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暴雨前奏的共振频率
十月的第一个周末,林晓曦在琴房发现琴盖内侧的秘密。她用酒精擦拭父亲卖掉又赎回的老钢琴时,木纹里渗出淡蓝色荧光——那是用密写药水画的银杏叶图案,叶脉走向与李明远实验室里的“心跳谱“完全一致。
“这是我母亲改良的钢琴,“李明远接到电话赶来时,手里攥着半片烧焦的银杏叶,“2008年她本想送给你,琴键里装着压力传感器,能把琴声转化为心电图波形。“他指着琴盖内侧的“JY“刻痕,那是母亲婚前的名字缩写,和林晓曦发卡上的印记分毫不差。
两人在琴房待到深夜,李明远用示波器分析琴键的振动频率,发现低音区的共振频率竟与正常人的心跳频率重合。“你父亲出事那天,“他忽然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手术取消后,我母亲偷偷去病房弹了这首《卡农》,用琴声稳定他的心率,直到转院医生到来。“
琴房外开始飘雨,林晓曦翻出父亲的旧手机,在云端相册里找到2008年的照片:穿病号服的自己趴在床上,旁边的白大褂女人正在琴盖上画银杏叶,床头的输液架上,挂着印有“李静宜“名字的工作牌。照片角落,有个小男孩躲在门后,手里攥着片银杏叶——正是10岁的李明远。
“原来你早就见过我。“她指着照片里的小男孩,看见李明远耳尖发红,慌忙解释:“那时我总跟着母亲去病房,听你弹琴。有次你把银杏叶贴纸送给我,说'小弟弟戴这个好看'...“他从钱包里抽出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字迹:“给弹琴像星星的姐姐,银杏叶会保护你。“
雷声在头顶炸响时,琴房的灯突然熄灭。李明远摸出手机照亮,屏幕上显示着母亲实验室事故的调查报告:2008年9月30日,因抢救突发心梗患者,错过及时处理烫伤,导致右手永久性损伤,被迫调离手术岗位。“她那天本来要带你去看银杏树的...“他的声音混着雨声,“但科室突然送来急救患者,她连手套都没戴就冲进了手术室。“
林晓曦忽然想起,父亲的转院记录上,“术后医嘱“一栏写着“每日聆听钢琴协奏曲,心率监测显示银杏叶频率段最稳定“。原来这些年,她以为是自己用音乐疗愈伤痛,却不知早在17岁前,两位母亲就用银杏叶和琴键,为她编织了跨越十年的守护网。
雨越下越大,李明远从背包里翻出备用电源,突然看见林晓曦正在黑暗中弹奏《卡农》,琴键的反光在她脸上流淌,像极了迎新晚会上的追光效果。他鬼使神差地掏出银杏叶U盘,将琴房的灯光调成心跳频率,随着旋律起伏,整间屋子仿佛变成了会呼吸的银杏林。
“你知道吗?“林晓曦在休止符处停顿,指尖轻触琴盖上的“JY“刻痕,“我父亲临终前说,有个姓林的医生托他给我带句话,说'银杏叶的脉络里藏着答案'。现在我才明白,答案就是——“她握住李明远的手,放在自己手腕的烫伤处,“我们的心跳,早在十年前就共振过。“
窗外的暴雨冲刷着银杏叶,有片叶子被风吹到琴盖上,恰好盖住“JY“刻痕。李明远忽然想起母亲出事那天,攥在手心的银杏叶贴纸,上面的“LY“字母被鲜血染红,就像林晓曦琴谱上的血迹,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
当备用电源亮起时,两人发现琴盖内侧的银杏叶图案在荧光下显现出完整的心电图,而波形的起点,正是2008.9.1——林晓曦住院的第一天,也是李明远第一次听见她弹琴的日子。原来命运的琴弦,早在十年前就已奏响,而此刻的共振,只是漫长协奏曲的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