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军政风云中的铁腕与权谋》:吴佩孚洛阳练兵与直系军阀崛起秘录
20世纪初叶的华夏大地,犹如一座风雨飘摇中的危楼。清王朝在漫长岁月里积攒的腐朽全然暴露,其统治摇摇欲坠。列强的坚船利炮不断轰开中国的大门,侵略步步深入,国内局势宛如一团乱麻,纷争四起。1874年4月22日,吴佩孚在山东蓬莱呱呱坠地。蓬莱,这座海滨小城,虽偏居一隅,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吴佩孚的家境并不宽裕,父亲吴可成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杂货铺,每日起早贪黑,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温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吴佩孚自幼便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好在他的母亲张氏,虽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却有着远见卓识,深知读书识字的重要性。她省吃俭用,只为送吴佩孚去私塾念书。吴佩孚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在私塾里,别的孩子还在为背诵四书五经发愁,他却早已倒背如流。先生们对他的学习天赋赞不绝口,常说这孩子日后定有一番作为。
然而,命运总爱捉弄人。在吴佩孚14岁那年,父亲吴可成突然染上重病,尽管家人四处寻医问药,却依旧没能挽回他的生命。父亲的离世,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吴佩孚心疼不已,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不得不中断学业,跑去登州水师营当了一名学兵。
水师营的生活艰苦异常,每日天还未亮,就得跟着老兵们出操。海风凛冽,吹在脸上像刀割一般。吴佩孚却从不抱怨,他跟着士兵们认真操练,学习如何使用各种兵器。一开始,他连一杆长枪都拿不稳,时常被老兵们嘲笑。但他不服输,每天天不亮就偷偷起来练习,没日没夜地揣摩兵器的使用技巧。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不仅能熟练使用长枪,还学会了射箭、刀术等多种武艺。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解军队的纪律和组织,知道了服从命令的重要性。
甲午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家门口。中国海军在这场战争中遭受重创,登州水师营也未能幸免。吴佩孚亲眼目睹了清军的惨败,那些曾经威风凛凛的战舰,在日军的炮火下纷纷沉没,士兵们死伤无数。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满心都是悲愤,却又无能为力。战争结束后,水师营被裁撤,吴佩孚失业回到家中。此时的他,心中满是迷茫,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他毫无头绪。但他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思量再三,决定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
1896年,22岁的吴佩孚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考中了秀才。这本是一件大喜事,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可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得罪了当地的豪绅,被革去了秀才功名,还遭到通缉。无奈之下,吴佩孚只能离开家乡,开始四处漂泊。他一路辗转来到北京,为了生计,在街头摆起了卦摊,靠算卦为生。北京的街头人来人往,可他的生意却十分冷清。有时一整天都无人光顾,他只能饿着肚子。即便生活如此窘迫,吴佩孚也没有忘记关注国家大事。他常常跑到茶馆里,听人们谈论时政。那时的茶馆,就像一个小型的信息交流站,三教九流的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天下大事。吴佩孚每次都听得格外认真,听到列强对中国的种种欺凌,他气得咬牙切齿,心中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
1902年,吴佩孚听闻袁世凯在保定编练新军,他觉得这是个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于是立刻收拾行囊,前往保定投军。在新军中,吴佩孚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上司见他头脑灵活,又有文化,便推荐他去开平武备学堂学习。在学堂里,吴佩孚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理论和战术,还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他每天都早早起床,捧着书本研读,晚上其他同学都睡了,他还在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成了学堂里的佼佼者。
从学堂毕业后,吴佩孚被分配到北洋陆军第三镇任职。第三镇的统制是曹锟,曹锟行伍出身,为人豪爽,爱才如命。吴佩孚在曹锟手下,犹如鱼入大海,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一次军事演习中,吴佩孚负责指挥一个小队。他冷静分析地形,巧妙地布置战术,带领小队迅速完成任务,行动迅速且纪律严明。曹锟在一旁观看,对他的表现大为赞赏,从此开始对吴佩孚委以重任。此后,吴佩孚参与了许多军事行动,每次都表现出色,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的统治大厦在革命的浪潮中摇摇欲坠。袁世凯心怀不轨,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另一方面又与革命党人虚与委蛇,妄图窃取革命果实。在这个过程中,吴佩孚所在的第三镇被袁世凯派往南方,与革命军作战。战场上,吴佩孚表现得异常勇猛,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面对革命军的猛烈进攻,他毫不畏惧,多次带领部队突破重围,立下赫赫战功,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随着袁世凯称帝野心逐渐暴露,国内各界纷纷掀起反袁护国运动。吴佩孚内心对袁世凯的称帝行为极为不认同,但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在护国战争中,他率领部队与护国军作战,可心里却清楚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这场战争的结果难以预料,所以他并未全力以赴,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他常常在夜里独自思考,国家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了分裂。直系军阀以冯国璋为首,势力逐渐壮大。吴佩孚作为曹锟的得力干将,在直系军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17年,张勋妄图复辟帝制,带着他的辫子军进京,一时间京城乌烟瘴气。吴佩孚随曹锟参加了讨伐张勋的战斗。战斗打响前,吴佩孚仔细研究了张勋辫子军的部署,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如猛虎下山,迅速冲向辫子军。辫子军平日里养尊处优,毫无战斗力,在吴佩孚部队的猛烈攻击下,瞬间土崩瓦解。这场战斗,吴佩孚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击败了张勋的辫子军,为恢复共和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满心欢喜地参加了巴黎和会,本以为能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争取一些权益。然而,列强们却无视中国的利益,公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吴佩孚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公开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坚定地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他的这一行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无数人对他竖起大拇指,他在国内的声望也因此大增。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着北京政府,妄图独揽大权,引起了直系和奉系军阀的不满。于是,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皖系。吴佩孚在这场战争中担任直军的前敌总指挥,肩上的担子极重。他整日整夜地研究作战地图,分析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和优势劣势,制定了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战斗打响后,他指挥直军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时而正面强攻,时而迂回包抄。皖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在直军的猛烈攻击下迅速溃败。段祺瑞见大势已去,只能被迫下台。直皖战争的胜利,让直系军阀成为了北京政府的实际控制者,吴佩孚也因此声名大噪,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军事将领,一时间风光无限。
直皖战争结束后,吴佩孚开始谋划在洛阳练兵。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吴佩孚独具慧眼,看中了洛阳的战略地位,决定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军事基地。他找到曹锟,详细阐述了自己在洛阳练兵的计划,曹锟听后,觉得十分可行,当即表示支持。
1920年秋,吴佩孚率领部队浩浩荡荡地进驻洛阳。刚到洛阳,他就马不停蹄地对军事设施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他亲自带着工程人员四处勘察,选定合适的地点修建营房。为了能让更多的士兵有地方住,他下令修建了大量坚固耐用的营房。同时,还修建了宽阔平坦的练兵场、设施齐全的靶场以及安全可靠的弹药库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在修建过程中,吴佩孚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他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极高,但凡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立刻要求返工。他常常对工人们说:“这些设施关乎着士兵们的训练和作战,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军队编制方面,吴佩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部队详细地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多个兵种,每个兵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为了确保各兵种之间能够协同作战,他还设立了参谋处,专门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和协调各兵种行动。同时,设立军需处,负责军队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设立军医处,负责士兵们的医疗救护。在军官的选拔和任用方面,吴佩孚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不看出身,只看才能和经验。他经常亲自到部队中考察军官,通过实战演练、理论考核等多种方式,检验军官的军事素质和领导能力。对于表现优秀的军官,他毫不吝啬地给予提拔和奖励;对于不称职的军官,则坚决予以撤职。
吴佩孚对士兵的军事训练极为重视,他制定了一套严格且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求士兵们每天都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军营里就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士兵们迅速起床,在军官的带领下进行长跑训练。无论寒冬酷暑,从不间断。长跑结束后,紧接着就是队列训练,吴佩孚要求士兵们动作整齐划一,听从指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不规范,都要重新训练。在军事技能训练方面,士兵们要学习射击、刺杀、投弹等多种技能。为了让士兵们掌握这些技能,吴佩孚亲自到训练场指导。他手把手地教士兵们如何瞄准、如何扣动扳机,如何正确地进行刺杀动作。对于训练成绩优秀的士兵,他会在全体士兵面前进行表扬和奖励,颁发奖状和奖品;对于训练不认真的士兵,他则会进行严厉的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为了提高士兵的文化素质,吴佩孚在军中开办了学校。他四处聘请有文化的军官和教师来担任教员。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士兵们在训练之余,走进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吴佩孚深知,只有提高士兵的文化素质,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军事理论和战术,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经常到学校去看望士兵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还会给士兵们讲述一些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让他们从中学到经验教训。
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吴佩孚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经常召集士兵们进行训话,向他们灌输爱国思想和军人的职责。他告诉士兵们:“我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我们的使命就是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的稳定。”他还特别强调军队的纪律,要求士兵们必须严格遵守军纪,不得扰民。为了让士兵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吴佩孚亲自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教材,里面既有爱国故事,也有军队纪律的详细规定。士兵们在学习这些教材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了爱国意识和纪律观念。
在洛阳练兵期间,吴佩孚还十分注重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他专门派人到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枪支、弹药、火炮等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一运到洛阳,就立刻装备到部队中,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还聘请了一些外国军事顾问,到洛阳来指导军事训练和军队建设。这些外国军事顾问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念和训练方法,吴佩孚积极学习借鉴,结合中国军队的实际情况,对训练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随着洛阳练兵的不断深入,吴佩孚的部队逐渐发展壮大。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当时的中国,吴佩孚的军队成为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各地的军阀听闻吴佩孚在洛阳练兵的成果,都对他刮目相看。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军阀张作霖野心勃勃,妄图染指北京政府,与直系军阀发生了激烈冲突。吴佩孚率领直军与奉军在山海关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前夕,吴佩孚亲临前线,鼓舞士兵们的士气。他站在高处,对着士兵们大声喊道:“兄弟们,我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一定要打出我们的威风来!”士兵们深受鼓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与奉军决一死战。战斗打响后,吴佩孚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有时他指挥直军正面强攻,士兵们如潮水般冲向奉军阵地;有时他又命令部队迂回包抄,从侧翼给奉军致命一击。奉军在直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被迫退回关外。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使直系军阀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吴佩孚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他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军阀之一,以洛阳为中心,对周边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在他的统治下,洛阳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之一。许多文人墨客、政客商人纷纷来到洛阳,寻求发展机会。洛阳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时间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然而,吴佩孚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直系军阀势力的不断扩大,内部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曹锟与吴佩孚之间,虽然表面上关系融洽,但实际上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曹锟一心想当总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四处拉拢选票。而吴佩孚则更注重军事建设和国家的统一,他认为曹锟的行为有些短视。两人为此多次发生争执,但碍于情面,没有公开决裂。此外,直系军阀与其他军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一直耿耿于怀,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复仇。南方的一些军阀也对直系军阀的统治表示不满,时常与直系军阀发生冲突。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由于直系军阀内部冯玉祥的倒戈,直军迅速溃败。冯玉祥率部突然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曹锟。吴佩孚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他赶忙率领残部退回洛阳。可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部队士气低落,人心惶惶。不久之后,吴佩孚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下,被迫离开洛阳,开始了流亡生涯。他一路辗转,四处奔波,曾经的风光不再,只剩下无尽的落寞。
吴佩孚在洛阳的练兵经历,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洛阳练兵,不仅推动了直系军阀的崛起,也对中国近代军事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