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周公太公谈治国
【原文】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1],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2]。”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3]。”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4]。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5]。故《易》曰:“履霜,坚冰至[6]。”圣人之见,终始微言[7]。故糟丘生乎象,炮烙生乎热升[8]。
——《淮南子·齐俗训》
【注释】
[1]太公望(?前1156年—?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为太师、“师尚父”,俗称太公。商朝末年人,72岁时佐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齐国的建立者。博学多才。周公旦(?前1100年—? ):周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佐父兄灭商,周初政权的捍卫者和建设者,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巨大。
[2]尊尊:尊敬尊贵者。亲亲:亲其所当亲。指周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
[3]上功:崇尚功勋。“举贤”句:许慎注:“举贤上功,则民竞,故劫杀。”
[4]“二十四世”:从齐太公姜尚到战国齐康公,共二十四代。“田氏代之”:许慎注:“齐臣田氏夺其君位而代之。”按:田氏,指田成子。春秋齐国贵族。齐简公四年,杀简公,任相国,从此由陈氏专政。
[5]“三十二世”:指鲁伯禽到鲁顷公,共三十二世,《氾论训》作“三十六”,应作“三十四”。《吕氏春秋·长见》高诱注、《史记·鲁周公世家》《韩诗外传》卷十皆作“三十四”。
[6]“故《易》曰”句:引文见《周易·坤卦》。
[7]“言”:《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孙诒让《札迻》:“言”当作“矣”。按:以上见于《吕氏春秋·长见》,并载于《韩诗外传》卷十、《史记·鲁周公世家》。
[8]糟丘:酿酒所余的糟滓堆积如丘。“糟丘”二句:许慎注:“纣为长夜之饮,积糟成丘者,起于象。”按:,即“箸”,筷子。“升”:《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同。《北堂书钞·服饰部》四引作“热斗”,即熨斗。
【故事】
周代立国后不久,周武王就分封子弟和功臣,以便设立屏障,藩庇周室。在济济一堂的功臣里面,军师太公姜尚理所当然是名列第一。他是周武王的老丈人,又是灭纣战争的总指挥,武王便封他到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齐国(今山东临淄)去为侯。第二名便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他辅佐武王,除暴安民,应对内外,功劳卓著。武王便封他到鲁(今山东曲阜)去为侯。其他的还有,封召公奭到燕(今北京),封其弟叔鲜到管(今河南郑州),弟叔度封到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等。而把商纣王的儿子禄父封到殷地,来领导商朝的遗民,并派三个弟弟在四周立国监视他。
分封完毕,诸侯各自准备就国。有一天,周公和太公二人在宫廷相见,互致问候之礼,相商安国兴周之策。姜太公素来看重周公,便问周公说:“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治理鲁国呢?”周公回答:“我也没有他法,只有尊重贵族,亲近亲属,也就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宗法制度,这样便可以维持周朝的血缘统治,世世代代承袭下去。”太公听了说:“这样不选用贤德的人治国,而委政于王室亲近,您的鲁国势力不可避免地将会逐步衰弱下去。”周公沉思不语,反问道:“那么您打算怎样治理齐国呢?”太公回答说:“我主张举用贤才,奖励立功的人,用他们来治国,肯定会使国家强大。”周公接着说:“这样下去,公室就会逐渐削弱。百姓就会竞于名位势利,必然会出现居心叵测、权欲熏心的人弑君窃国,谋取最高权力。”二人听了各自的治国方案,沉默片刻,相对无言,只好笑一笑,拱手作别,闷闷不乐而去。
这二位古代卓越的政治家的预见都是正确的。齐国任用管仲、隰朋、鲍叔牙、宁戚、晏婴等一批贤臣,曾出现齐桓公、齐景公二君称雄天下的局面。但是国内的权力之争异常激烈。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嫡庶之间争夺王位及权力的斗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从而大大地削弱了齐国公室的力量。这时异姓卿大夫却乘机而起,争取民众,发展势力,孤立王室,二十四代之后,姜姓的齐国政权终于被田氏所取代。而鲁国的家族世袭统治,也果然是一代不如一代。荒淫无度、昏庸无能的国君占多数。后来鲁国公室形同虚设。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听命于“三桓”,国君已经名存实亡了,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就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样拖到三十二代,鲁国公室连个傀儡也保不住了,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两位著名政治家的观点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从一些细微的现象中,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貌和结局,可以说是见微知著,具有很高的政治远见,但是他们都无法改变自己国家发展的这种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