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历史:将军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本期主人公 白起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屡立战功。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后赐死于杜邮。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

指中国战国时期的四位著名将领。这四位将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他们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一战成名是白起

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对白起的身世介绍极其简略,只说他是秦国郿县人。关于他究竟是平民还是秦国公族,又或是与文豪白居易同是白家人,争论始终不休,不曾定论。但“狼孩”一说显然只是电视剧《芈月传》的艺术加工罢了。

剧中的芈月算是白起的贵人,而历史上将白起提拔起来的,却是芈月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要知道,那时的魏冉已是秦国丞相,名震一时,权倾朝野。能得魏冉看重,不知是多少人烧香拜佛的心愿呢!白起得贵人相助,其中固然有运气成分,却更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与能力。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魏冉举荐白起代替向寿领兵出征,攻打韩、魏两国,开启了伊阙(quē)之战。这一战虽被后世评为白起平生著名战役之一,可在当时却是人人唱衰的一场“必败之战”。谁会相信一个从未有过大型作战经验的将领能够带领十万秦军,打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战役呢?

对此,白起选择用行动证明自己。

白起行伍出身,对战争有着敏锐的判断。他分析出韩魏联军虽占尽天时地利,却少了最重要的人和——联军心不齐,而且作为主力的韩军畏首畏尾。抓住这个弱点,白起当机立断,选择用一个小分队牵制住韩军,自己则率兵奇袭魏军。只要能够在韩军回过味来之前消灭魏军,白起逐个击破的策略就算是成功了。

这一招虽险,可哪场战役不是博弈?白起的“豪赌”赌得有理有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他深信自己会是赢家。事实也证明,韩军将领被虚张声势的小分队吓破了胆,在真正承受秦军主力袭击的魏军向他们求援时,他们都以自顾不暇为由给拒绝了。这下可好,魏军孤立无援,很快就被“要军功不要命”的秦兵消灭了。而魏军败后,韩军的结局可想而知,溃不成军,也被歼灭殆尽。

伊阙之战,白起以十万秦军歼敌二十四万,一战成名,从“跌停股”一下变为最有潜力的“涨停股”,荣升国尉。

这仅仅是白起走上神坛的第一步,在此后的鄢(yān)郢( yǐng)之战与华阳之战中,他依旧表现出色,釜底抽薪、水淹鄢城、奔袭千里、深入敌后,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兵行险招的“好戏”,直到长平之战,将他的戎马生涯推向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巅峰……

杀神之心无人知

要说长平之战,还得从韩国的上党郡说起。白起占领韩国的野王(沁阳)之后,上党郡与韩国国都之间的联系就被切断了,为促使赵国不得不与韩国联盟对抗秦国,上党郡的郡守出了个损招:向赵国投降。只要赵孝成王收留他们,秦国再来攻打,就等于虎口拔牙,赵国还能置身事外吗?

赵孝成王早被算计却浑然不知,他请来平阳君(赵孝成王的叔叔)与平原君(赵孝成王的叔叔)商议此事,前者认为“无事献殷勤”,准没好事;后者认为“天上掉馅饼”,不吃白不吃。贪心的赵孝成王选择收下这“飞来横财”,接受了上党郡的投降,他却没想到这是个“飞来横祸”。上党郡归赵不到两年,秦国将领王龁(hé)率领秦军再次来犯,致使上党郡的百姓纷纷逃向赵国。上党郡的人如今是自家百姓,赵国不能不顾,立刻派兵赶往长平一带接应上党郡百姓,由此便与攻来的秦军杠上了。

带兵的赵军主将廉颇也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他耐得住性子,采取“坚守不出,拖垮秦兵”的策略对敌,使得秦国陷入两难:六十万将士的粮草耗费着实不小,拖得越久,越是不利;若就如此撤兵,则前功尽弃,到底该怎么办呢?

当时已取代魏冉担任秦国丞相的范雎(jū)认为,要想撬开廉颇这颗“软钉子”,还得从赵国内部下手。于是他一面与赵国假和谈,一面派人到赵国国内大肆宣传“秦兵不怕廉颇,就怕赵括”的谣言。赵孝成王早对廉颇“缩头乌龟”的避战行为不满,多次派人呵斥无效,这回索性撤下廉颇,换赵括上阵。

这赵括何许人也?就是历史上以纸上谈兵著称的那一位。赵军这一换将,就等于失败了一半,而另一半则是源于秦军也换了将领——白起接到命令,秘密赶往前线,担任主帅。

新官上任三把火,赵括踌躇满志,部署着积极进攻的战术。但久经战阵的白起成竹在胸,制定了引蛇出洞的策略。大战当日,白起让一支战斗力较弱的秦军作为诱饵,且战且退,引得赵兵乘胜追击,不料中了圈套。两路秦国精兵一齐杀出,一路阻断赵兵退路,一路横插赵兵中部,赵兵立刻阵脚大乱。

赵括的兵书也不是白读的,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是坚守待援,苦撑了四十多天,但最终仍没逃过身死兵败的结局。可真正将这场悲剧推向极致的,却是白起诱降赵军后坑杀了四十万降卒。

这场杀戮震惊赵国上下,也震惊了六国,令白起从“战神”变成了“杀神”,甚至被称为“人屠”。白起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他自己知晓了……

长平之战

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六国易敌祸难防

这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就是对胜利者而言也是极耗精力的,当时秦昭襄王征发了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奔赴前线支援。所以长平之战后,秦国也休整了一年,才在白起的带领下平定上党。白起知道,趁赵国此刻还没从长平之战的噩梦中醒来,一鼓作气,定能一举消灭赵国。

韩赵两国得知此事后慌了手脚,立刻请口才出众的苏代前往秦国贿赂范雎,挑拨将相关系。

苏代对范雎说:“白起现在的功劳已可稳坐三公,若再让他把邯郸攻破,岂不是一人之下了?还是趁现在叫赵国与韩国割点地,见好就收,免得让白起骑到你范雎的头上去啊!”

这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深得范雎之心,他当即给秦昭襄王吹了耳边风。秦昭襄王能从宣太后芈月与魏冉手中夺回朝政大权,范雎功不可没。听信范雎之词,秦王自是二话不说就下令前线退兵,生生阻止了白起灭掉赵国的临门一脚!

白起得知此事,从此和范雎有了嫌隙,心中对秦昭襄王也颇有微词。一年后,秦昭襄王再想攻赵,却已错失良机——赵国缓过劲儿来了,可上了年纪的白起身体上大不如前。白起病着,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陵出兵,却换来大败而归。病好后的白起就给秦昭襄王分析形势,表示现在这个仗肯定打不赢,劝秦昭襄王放弃攻赵。

秦昭襄王却听不进去,再三要白起出征,还派范雎去请他。奈何白起以生病为借口,就是不出征。秦昭襄王只好退而求其次,派老将王龁(hé)出马,但依旧搞不定邯郸,反而伤亡惨重。

这回秦昭襄王的脸面彻底挂不住了,又听说白起居然在家说自己的风凉话,更是怒火中烧,再次强行命令白起上前线。白起也与秦昭襄王较上劲儿了,硬是拿请病假来搪塞,最终竟闹得失了官爵,还被勒令搬出咸阳。

此令一下,真把白起给气病了,一时半会儿动身不了。之后的三个月里,秦军频频战败,恼羞成怒的秦昭襄王多一分钟都不想看到白起,派人将白起驱逐出城。想来秦昭襄王也是一时之气,只求眼不见为净,可范雎却在这时给白起补上了致命的一刀。范雎向秦昭襄王进言说白起离开时颇有怨言,恐怕他投奔别国,那就糟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君臣之恩哪能和江山稳固相比?范雎此言正中秦昭襄王下怀,于是秦昭襄王当即命使者带剑追赶,赐死白起,以绝后患。可怜白起身为一代战神,叱咤风云,敌得过六国的千军万马,未尝败绩,却挡不住官场上的暗箭伤人,人祸不断。

自古宝剑赠英雄,白起得到的最后一把宝剑,却让自己的生命在那个名叫杜邮的地方默默陨落,只剩征战一生、未尝败绩的神话长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