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绪论
一 研究意义及价值
洪亮吉是清代的朴学大师,又是乾嘉文坛的巨子,以词章考据著称于世。其一生著述宏富,仅传世之作就达260余卷,包括学术著作30余种、文学创作88卷。洪亮吉的创作以诗歌为主,现存诗近5500首,就数量而言,置之有清一代,乃至整个古代诗史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其成就也很高,使他在乾嘉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北江诗话》被视为“诗家之指南”[1]。洪亮吉又是一位骈文高手,与汪中并称为“清代骈文的两颗巨星”[2]。他还是一位成就杰出的词人,存词179首,有人甚至认为其词的成就超过了其诗的造诣。[3]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及诗学理论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的文士,除了其人口论曾引起较多的关注外,对其丰富的文学创作和卓越的诗学理论的研究却颇为寂寥,迄今为止,仅有13篇论文发表,而且多为综论,这与洪亮吉在乾嘉文坛和学界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本书拟对洪亮吉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洪亮吉所处的时代正是考据学的全盛时期,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之间交互渗透,许多考据大师亦工文学创作,洪亮吉就是此类学者型文人的代表。研究洪亮吉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除有助于我们把握乾嘉时期学者型文人的文艺观及文学创作的审美旨趣外,还可以使我们体察到乾嘉考据学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其二,乾嘉时期游幕之风兴盛,洪亮吉在未入仕之前具有丰富的游幕经历,并与许多布衣诗人相交接。中年入仕以后,正值馆阁文风蔚盛之时,他又与许多达官文人、翰苑词臣相唱和,这样洪亮吉也就成为连接朝野文士的一个纽带。因此,横向考察洪亮吉的生平和交游,有助于我们管窥清中叶兴盛的幕府文学及馆阁文风,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当时朝野文士的关系态势。
其三,乾嘉诗坛,神韵、格调说风行一时,性灵、肌理说方兴未艾,但各派壁垒森严,各执一端,都有各自无法克服的缺陷。洪亮吉的诗学理论具有调和性,取诸家之长而弃其短,正确地处理了当时诗坛所争论的焦点问题——性情与学问、师心与师古的关系问题,这对矫正各派弊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至嘉庆初年,性灵、肌理说退潮之后,出现了一个诗坛盟主空缺的时期,诗歌创作进入了迷茫期,而洪亮吉的诗学理论则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随后诗坛出现的性情与学识相结合、重诗教、贵经世的诗歌创作潮流则验证了这一点。所以,纵向考察洪亮吉的诗学理论及其对后世诗坛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乾嘉时期诗风的演变轨迹。
二 洪亮吉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洪亮吉步入文坛到现在已历200余载,检阅两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洪亮吉研究的一个特点:重学术、轻文学;重理论、轻创作。总体而言,洪亮吉文学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五四运动以前
洪亮吉的诗歌在其生前就享有盛誉,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自为诸生时,其诗文已风行海内”[4],至其橐笔游幕时,幕主毕沅将其青少年时期的部分诗作刻于《吴会英才集》,并评之曰:“天才飚举,雄瞟海内”[5],此集尽管只刊刻了洪亮吉的两卷诗,但却为其蜚声诗坛打下了基础。乾隆五十一年(1786),洪亮吉的骈文《卷施阁文乙集》结集刊行,袁枚为之作序云:“君善于汉魏六朝之文,每一篇出,世争传之。”[6]可见洪亮吉骈文声誉之高。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七年(1802),其门生又将他的诗文作品整理付梓;光绪三、四年间(1877—1878),其曾孙洪用懃又刊刻了《洪北江全集》,这对洪亮吉文学作品的传播功不可没,至同光时期“已风行海内,家有其书”[7]。一时评鸷蜂起,毁誉不一,这些只言片语的批评虽然不成体系,有些评论甚至囿于主观偏见而有失公允,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亮吉谢世后,好友们为他作的30余篇传记、墓志铭及其弟子吕培等所撰的《洪北江先生年谱》,成为研究洪亮吉的基本资料。这些材料除散见于清人的一些诗文别集、诗话、笔记外,刘德权点校的《洪亮吉集·附录》及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也有很多辑录,这为洪亮吉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总之,这一时期洪亮吉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其文学作品的整理与刊刻,研究、评论的基本范式是传统的点评式、随感式的。
(二)沉寂期:五四运动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和传统文化的消退,古典诗歌日益淡出文坛,洪亮吉的诗歌仿佛文物一样也被陈列了起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这一时期洪亮吉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对其诗文集的整理校点,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务印书馆整理铅印了《洪北江诗文集》,成为这一时期洪亮吉诗文研究的基础文本,不过研究成果甚少,经眼的论文只有一篇,即张荫麟的《洪亮吉及其人口论》,此文以洪亮吉《意言》中的《治平篇》和《生计篇》为依据,将洪亮吉的人口思想和马尔萨斯相提并论,认为“马洪二氏,其学说不谋而同,其时复略相当”[8],不过此文仅谈其人口论,还算不上文学研究论文。还有一些著作及文学史也仅是提及而已,这样一位曾经蜚声文坛的名家几乎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
(三)发展期:新时期以来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洪亮吉研究终于走出泥沼,迎来了复苏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治平篇》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对其人口思想的研究成为洪亮吉研究的一个热点,涌现出几十篇论文。此外,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刘德权点校的《洪亮吉集》,成为洪亮吉研究的通行文本,不过校勘和标点方面尚有斟酌之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部评传,一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陈金陵所写的《洪亮吉评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全书分为“少年篇”“幕客篇”“学臣篇”“谪戍篇”“归里篇”和“学术篇”,侧重对洪亮吉生平的勾勒和其学术成果的介绍,并论述了洪亮吉与赵翼、曾燠、凌廷堪的交往,很少涉及其文学创作,所引诗文也只是作为洪亮吉生平勾勒之线索,而且印刷、标点、引文方面的舛误较多,倒是书后所附《洪亮吉年表》简洁明了,颇具参考价值;一为严明所著《洪亮吉评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惜未能寓目。
相对于洪亮吉人口论研究的繁盛局面而言,其文学创作和诗学理论颇遭冷落。首先,在其诗歌研究方面仅有七篇论文发表,而研究其西域诗的就有四篇:李莹的《诗花灿烂照天山——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在新疆创作的诗词简析》[9]、许荣生的《洪亮吉西域诗琐议》[10]、李中耀的《洪亮吉对西域壮美河山的吟唱》[11]、张丽的《试论洪亮吉的天山诗》[12],这些文章因限于篇幅,只就其代表作进行了赏析。陈训明的《灵气归笔端,奇矫得未尝——洪亮吉旅黔纪游诗刍论》[13],则对洪亮吉的部分游黔山水诗作了鉴赏,但所举多非其代表作。张修龄的《洪亮吉和乾嘉诗坛》[14]一文则对洪亮吉的生平、诗论、诗歌及创作心态作了整体概述,堪称一篇力作,但限于篇幅而未能展开论述。王英志的《常州“二俊”山水诗论略》[15]对洪亮吉和黄景仁的山水诗从意境、情感、风格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并将洪亮吉的山水诗创作分为两个时期,简述其前后风格之转变,精辟入理。还有一些专著,如严迪昌的《清诗史》、朱则杰的《清诗史》、马积高的《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等,对洪亮吉的诗歌也有论述,篇幅虽少,但却能高屋建瓴地抓住其总体特征。此外,薛宗正的《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有一节专论洪亮吉的西域诗,以其行踪为线索,结合洪亮吉《伊犁日记》和《天山客话》赏析其戍边诗的代表作。
其次,关于洪亮吉诗学理论的研究较其诗歌创作稍显充分,发表的论文有三篇:蔡静平的《论洪亮吉〈北江诗话〉》[16]从“尚新倡奇”“诗主性情”“重诗教”三个方面论述了洪亮吉的诗学思想。李国华的《识广论域阔 持论亦时新——读〈北江诗话〉》[17]则是对《北江诗话》的漫议。曹虹的《从〈北江诗话〉看洪亮吉对妇女德艺的评章》[18]又从文化学的角度探析了洪亮吉的女德观。还有一些专著,如刘世南的《清诗流派史》,王镇远、邬国平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都对洪亮吉的诗学观有所论述,且多精辟之见。但是,洪亮吉的诗学思想不仅限于《北江诗话》,其诗文、序跋中也有许多闪光的思想,而且就《北江诗话》而言,其内涵也是十分广博的,以前的研究或只论《北江诗话》,而忽视其诗文作品中所蕴含的诗学思想,或仅抓住《北江诗话》的某些方面加以论述,这就很难反映出洪亮吉诗学观之全貌。
再次,洪亮吉最有名的当数其骈文创作,然而这也是一个最被人所遗忘的角落,一方面是因为骈文这种文体自五四以来被看作形式主义而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洪亮吉的骈文好用典故,铺采摛文,曲高和寡,实属必然,迄今为止仅有吕双伟的《洪亮吉骈文情感论》[19]一篇论文发表,该文主要分析了洪亮吉骈文中所体现出的凄怆悲郁的情感特征。还有一些骈文史著作,如张仁青的《骈文学》、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等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洪亮吉骈文的总体风貌。然而,对于这样一位骈文巨匠而言,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洪亮吉的散文以其缺乏文学之审美性,也是历来受人冷落的一个版块,研究者多是从思想角度入手,阐释其实学思想,除张瑗的《洪亮吉散文浅说》[20]一文外,很少有人从文学角度加以研究。此外,洪亮吉的词以奇崛清峻自异时流,在乾嘉词坛孤标一帜,然而却也乏人问津,只有钱璱之的《洪亮吉的〈冰天雪窖词〉评析》[21]一篇论文发表,此文虽然只对洪亮吉后期的词作进行评析,难窥其全貌,然而却不乏精到的见解。严迪昌的《清词史》也有简要的论述,指出其词具有神游九天的游仙色彩,揭示了洪亮吉词的主导风格。
回顾洪亮吉文学研究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研究大多局于一隅,很少深入地展开来论述,而且一些研究热点重复较多,即使把这些研究成果累加起来,我们对洪亮吉的认识仍是片面的、模糊的,要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洪亮吉,就必须从全面解读其作品入手。本书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读全五册160余万字的《洪亮吉集》,并重点研读了近6000首北江诗词及《北江诗话》,采用知人论世、纵横比较的研究方法,结合乾嘉诗坛的背景及洪亮吉的生平、著述、思想、交游情况,力图全面深入地探讨洪亮吉的诗学思想及诗歌创作,并简要论述了洪亮吉的其他文体创作,以求反映其文学创作之全貌,进而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