具体的应用方法。当然不是简单地用提问替代指令后,就会有好的效果,还需要优化提问技巧,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学习。

本节小结

本节阐述了提问的第一个作用:替代指令,改善关系。当我们用陈述句下达指令的时候,可能好心办坏事,原因在于立场和角色的不同;当我们用提问替代指令的时候,往往效果更好。当然不是所有时候都鼓励用提问替代指令,本节总结了三种常见的情景,在这三种情景中提问的效果一般更好:

1.重复话题或善意提醒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2.提出管理要求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3.员工辅导或教练引导时,用提问替代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