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研究中华民国史必须关注边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
进入民国纪元后,全体中国人所面对的仍是鸦片战争后的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依然处在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教育体制、知识体系、话语概念、文化伦理等诸方面急剧变化的历史转型期。这是在社会顶层涉及根本国体、在社会底层触及亿万国民的社会大变革,这既不是政权内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如北宋王安石的“变法”),不是自下而上的民间造反(如朱元璋建立明朝),也不是边疆族群“入主中原”带来的改朝换代,而是由一个外来的文明体系(欧洲资本主义)强加于中国的,现代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所带来的社会、政权的解体与国体的重组。世界上其他一些多族群帝国(如奥斯曼帝国)在这样的冲击下解体崩溃,一些在帝国主义军队入侵时处于分裂状态的古代文明国度(如印度)彻底沦为殖民地。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些前车之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清末民初那些头脑清醒的中国人才把构建“中华民族”作为凝聚4万万中国人的核心认同,把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议题。这应当是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华民国史所需要遵循的一条主要的思想脉络。
无论民国政府占主导的话语体系是“五族共和”还是“中华民族宗族论”,帝国主义列强都一如既往地通过灌输“民族自决独立”的政治理念和动员策略来坚持分裂中国,从而谋求他们在华的最大利益。因此在整个民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势力软硬兼施的策略与手段,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便成为检验每个中国政治家、族群领袖、青年学生和普通国民政治立场的“试金石”。这也应当是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华民国时期历史人物所需要遵循的一条政治底线。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条思想脉络在现有的一些民国史著述和研究成果中并不那么鲜明突出。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民国通俗演义》在1949年前是十分流行的通俗小说,讲述了1911~1928年民国的重大事件。主要作者蔡东藩“嗜报纸有恒性,蒐集既富,编著乃详”,把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与外国交涉的许多条约、文件全文收录。例如1911年11月9日俄国公使通告《俄(外)蒙(古)协议及附约》内容的照会及袁世凯政府的交涉内容,同月英国关于西藏问题的照会及袁世凯政府的回复,外蒙古哲布尊丹巴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签订的《蒙藏协约》,(蔡东藩、许廑父,1973: 134-145)。1914年俄国与民国政府订立外蒙古协约五条、照会四款(蔡东藩、许廑父,1973: 313-314)。日本政府提出的与满洲和内蒙古权益相关的《二十一条》全文与修正案及袁世凯政府签约最后文本(蔡东藩、许廑父,1973: 352-373), 1919年巴黎和会关于青岛山东主权交涉文件,等等(蔡东藩、许廑父,1973: 894-899)。《民国通俗演义》同时也为我们解读这些历史文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社会背景。但是作者的选题涵盖面仍有重大缺憾,例如对1913~1914年间袁世凯政府派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这一重要事件只字未提,也几乎完全没有关于新疆的任何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地学者和报纸的关注重心仍然是中原地区、东北和内外蒙古,而对地理距离较远、文化差别较大的新疆和藏区则关注不够。
第二个例子是《剑桥中华民国史》,它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主持编写的《剑桥中国史》16卷中的第12卷和第13卷(费正清,1983)。这本中译本篇幅超过100万字的巨著有三章集中于抗日战争,但是全书几乎完全不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古等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相比之下,同为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的20章中,有3章的主题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费正清,1978)。换言之,国外的中华民国史研究者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变迁也较少关注。
第三个例子是2011年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史》,全书12卷101章共2100万字,其中只有第二卷(1912~1916年)中的第三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善后大借款”涉及民国初年的边疆问题。全书对整个民国期间在西藏、新疆、青海等边疆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各地的民族关系变迁等均很少涉及。
第四个例子是2008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这部三卷本的文集共收录论文64篇,其中只有3篇涉及民国期间中国边疆的反侵略反分裂斗争:一篇是薛衔天讨论苏联调停新疆“三区革命”的动机,一篇介绍抗战前后英国在西藏门隅地区的领土扩张,还有一篇介绍章太炎在民国初期的“东北筹边”。这三篇只占全书总篇数的二十一分之一。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者对军阀战争、抗日战争、国共战争倾注了大量笔墨,但是对占中国领土超过一半的西部边疆地区(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关注显然是不合比例的。抗日战争无疑是1931~1945年间中国抵抗外敌入侵最重要的斗争,但是我们同时也不应忽略在民国38年的历史中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反对国家分裂的另一条战线。没有西部边疆地区无数各族爱国人士和官兵的牺牲努力,中华民国的国境线是否能够基本保持到1949年,很可能就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中华民国史没有包括西部边疆地区各族军民在这38年中维护统一、反对外敌侵略和国内分裂势力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就不是一部真正完整的历史。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也看到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2003年出版的《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黄建华), 2007年出版的《民国新疆史》(陈慧生、陈超)和《民国内蒙古史》(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它们是近年来研究这两个边疆地区民国历史的专著。大陆和台湾的近代史学者也陆续发表了有关近代“中华民族”概念和“中国民族主义”变迁历史的研究成果(沈松侨,1997, 1999, 2002;黄兴涛,2002, 2011)。也许标志着我国民国史研究的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
现在全国人民开始关注维护国家的海权和领海问题。今天中国领海的边界都是在民国时期划定的,海内外目前热议的“南海九段线”,就是1933年法国窃占南海九小岛事件后,民国政府对南海疆域内各岛礁进行审定、绘制并多次对外公布的南海疆域边界。日本投降后,1946年秋季,民国政府派军舰进驻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太平岛设立了南沙群岛管理处,隶属广东省政府管辖。这部分涉及国家海权的历史,是不是也应该在中华民国史中占据一定篇幅呢?我们期待着《民国青海史》《民国西藏史》《民国宁夏史》《民国西康史》等对民国期间其他边疆地区地方史进行分析的著作陆续出版,期待着《民国海权史》的出版,更期待着在这些地方史的基础上,最终能够汇集出版一套记录下4亿各族国民为了捍卫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及周边领海主权、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所有重要努力的且更加完全的《中华民国史》。
纵观民国38年历史,这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社会,这是国家双重转型期,帝国主义把中国亿万国民逼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此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抗日战争为例,那些真心参加抗战的人,实际上是不分意识形态立场、不分政党派系、不分族群身份、不分语言宗教、不分阶级阶层的爱国者的历史汇集,他们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只有一种身份,那就是“中国人”。我认为在评价民国的历史人物时,这是一条最根本的底线。
一些历史人物如段祺瑞、吴佩孚,即使在早期曾经镇压过进步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但他们在晚年坚决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不当汉奸,这一点就必须予以肯定。许多民国将领、地方军阀曾经参与“清党”和“剿共”,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们坚决抗日甚至战死沙场,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与怀念。无论是中原和沿海地区的汉族人士,还是边疆具有少数族群背景的人士,我们评价他们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看他们一生当中是否把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与外国侵略者打交道时,他们是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还是出卖国家利益、投靠外国的卖国贼。至于他们的意识形态理念、政党背景、阶级出身以及在国内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在中华民国(1912~1949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只能是放在第二位的。
回顾民国历史,那些在外交抗争中极力捍卫国家主权的政治领袖,在反侵略战争中拼死抗击、英勇殉国的爱国将士,那些在各条战线支援抗战的各界民众,都是中华民族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而那些投靠外国侵略者的卖国者和分裂分子,如投靠日本、建立“伪满洲国”的爱新觉罗·溥仪,投靠日本、建立“伪蒙疆政府”的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投靠日本、建立南京伪政权的汪精卫,投靠苏联、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艾力汗·吐烈,无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民族身份,都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并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文献
安德鲁·内森,1983, 《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载费正清主编,1983, 《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8~315页。
蔡东藩、许廑父,1973, 《民国通俗演义》,北京:中华书局。
常安,2010, 《从王朝到民族—国家:清末立宪再审视》,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72期。
陈慧生、陈超,2007, 《民国新疆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陈天华,1903, 《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陈锡祺编,1991, 《孙中山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
费正清主编,1978,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费正清主编,1983, 《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1979,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1939a, 《“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 《益世报》1939年1月1日《星期评论》。
顾颉刚,1939b, 《中华民族是一个》, 《益世报》1939年2月13日《边疆周刊》第9期。
顾颉刚,1939c, 《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 《益世报》1939年5月8日《边疆周刊》第20期。
郝维民主编,1997, 《内蒙古革命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黄建华,2003, 《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黄兴涛,2002, 《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年2月创刊号。
黄兴涛,2011, 《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 《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蒋介石,1943, 《中国之命运》,重庆:正中书局。
解学诗,2008, 《日本对战时中国的认识——满铁的若干对华调查及其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00~721页。
金炳镐、王铁志主编,2002, 《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李国栋,2009, 《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晓霞,2009, 《新疆民族知识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云峰,1986, 《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实施及其特点》, 《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梁启超,1902a,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饮冰室合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文集之十第10~35页。
梁启超,1902b,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饮冰室合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文集之七第1~114页。
梁启超,1903, 《政治学大家伯伦之理之学说》, 《饮冰室合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文集之十三第67~89页。
娄贵品,2014,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国族”观的批判及其影响》,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64期。
马克思,1871, 《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1~389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7, 《论波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9~41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1~504页。
马戎,2012, 《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12页。
马勇,2008。《章太炎筹边考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61~1588页。
毛泽东,1940,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39~747页。
秦亮,2009,《以不同方式唤醒民众的国家意识——追记安健和他的〈劝滇蜀桂黔土司文〉》,《中国民族报》2009年11月27日第7版。
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2007, 《民国内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沈松侨,1997, 《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第1~77页。
沈松侨,1999, 《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65期,第37~72页。
沈松侨,2002,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兼论民族主义的两个问题》,台湾《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3期。
孙中山,1906,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6~318页。
孙中山,1912,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孙中山,1924, 《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孙中山,1981, 《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
王春霞,2005, 《“排满”与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建朗,2008, “战争·集权·民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92~218页。
王柯,2001, 《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柯,2009, 《日本侵华战争与“回教工作”》, 《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87~105页。
王柯,2014, 《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北:政大出版社。
王宇,2009, 《中国民族关系的近代转型》, 《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2日第7版。
吴明,1982, 《内蒙古人口的历史概况》(未正式出版论文)。
吴忠信,1953, 《西藏纪要》,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
夏新华、胡旭晟等编,2004,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薛衔天,2008, 《是推进新疆革命,还是维护自身安全?——关于苏联调停三区革命的民族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45~359页。
牙含章,1987, 《班禅额尔德尼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余元盦,1958, 《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大军,1980, 《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社。
郑观应,1894, 《盛世危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央统战部编,1991,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 《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2008,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2011, 《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华书局。
周崇经主编,1990, 《中国人口·新疆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朱慈恩,2010, 《蒙藏委员会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 《中国民族报》2010年6月18日。
朱进彬、蔡红燕,2011, 《滇西土司在滇西抗战中的作用及其贡献》,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74~82页。
邹容,1903, 《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Johnson, Chalmers A. 1962, Peasants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1937-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rasenjit Duara,1995,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