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序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也是铸魂育人的灵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改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要求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条件下,如何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革新思维方式、优化教育主体、建设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搭建教育平台、更新教育手段、完善教育机制,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回应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总结了“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探索了“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从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原则与方法、平台与载体、路径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对策方案,形成立体、全时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注重把握“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变与不变,关注新时代广大受众的接受心理,注重教育方式与手段创新,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教育的普遍规律,又遵循其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规律,特别重视思想的引导和价值的传播,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系统阐述“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特征。“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正式性与非正式性、主导性与交互性、灌输性与兴趣性、现实性与虚拟性、地域性与全球性相统一等特征,遵循着主体思维、迭代思维、跨界思维、融合思维及共享思维等创新思维。以“数字教育+跨界融合”的共享开放环境保障教育公平,以“VR+AR”的沉浸互动环境开展体验式教育方式,以“大数据+推荐算法”的个性智能环境实施因材施教,将这种思维应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平台建设上,坚持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价值导向,用创新驱动资源建设,用技术支持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辩证分析“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变”与“不变”。“互联网+”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教育者,互联互通的属性打破时空界限,贯通“线上+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出现诸多改变:“多元主体”的内容供给之“变”;“大中小一体化”的内容衔接之“变”;“线下+线上”的内容场域之“变”。但“变”是以“不变”为前提和基础的,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不变”、科学世界观的着力点“不变”、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不变”。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变”与“不变”辩证关系,在“不变”基础上不断进行丰富与拓展,以回应时代、关注现实。
优化“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与平台。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教育环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影响、制约和调控作用。“互联网+”条件下要秉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价值引领与人文关怀相统一、整体规划与全域推进相统一的原则,打造共享开放、沉浸互动、个性智能的全新生态环境,做到显性与隐性的完美组合,现实与虚拟的充分融合,民主与法治的相互交织。为此,需要搭建多种教学平台,包括翻转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移动教育平台、全时空平台、App学习平台及虚拟仿真平台等,开展全时空教育。
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互联网+”立体化循环系统。充分发挥好新兴媒体的独特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宣传,通过移动互联助力抢占话语体系表达空间,推动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内容实时更新,运用大数据、融媒体有效赋能,建设高精尖数字化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全时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体系;通过“三全育人”实践、“课程+实践+文化+双创+心理五合一”育人实践、传统+网络+实践“三大课堂立体”育人实践、协同育人实践构建“全息德育实践”格局。形成包括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内圈循环、基于“互联网+”“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大思政中圈循环、基于真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的网络育人外圈循环的循环式发展系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全息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条件下,“云移物大融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融媒体、人工智能)催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智慧嬗变,引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引领“互联网+”教育的智能融合,这是一个新情况、新矛盾、新课题。在这些方面,“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对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和学习者有所启迪。
是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 秦宣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