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更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生活与生活方式

(一)生存与生活

生存与生活,表面上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天渊之别,从存在方式上看,生存属于一种自然状态,生活属于一种社会状态;从人生的意义上看,生存是一种有“量”少“质”的存在,生活是一种“质”和“量”的存在;从客观上评价,仅仅生存的人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而生活的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理想的宇宙主宰,从主观上看,生存的人只能唯命是从或莫衷一是,生活的人会独立思考,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命运……。

生存的人,仅仅是为了生而活着,他们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形势,因为他们极容易满足,且又胸无大志,虽然时值21世纪,但他们仍然同原始生活上享受了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等而已,而在精神境界,心灵层面上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类人要求不高,烦恼也少,从社会意义上评价,这类人是安分的、平和的、不起什么主流作用的。但从个人意义去理解,也无所谓优劣,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这就是选择的自由的结果。

或许有的人会反诘著者的观点,人和动物怎么会没有太大的区别,难道不是吗?人除了会笑,会说话,有些人还不如动物,因为动物还不会残酷地陷害同类,不顾伦理,不会发动因抢夺食物之外的“世界大战”,况且,评论人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他是人就尊贵无比,试问有些人死了赔偿多少钱,甚至还不如一只老虎,一只大熊猫。

如果按照马斯洛的人生需要的五个层次来说,人若只是为了满足其生理需要而活着,再无别求,那和动物的属性又有何差异?虎死了还遗留其虎骨,虎皮。象死后遗留着象牙。犀牛死后遗留下犀角的贵重之品。而人呢?只是一个可怜的骨灰盒,还要继续花钱寄存在灵栖殿中。

正因为如此,人活着才会继续探索追寻,直到达到人生价值的更高实现,记得60年代陈毅副总理在悼念向秀丽时引用了“如可赎兮引百其身”的古语。也想起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更不会忘记太史公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振聋发馈的古训!

换言之,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那绝不是自矜会笑,会说话的天生属性,而是要活出与尊严,活出价值,活出意义来。

若以“终极”意义来论,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刘墉先生说的:生命本无意义,全是自己赋于。如果你不赋予生命以意义,那么就会活得无聊,活的无奈,活的无望,最后会出现自杀。据载,我国每年有28万多人自杀,有250多万有自杀倾向,大学生有自杀倾向者可达5%左右。试想,心有一线希望的也不会自杀,自杀的人,大多都是绝望的人,觉得人生活没有意义,没有意义之后才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生存和生活的分水岭上,如果你真能“安贫乐道”,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志”那当然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也无可厚非,那也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你也可像庄子,庄子那样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不涉于权力,名声和物欲,你也可以象陶渊明的挑花源,去选择那清贫淡雅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当代,很多人不是主动地选择那些古圣贤的生活方式,而是被动无奈地生存于物欲横流,竞争残酷的世纪之中。这无疑会导致思维意识上的紊乱,于是焦虑、恐惧、忧郁、悲观、嫉妒、愤世的情绪日益潜滋暗长起来。抑郁症已成为21世纪的“世纪病”,危急人群已达15%左右。

朋友,现在你暂时闭上眼睛,静然沉思一下“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之中,我是谁?我降生的使命是什么?我的生命要赋于什么意义,我现在扮演着什么角色?我对我自己的角色是满意吗?是否想改变它了,我真正地认识知道自己吗?”

你以前是否这样想过,自己工作思考多长时间才能满意地回答自己?去思考上述问题之后,你能忠实地无愧地回答以下问题吗?

你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吗?

你对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到自豪吗?

你能和爱人分享奋斗的果实吗?

你能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有效沟通吗?

你快乐和幸福吗?

如果这五个问题你有3个以上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现在的生活就基本上是无奈的,无聊的,那就表明,你确实需要选择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了。

当然,你完全可以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你完全可以为了保住暂时的工作忍受老板的嘲弄、讥讽、甚至是“性骚扰”。因为一但跳槽后,不一定马上找到更好的工作,竞争的残酷已磨平了你许多棱角和个性,但是你想过没有,你的生命还能有多久?记住,骨灰盒里烧的是死人的骨灰而绝不仅仅是老人的骨灰,因为黄泉路上无老少,生命是“变数”不是常数!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饮食衣物确实能维持你的生命,但它们却不能提高你的生命的品质,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难道就是为了的吃饭?况且,整天忧心忡忡,总是郁闷的活着,不但生命的“质”不会提高,势必那“量”也不会太久……。

你觉得无聊吗?奥修说,“无聊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人是唯一会感到无聊的动物,这是一个伟大的特权,这是人类尊严的一部分。你看见过一头牛或驴子感到无聊吗?它们是不会无聊的,无聊简单意思就是你生活方式是错误的,因此它能变成一种伟大的事情。应该将它理解成‘我是无聊的’,必须想些方法,一些改变是必须的,这样就不要误认为你感到无聊是不好的,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一个好开端,一个非常吉利的开端,但不要就此止步。”

为什么人会感到无聊?人感到无聊是因为人生活在别人给予的没有生气的模式,抛弃这些模式,走出这些模式,开始过你自己的生活。

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什么模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动进入的?是无怨无悔的,还是无奈无聊的?即使上面提出五个问题你回答肯定四个都是的,仅仅最后一个是否定的,生活就黯然神伤,黯然无光。

如果你能满足最低的物质需求的生存,并且觉得快乐和幸福,那么根本就不必读这本书,否则你就是不满足目前的生活方式,或者想摆脱又缺乏勇气,或者已陷入麻木的状态之中。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都会“选择”一定的“生活方式”。或许你会说,“我也没有可以主动地选择,一切好象都很自然地形成了,或者稀里糊涂地就毕业上班了,既使不选择也是选择。”

生活方式只有适不适合你,并没有像“广谱抗菌药”,那样适合全人类的统一模式。无论你现在是工人,农民、小业主,自由职业者……,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其它什么都不重要了。遗憾的是在这个激变竞争的时代,快乐和幸福的好象是地球上最稀少的资源,珍奇难得。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最幸福快乐》诗人找遍全国,最快乐的人竟是枕锄头打磕睡的农夫!有调查表明,在我国,真正在工作、家庭、子女、人际关系、物质生活各方面都满意的只占人口的总数的11%左右。根据这个数据,是否可逆向思维即89%左右的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不满意。

美·约翰·钱裴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代,一个对自己生活的意义不明确的时代,我们在忙于‘活着’,而对我们为什么生活或谁在主宰我们的生活的问题根本迷惑不解”。

生活是否有意义,既根据社会上的客观评价,又依靠自己的人生价格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后果还大于前者。在外界的外人看来,陈景润生前整天夜以继日地演算是多么枯燥无聊,别人认为他很辛苦,可他一定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没有使命感,没有荣誉感,没有快乐感时,那是难以产生激情和韧性的。

梵高在生前,其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他生前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没有人买并欣赏他,但他只要能画画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快乐,他一周仅能吃三天饭,否则就没钱买画布和颜料了,昆虫学家希法布尔能爬在草地上几个小时观察昆虫,在外人看来,简直像精神病的痴傻者,可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他内心的追求和幸福。

如果你至今还没探寻生命的意义,或者赋予生命的意义,那便是盲目地活着,并没有真正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使命”而活,也可以称为“带着假面具生活”。因为你不敢或不愿生活出真正的自我,这种情形实在是太多了。有很多大学生已经毕业了,还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很多人毕业择业,并没有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仅仅为了挣钱糊口。有很多人持一技之长可就是始终观望,下不了“下海”的决心。有很多人不想在某地生活却一直拖延到老!有很多人的婚姻早已失去了爱情却年复一年地冷战维持……如果都写出来,恐怕得半本书了!倘若你整天以这种方式中生活,又怎么能不无聊,不无奈呢?你不敢对自己真实?你究竟想到何时才能对自己真实一次?

奥修说:“唯有真实的人才不会无聊,伪装的人一定是无聊的。……如果你正在做你想做的事,你将永远不会感到无聊。”

整个人类都在无聊,因为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神学家却成了一个数学家,本应成为一个数学家的却成为了一个政治家,本应成为一个法官的却成了一个商人。每个人都在别处,没有人是在他该在的地方。人必须冒险,如果你准备去冒险,无聊将在那一个刻消失。

你现在的角色有没有“错位”你是否心甘情愿地在某个地方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你是为成就而工作还是为了挣钱而工作?你是否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呢?……。

如果这些问题你始终都没有考虑过,那你的生活一定不会充满朝气和活力,更无快乐幸福而言。为什么这么推理呢?因为早在2500年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已提出这样的论点,即“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我们今天再来剖析这句话的内涵,那无非是告诫世人,警省世人,倘若只是应付环境,得过且过,而不真正地探寻生活的意义,我们的生命就会失去意义,更不会有什么大的价值。换言之,我们把挣钱当作了“目的”而失去了人生价格观,我们整天“忙着”,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卸下身上的甲胄,去反省自己,探讨生存的真正意义。质言之,我们没有生命的方向感,还谈什么伟大的“目标”呢?

哲学家波特里·罗素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思考——实际上,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这么说,或许有很多人感到委屈,认为思考是人随着发展成熟的本能,认为想一想就是“思考”了,准确地说这是“思考”认识上的模糊,就象大多数人不会“喝水”,“大多数人不会读书”一样,仅从字面上看是合情理的,但若认真分析讲解,这个大多数应该在80%以上。

真正的思考,绝不是仅仅想一些的闪念,或者仅凭一种“直觉”如今天去商场买什么东西!今天去朋友那读什么书,晚饭吃什么了等等。真正的思考应属于“运筹帷幄和策划范畴”。正像拿破仑·希尔所说《思考致富》的“思考”境界,而绝不是随便想一想,然后又忘了,或者马上又循规蹈矩的去干那些你本身性格所不愿意的“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事情去了。

心理学家大卫·怕金斯说:“我们的思考倾向于模糊、急促、狭隘的散漫——这是我们的心理冲动的偶然产物,与任何其它的事情一样。思考是一种机能,它可以通过培训得到,如果我们不对它们加以培养开发,它们就不会枯萎和凋零。”

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经常发生这样偶然的瞬间,看看自己的日益发胖的身体,想想下决心的锻炼了,又明天早上被懒惰的魔鬼打败了,和配偶经常争执口角之后,偶然间想到,这个婚姻不应该再维持下去了。可明早急匆匆地上班开会或出差了,一拖再拖,一年二年直到十几年过去。当遭到老板斥责之后心想,这份工作我早都不想干了,可第二天失去了跳槽辞职的勇气了……。

“人类——思考,上帝就发笑,说明我们的思考是多么亟待提高。一个人的思考,有时不仅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到可以改变这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诸葛亮的思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毛泽东的思考,缔造了新中国。邓小平的思考,创造了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国两制……。”

当然,这是伟大人物的思考,是一种殚精竭虑地思考!是一种雄心沸血的思考!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思考,是一种振荡千古的思考……。

如果你现在经常烦燥的、焦虑、不安和忧郁,那说明你确实应该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了。审视自己的过程,就是寻找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这就是维也纳精神医疗的第三学派创始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治疗法”的目的和意义!直到现代,仍有极大影响力的著作《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仍旧是我们的暮鼓晨钟。

弗兰克尔博士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证明“意义方法”的重要和必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其他人被那撒纳粹逮捕,他本人被关在奥斯威辛集中营3年,它的家人、父母、兄弟及怀孕的妻子,都惨死无归。能在残酷的环境经历了侮辱,摧残,幸运地活下来。如果他没有发现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也是不可能活着走出来的。

弗兰克尔博士发现并意识到,处在被关押的非人道的环境下,他生活的意义就没法帮助同时遇难的同伴们恢复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找到企盼未来的希望和方法,他竭力和难友共同找回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博士在狱中所找到的生命的意义,并创立了“第三精神医学”,可时至现代,如果有人问我们:“你是谁?”“你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人生的使命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坦诚地说:著者就是在读了《生命的主题》之后,发现了弗兰克尔的论点之后,才拷问自己的灵魂的,否则,你我都是一样的在夜阑人静时,我深切地思考,“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我的使命是什么?现在死去了,哪些人会怀念我,我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我现在活得真实吗?我经常恐惧什么?我就应是在生存,还是在生活,是找自己所渴望的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吗?如果有来生,我还会如此选择吗?想知道我的真心话吗?那告诉你吧,我以前甚至半生都在虚伪地活着,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你的工作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命运。回想起来,当年选择医学是出于被迫和无奈,虽擅长地工作了二十多年,但心情并不好,不快乐不幸福的人生还不是生活吗!为了使读者朋友再不重蹈我的覆辙,才亲自执笔写此书以共勉。现在,我才终于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自己所喜欢的事。近三年来,撰写出《命运黑箱》、《快乐一生的智慧》、《自我管理与命运》、《命运的支点》等一系列共十几部著作,虽然没有我当医生挣钱多,但我却得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即用自己亲身的生命感悟,并博古证今地启迪那些被命运困惑而没有生命意义的人。如果读者朋友能从我写的书中颇受警省,渐悟顿悟,我的人生便得到了难以估量的意义!”

奥修说:“这是一个关于金钱、权力、声望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你本身想做什么的问题,你去做,不要考虑其结果,你的无聊便会消失。”你可能会说“我不考虑结果,不挣钱怎么活着,怎样养活老婆孩子……”。事实上,这种忧虑比没有钱还可怕!就像人们对失眠的担心忧虑往往大于失眠本身对人造成的危害!人民对癌症的恐惧更大于癌症本身的危害,临床证明,80%以上的人是被癌症吓死的!你看中国每年有几十人是饿死的,而由于丧失失望,没有生命意义的人都有28万多人自杀,为了考验自己的意志力。著着虽在改行写作之前“辟谷”断食7天,不但没有饿死,而且势力大增,体质改善,这足以证明人类的潜能是多么大,甚至还有90%以上的没有被开发的。

自从你拿起本书,足以判断你是一位有心想寻求突破,选择改变的人,是一位充满信心和感情的人,只不过暂时还没有深刻“审视”自己,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那就是继续探寻去吧!

(二)生活方式的进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表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社会面貌,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

原始社会的人类只是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混居的生活,基本上是一种低级的普遍的生存方式,没有值得细加研究的必要。

到了奴隶制社会,有了剩余价值,产生了阶级,于是便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然而奴隶是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尽管有消极抵抗,毁坏工具等行为发生,但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个时期的生活方式,基本就是两大类,即剥削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奴隶式生活方式。因为没有公平、民主、自由,所以也无从选择,无法选择。每个人的命运完成由其自身决定的。

只有时值封建社会,生活方式才能发生了丰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形成的。这个时代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随着科举制度的诞生,人们便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即“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宰了整个封建社会。传统的理论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中竞争已经比较激烈了,要想使自己的生活高等,要想使自己出人头地,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方式高雅,尊贵,那就必须在《五经》,《四书》中求索……。

那个二千多年的时代,虽然没有人系统地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分类,但是人们却在约定俗称地遵循着。如士大夫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手工业者也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农夫有其原始质朴的生活方式。读书人有其“焚膏油”的继晷的生活方式;商贾有其精于算计的生活方式;士兵有其慷慨豪爽的生活方式……。

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互联网时代社会形态,到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时代。由美国权威机构统计,现代的职业类别已细化为二千多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有一些职业已经消失了,如锔锅锔碗的职业,焊铁盆的职业!缝补翻新职业等,新的职业也无时不在诞生,竞争的残酷已达到“白刃化”,十年前的大学毕业生是“香脖脖”,国家包分配,各单位也争着要。可现在大学生毕业就要自己谋生路,找工作。据载,2003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0%左右,可一年以后的流失率也70%左右,2005年毕业的400万的大学生,其就业率仅仅60%左右,天之骄子一下子变成“天之焦子”陷入了人满为患的尴尬境地。即使你暂时找到了工作,也不一定是符合你所学专业的工作,也不一定是你真正热爱的工作,于是,便有被辞的可能和主动辞职的可能。

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们无法不向“终身制的工作”说再见了,在举于此,这是一个更需思考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审视自己的时代。

据载,目前美国的生活方式分工为四大类共九种:

1.需求型:分两个类型:生存型和维持型。

2.外向型:三个亚型:从属型、竞争型、获得型。

3.内向型:三个亚型:自我中心型、经验型、社会意识型。

4.经验型:内向型和外向型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从以上的四大类九种类型分析,就不难看出第一大类的两种类型,基本属于明确的人生目标,更没有审视出生命的意义,他们只是劳动—挣钱—吃饭,只是为了生理上的需求而活着。在美国应属于那些黑人,以及社会底层的穷苦者,事业者等等。在我国,可能属于一些落后省份的农民,以及城镇中收入较低的工人,待业者等。

第二大类的三种类型,从属型是各公司,工厂内的基层工作人员,工人等。竞争型是属于高级的白领、灰领、以及自己创业的群体。获得成功多属于企业老板,个体开业的律师,等等。第三大类型中,自我中心型,多属于科学界、学术界、文学界、自由职业者等。经验型多属于各类咨询界、询问界等。社会意识型多属慈善类、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环保界、教育界等群体。

经验型涵盖较广,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讨论。

社会主义团体内的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有一定差别,这将在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里具体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