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结论
永安从1897年创立到现在,已经走过110多年的漫长历程,从第一代企业家到现在的第三代、第四代企业家,是华人家族企业的一个传奇。
在1949年前的半个多世纪,永安国际化过程是一个逆向国际化过程,是本土化过程,是从国外到国内的过程。第一,这是一个资源配置方式的进化过程,从最初向劳动力短缺的澳洲输出劳动力,后来向资本短缺的香港和内地输入商品和资本。第二,这是一个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从澳洲的农产品销售和生产,到香港的工业品零售(百货业),再到上海的工业品制造,伴随金融业务的开拓,产业结构逐渐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第三,这是一个企业布局的选择过程,当发现澳洲的水果市场已趋饱和并且交易成本可能急剧升高的时候,永安来到了新兴市场香港,因为市场正在繁荣,交易成本必然下降;当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时候,他们又把发展的重点移到了上海,因为快速繁荣并背靠广阔市场的地方,交易成本也一定会快速下降的。第四,这也是一个制度环境的选择过程,从远在大洋洲的外国,来到殖民地香港,再来到半殖民地上海,郭氏企业家对迁移地的人民越来越熟悉,对迁移地的非正式制度越来越熟悉,与迁移地的政府或官员的关系越来越接近,企业家的活动空间和可操作空间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环境。
在1949年以前的逆向国际化过程中,就企业治理结构而言,首先,这是一个企业组织制度化、正式化的过程。从最初的合伙制,到有限公司制,再到股份有限公司,直到成为上市公司,企业的组织制度越来越正式化、法治化。其次,永安逆向国际化的过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持股率总体上是趋于降低的,是一个股权结构逐渐分散和开放的过程。到上海时代,郭氏家族在上海永百和永纺的持股率都不到10%,股权结构越来越开放。但随着企业经营过程的展开,企业家的持股率又会逐渐提高,形成先低后高的形态,原因应该是企业家获取了控制权收益。再次,这是一个控股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随着家族持股率的降低,企业家通过金字塔式法人控股方式,多倍地提高和扩大控股能力,成功实现对大量社会资本的控制和运用,维持了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最后,这是一个家族化程度提高的过程。控股能力的提高和家族企业家对关键岗位地占据和特殊的权力设计,共同提高了家族企业家的控制能力,提高了家族化程度。一般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总是伴随企业家族化程度的降低,但永安的逆向国际化过程却伴随着企业家族化程度的提高。
1949年以后永安的国际化过程,主要的已经不再是逆向国际化,而是正向国际化过程。传奇的百年家族企业正面临一个新的开始。就治理结构而言,在股权结构与人才结构(或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上,保持稳定与开放、分权与制衡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十分必要的。郭乐早年经常强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也提醒目前的永安企业家,更充分地发挥企业家精神,创造家族企业的新的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