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是何大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夜临天桥(求收藏,求推荐)

周一,食堂。

看着两麻袋的山货,老张苦笑:“老何,你可是闷声干了件大事呀。”

何逹给老张散了支烟,也是无奈:“周末刚好遇到一老友,他家是昌平的,他跟我说当地村民家都很穷,连给孩子扯身布的钱都拿不出,听说我现在干采购,他非要拉着我去昌平,采购山货的同时,顺道解决一下村民的困难。”

老张就着何逹点燃的火柴,将蓝牡丹点燃,吐出一口烟气后,才说道:“这事突然,我想办法解决,不过你垫的钱,可能要和下个月工资一起发了,反正也就两个星期的事。”

何逹道:“行,我也不着急。另外老张,当地村民还有不少存货,我答应这个周末再跑一趟昌平,你看……”

老张听到这话,气得鼻子都冒烟了:“你呀你,坏事就不能一次性说完吗,一下收这么多山货,我恐怕没办法向上面交代。”

何逹赶忙陪笑:“马上就要过年了,招待的事肯定少不了。另外,咱工人兄弟辛苦了一年,年关前不得加个餐,吃顿好的,这些山货不就派上用场了吗!”

老张眯了眯眼,也觉得是这个理,便道:“这事,你等我消息,可别再擅自行动了!”

何逹笑道:“行,我保证最近老老实实。”

将山货搬到小仓库,何逹又溜达去了食堂后厨,新收的徒弟左墩子,高盛兴立刻围过来,给何逹问好。

左墩子姓左,目前在后厨切墩,所以才有了这个外号,从切墩到上大锅灶是关键的一步,没人带,是很难上手的。高盛兴原来是车间钳工,不过因工作伤了脚,便主动调来了食堂。除这两个徒弟外,另一个徒弟李师傅的儿子李大牛目前还没进轧钢厂,李师傅还在忙着给儿子进厂找关系。

“今儿是为师指点你们的第一堂课,首先从刀工开始,小左小高,你们先切个土豆丝给我看看。”何逹吩咐。

两人听言,赶紧去灶台边拿了副刀具,又搬了一簸箕洗好的土豆过来——这正好是中午要做的菜。

两人“当当当”,当着众帮厨的面,开始了考试。

不过一会儿,两人便各切出了一盘土豆丝,放在了何逹面前。

何逹一一检查,发现左墩子因为岗位的缘故,刀工更好,而高盛兴则明显要差上不少,不过从专业厨师的角度来看,两人都不合格。

何逹评价道:“小左,你刀工熟练度算是到家了,不过都是野路子,行家一眼就能看穿。而小高还得练。”

“是,师父。”两人点头记下。

何逹也没避着其他帮厨,开始说起了这些年学艺总结出的干货,“想练好刀工,要先从站案开始,这是基本功,厨师是门辛苦活,要懂得省力,站姿讲究两脚自然分立,重心稳定。上身向前略倾,胸稍挺,不能弯腰曲背。双肩要平,不可一肩高一肩低……”

何逹说得很仔细,又亲自示范了一遍,不少帮厨见此,也在偷偷跟着学。

教授了站案,何逹随后又讲了讲握刀的技巧,最后的运刀与手法,他并没有继续说,而是让两人下午下班后,留下来额外授课。

前面属试看,后面就是收费内容了,何逹才不会傻乎乎外传。

今儿这堂课,何逹并没有打马虎眼,讲得都是很实用的内容,原来对拜师不太在意的帮厨们被勾起了好奇,心里也开始考虑起要不要拜师。

讲完刀工,何逹就让便宜儿子何雨柱指导两个师弟的修行,他自个则回了小办公室,又开始清点起自己的家当。

装修两间倒座房只给了定金,还有一百多的尾款没结;买呢子大衣花了三个徒弟的拜师费,这算是不进不出;买山货,押了一百六,要等下一个月才能领回。现在手里就剩下三百多了,我怎么这么穷!不行,得赶紧打开倒腾物资的销路了。

……

京城天桥不单指哪座桥,这是个地名。天桥位于城西东部天坛与先农坛之间,靠近正阳门,原先是一座石桥,后来天桥拆了,但天桥作为一个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天桥在过去一直是三教九流的汇聚之地,白天这里就相当热闹,杂耍的,耍猴的,唱戏的,络绎不绝。一过凌晨,这里又变成了繁荣的黑市,卖各种东西的都有。

天桥这么出名,上面不可能不关注,但京城里还有不少过去吃铁杆庄稼的,这些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还有不少人染上了恶习,上面管不过来,也只能让这些人自谋生路,于是这些人在天桥倒腾物资,变卖家当就成了常态。

何逹蒙着脸,戴着狗皮帽子,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后座挂着两个铁桶,叮铃当啷从城东骑到城西,花了近一个小时。不过大老远的跑这一趟,也是值的,他刚摆好摊子,就有顾客上门。

“怎么都是冻货?”

“新鲜的,我也拿不到货。”

“这鸡架怎么卖?”

“二毛三一斤。”

“这么便宜?你可别卖瘟鸡。”

“哪能呀,我就挣点小钱,犯不着冒这么大的险。”

“那给我来三斤,不,五斤!”

听到这话,何逹赶紧称重。

顾客吸了吸鼻子,好似回味:“好久都没吃白萝卜熬鸡架了,那味道,真是做个神仙也不换。”

“您是会吃的!”看来这人也是没吃过什么好东西的,何逹心里吐槽。

称好东西,付了钱,那顾客也没走,“兄弟,怎么称呼,往后我还想买,怎么找你?”

一听这话,何逹心生警惕,“您就叫我鸡架陈吧,最近一段时间,我都在这儿卖,您觉得好吃,下次就多买一点。”

见何逹不愿透露,顾客也没勉强,将鸡架装进菜篮,就走了。

前一位顾客刚刚离开,后一个就凑了过来,来买东西的是位大妈。

“这猪板油怎么卖?”

“八毛五一斤。”

“这么贵?”

“大肥肉都要八毛了,何况是猪板油,这东西,您就算去肉铺排队,也不一定买得着。”

讨价还价不成,大妈便要了三斤。

“猪板油买回去熬油,板油渣还可以炖大白菜,那味道一个字,绝!”何逹边称重,边说道。

“我也是家里油不够吃了,才想着买这,师傅,明天你还过来摆摊吗?”大妈问。

“来,明儿只要老天不下刀子,我都过来,还是这个地儿,我叫鸡架陈。”何逹觉得之前的别名张大彪太俗,还是鸡架陈叫得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