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的可行性
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有了更大的可行性。
第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依托式教学的开展。2003年实施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之后,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的基础课程将逐步缩减。许多学生,尤其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在大学期间只需要适应性地完成基础阶段的课程之后就可以转入英语选修课程,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这些选修课使大学英语的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为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第二,全国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有了提高。就全国英语教师而言,已经有一大批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与二十几年前相比,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学科教师的个人学科知识和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的加入,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他们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这都有利于依托式教学在专业课程领域的开展。
第三,外语教学环境有了改善。2001年,教育部提出,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 ~10%。文件的出台无疑给依托式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对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指导意义。在加强大学生基础英语学习的同时,可以开设一些用英语讲授的专业选修课或者过渡到双语教学。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的融合已成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蔡基刚2007)。
第四,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依托式教学的理念在中国外语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尝试。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提倡复合式人才培养,就要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一些专业性课程(胡文仲2008;戴炜栋2009)。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英语专业的基础课中依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常俊跃、高璐璐2009)。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王蒙(2006)也提出在大学英语四级后的教学中实施依托式教学。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都在压缩基础英语阶段的学期数和周时数,增加以能力培养为主的选修课程。复旦大学将整个大学英语课程压缩到3个学期,而且只有不到20%的学生学完3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其余超过80%的学生只学1~2个学期,剩下的时间都在选修口译、笔译、学术写作、外贸信函和分科英语等应用能力课程。此外,基于依托式教学理念进行的双语教学也蓬勃开展,复旦大学的双语课程到2004年已达到200门,其中管理学院就有48门课程是用英语开设的。浙江大学2005年开设164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双语课程。还有些大学甚至尝试用双语教学代替基础英语教学。还有些大学与外国大学合作办班,采用全英语授课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办班,上海理工大学和英国9所大学联合办学院,这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进(蔡基刚2007)。
袁平华、俞理明(2008)的研究表明,依托式教学有利于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动机的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立足于学科内容,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符合当今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从规范统一教学向多元化教学发展、由基础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的要求,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新范例。
本项研究正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处于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在于从实证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的效果及启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和途径,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