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知己知彼,自可对症下药

是夜,陆澜说书既毕,信步往雅间而去。

行至回廊,却被一青年拦住去路。

那人书生打扮,头戴方巾,一袭青色长袍,拱手道:“新科进士解缙,请陆公子到雅间一叙,如何?”

陆澜一怔,解缙?

他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撰、永乐朝内阁首辅解缙?

陆澜抬眸细看,解缙年约二十,眉清目秀,温文尔雅。

解缙年少得志,自视甚高,心中对陆澜这个纨绔颇为鄙视,故而神色冷傲,语气却带着官腔。

他也在打量着陆澜,心中更为不屑。

此人身为侯府嫡系,竟不为皇上效力,甘愿做一低贱说书人,这纨绔,莫不是脑子被驴踢了?

自己堂堂进士,本不应与此等低贱说书人为伍,然而,眼前这人身份特殊,自己又身负皇上之命,唯有勉为其难。

陆澜收回目光,回礼道:“原来是解庶吉士,久仰!在下只是一名说书人,解庶吉士吩咐即可。”

他对这个当世才子,内心颇为尊敬,因此语气谦逊。

解缙眼角一扬,冷声道:“非也!公子乃定远侯嫡孙,身份尊贵,岂是那低贱的说书人可比!公子,兑甲号雅间,请吧。”

陆澜心中一动,兑甲号雅间?

他忆起那晚感受的杀意,就是出自此雅间。

事后,他曾派人去彻查当晚在兑甲号雅间听书客人的身份,但一无所获。

此雅间自五月初九起,便被刑部贾侍郎长期订下,他曾试图去雅间拜会,却吃了闭门羹。

他又派人暗中观察进出此雅间之客,见一年轻书生每晚必至,另有一长者与一中年人也常来。

老者年约六旬,头发花白,中年人一脸络腮胡子。

年轻书生独自在雅间听书时,门外无人看守。

若另两人入内,门外便有八名大汉看守,禁止任何人靠近,极为神秘。

如今看来,这年轻书生必是解缙,可另两人又是谁?

今晚,这雅间的客人竟主动相邀?

也罢,正好趁机探探这雅间客人的情况。

况且,解缙中进士后,屡献良策,深得朱元璋青睐,且为人书生意气,重情重义,若能与之结为好友,日后必有裨益。

最为重要的,可探听到朱元璋最新的思想动态。

这对于以后的谋划,极有帮助。

陆澜笑道:“恭敬不如从命,解庶吉士,请。”

两人一前一后,步入兑甲号雅间。

陆澜见雅间门外无人看守,心中便凉了半截,入得雅间,果然不见他人。

两人落座。

陆澜问道:“解庶吉士常来听书?”

“正是。”

“解庶吉士甚有雅意,竟独自在此雅间听书?”

解缙言辞含糊,称有时亦有好友前来。

随后,他转换话题,说道:“今晚听刘玄德三顾草庐的故事,着实精彩。

本进士自幼熟读史书,对《三国志》爱不释手,长大后每读《出师表》,皆热血沸腾,不禁高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澜微笑点头,心中暗忖,又一个“诸葛亮粉”。

确实如此,历经千余年官方与民间推崇,诸葛亮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尤受读书人敬重。

解缙接着道:“丞相于隆中草庐,便提出《隆中对》,实乃高瞻远瞩,其先三分天下,再一统全国之战略构想,堪称完美,令后人惊叹不已。”

陆澜看着解缙意气风发的样子,心中暗自盘算。

此人才华横溢,眼中傲气似与生俱来,极难与人深交。

自己唯有打破他在知识上的认知,令他折服,方能交心。

“解庶吉士眼光独到。只是,称《隆中对》完美,并不准确,因其存在三大缺陷!”

解缙闻言,满脸惊愕,不禁追问道:“竟有此事?愿闻其详。”

他熟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从来不知竟有如此说法。

陆澜胸有成竹,《隆中对》之缺陷,乃《三国演义》广泛流传后,后人才总结分析得出。

此时,《隆中对》之事,记载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千余年来,读书人对诸葛亮崇敬有加,自是不会去思量其中缺陷。

“其一,荆州乃四战之地,难守难攻。”

解缙略加思索,缓缓点头。

三国时期,荆州位于中原与江东、巴蜀之间,坐拥南阳盆地和汉江盆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其二,刘备过于仁义,屡失良机。”

解缙闻言,一脸错愕。

仁义向来备受儒家推崇,岂会过于仁义?

陆澜解释道:“当初,刘表临终之际,欲将荆州托付于刘备,然刘备以仁义自居,却不懂‘弃小义而灭大恨’之理。后来再从曹操与孙权两大势力间争夺,难如登天。”

解缙脸上露出不以为然之色。

他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以“仁”为核心,自是不同意陆澜观点。

陆澜一直留意着他的神色,心中暗叹,此人虽才华出众,却性格狂傲,不懂政治,难怪日后下场凄惨。

“其三,荆州、益州两地相距甚远,沟通不便,实不该分兵北伐。”

解缙思索良久,脸色渐趋凝重。

他博学多才,亦读过不少兵书,对军事有所了解。

彼时,曹操兵强马壮,而刘备兵微将寡,刘备却在汉中和襄阳两线开战,确实不妥。

倘若,刘备调集益州大半主力,从东三郡东出,与关羽合兵,进攻襄阳,结果又会如何?

二人就此展开讨论。

说着说着,解缙心中愈发吃惊,脸上不由自主露出惊叹之色。

这个纨绔,竟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皆有极深造诣。

诸多观点,解缙闻所未闻,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瞧着解缙神色,陆澜心中暗自得意。

自己早知解缙优缺点,又凭借现代知识,自然让解缙耳目一新。

知己知彼,自可对症下药。

随着讨论深入,解缙屡屡落于下风。

解缙心中既惊讶又不服气,自己堂堂才子、新科进士,怎会输给一个纨绔子弟?

他自知在三国之事不如陆澜熟悉,便欲在自己擅长领域,压陆澜一头。

绝不能输给这个纨绔!

他遂将话题引向时政,道出自己向当今皇上进献之策略。

陆澜心中暗笑,这不是解缙献给朱元璋的《太平十策》吗?

解缙以为此策极为机密,唯有他与朱元璋知晓,却不知自己来自后世,早已熟知其中内容。

于是,陆澜结合当时社会环境,以现代知识,对解缙之井田均田之法、合并郡县、改革官名、教育制度、选拔官员、改革教育体系、简化行政流程、减轻赋税、重视农业、军事等十项献策,逐一修正补充。

陆澜每点评一项献策,解缙既惊奇又失落。

听着听着,他脸色涨红,瞳孔微缩,嘴巴大张。

自以为这是自己深思熟虑之策略,却被陆澜轻易指出不足并加以改进。

其才华与应变能力,令他震惊不已。

心中不禁暗暗折服。

此人满腹经纶,才气惊人,哪是什么纨绔子弟!

他想起皇上交代之事,命其弄清此人开设说书场的真正目的。

皇上目光如炬,此人果然大有问题。

心中顿生好胜之心,自己才是人中翘楚!

定要深入了解陆澜,而后将其击败。

念及此处,解缙看向陆澜。

他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

陆澜见他欲言又止,问道:“解庶吉士,有话直说无妨。”

解缙刚恢复如常的脸色,又泛起微红,迟疑道:“我有个不情之请。你我年纪相仿,不如以兄弟相称,如何?”

陆澜心里暗暗惊奇,此人自幼被称为“神童”,眼高于顶,今日竟然要与自己兄弟相称?

转念一想,心下释然。

自己与太子朱标、曹国公李景隆等人,在雅间内都能以兄弟相称,何况是一个新科进士?

遂拱手道:“恭敬不如从命。”

解缙笑道:“甚好,我年方十九,不知兄弟贵庚?”

陆澜行礼道:“解兄在上,小弟年方十八。”

二人相视而笑。

解缙道:“贤弟如此有才,世人竟称你为纨绔?不行!为兄定要向皇上举荐贤弟为官!”

他洋洋自得,以为陆澜定会感激涕零。

岂料,陆澜连连摆手:“不可,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