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26/23667926/b_23667926.jpg)
第二章
访谈法
一 前言:挖矿与旅行
访谈(interview)是当今台湾社会中,十分寻常的搜集资料的方式。从记者采访、文史工作者进行口述历史,到社会学研究,都常以访谈的方式来了解人世间的各种经验与意义。本书所介绍的研究型访谈也有很多种,包括第一册第七章的“抽样调查研究法”、第九章的“焦点团体研究法”,都涉及不同形式的访谈。而本章所着重的是质性访谈(qualitative interview)或是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
这些研究型访谈方法之间的重大差异,在于访谈设计的结构化程度,以及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光谱的一端是事先设计好标准化题目的问卷调查。这种严密结构化的访谈,要求受访者按照研究者安排好的选项来填答,研究者则根据受访者提供的响应进行分析。光谱的另一极端是非结构(unstructured)的访谈。例如,Spradley(1979: 55-58)就把民族志访谈描述为一场“友善的聊天”。研究者依照受访者所述说的内容,决定要续问哪些问题。观察、发问、倾听的部分也都可能成为之后分析的内容。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这指的是研究者准备好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但是有关提问的顺序以及问题的方向,常常依照受访者的响应与说出的故事而调整。无论是无结构还是半结构式访谈,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都是其提问的重要方式。相较于问卷问题的封闭性——研究者已经设定好问题的内容、顺序以及答案选项等——开放性问题给予受访者朝各种方向回答的可能性。
以另一种方式来了解访谈的差异,在于不同的知识论立场。访谈是在挖矿,还是在旅行?Kvale(1996)借由这两个隐喻,来讨论访谈法背后代表的理论意涵。在“挖矿”的隐喻中,知识如同深埋的矿产,访谈者的活动如同在挖宝。有的访谈者要挖出可以量化的客观事实,有的要探求意义的宝库。把访谈当作挖矿活动,意味着知识藏于受访者这座宝库,等待着访谈者去挖掘,而且只要工具得当,挖得够深,谁来挖掘都会得到同样的矿物。“挖矿”反映了实证主义传统。无论是抽样问卷调查,还是非结构访谈,都可能以挖矿的方式来进行资料搜集。
“旅行”的比喻则把访谈当成一场旅行。访谈者有如旅人,在想要探索的境内各处,跟相遇的人聊天谈话,回家后把所见所闻写成故事。有的旅人带着初步的地图探索,有的就是看状况决定如何漫游。一路上经历的每一场对话,都是旅人与路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怎么问、怎么谈、要跟谁谈、相不相信这些人说的话,都有各种斟酌与考虑。一路上故事会如何发展也难以预期。本章所侧重的质性访谈,有些即默认这种知识的建构与诠释性质,强调一场对话的内容与意义是在特定的脉络下产生,因此访谈过程比较像是场“旅行”。即使事先有关怀的研究问题,也可能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受到访谈内容的启发而修正、调整。这类质性访谈十分强调受访者的言说,是在这个访谈情境中建构出来的(而非既定不变的资料),受访者在此过程中针对访谈主题赋予意义(而非被动地提供信息),研究者也如同受访者,有着多重身份,也会随着访谈情境而有所转变(而非搜集资料的录音笔)。
质性访谈之所以也常被称为“深度访谈”,就在于其访谈目的,要能针对受访谈主题得到深入的理解;深度比广度在此更加重要。如同Rubin与Rubin(2005: 35)所提醒的,要达到这样的深度,研究者要能够了解事情的脉络,处理多重复杂甚至相冲突的谈话旨趣,善于追问、加问,注意各种情境、意义与历史的特定细节,才可能达到某种深度。很明显,研究设计也就要保持开放与弹性,像是初步访谈的发现,常会指引研究者重新回去探问研究问题,重新调整受访对象,甚至重新修正对焦的概念与主题。Kvale(1996)把访谈法分为七个步骤:形成主题、设计、访谈、誊录、分析、确认、发表,而这些步骤常常需要来回修正。
由于质性访谈常见的开放性与情境性,使得其研究方式,往往无法像问卷调查那般步骤分明。然而,质性访谈也不是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秘技艺,毫无言明的操作方法可呈现。质性访谈法也许可以位居“照表操课”与“心领神会”两者之间。本章将分“研究设计”“访谈现场”以及“记录、誊写与分析”三个单元,介绍质性访谈法的重要理念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