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蕴中的诗学建构:许地山创作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前言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他以多重的文化追求和勤勉的思考,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出众的才情,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建树和文学成就。虽然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很多,但其文学实践和艺术追求却表现出不凡的特质,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学记忆。他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却也是“五四”作家群中的一个“异质性”存在,更是同时代作家中具有自己独特情理结构的写作者。许地山自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开始,至1941年病殁于香港,此二十年间,他始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文化和文学视野中。许地山虽然不归属于任何派别,却无时无刻不在为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极尽所能,以他的研究、写作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范和特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杰出的作家都是在飘摇和游弋的生命状态下,仍能做到自我剖析、自我约束,在不断求索的途中,生发出诗意、诗意之美,这种生发是纯粹的、敞亮的。所以,许地山的漂泊、游弋、磨砺,是精神的纯净过程,是诗意的漂移,是心灵结构的漂移,是心灵结构之新与诗意结构之新,而其最终生成的文本,仿佛诗意般若,构成一个作家对世界充满诗性的回响。他对理想执着追求,对人生感悟深刻,其生命形态也更为超脱。而他的“生本不乐”的人生苦思和存在境遇,看似悲观,却有着最为旷达的内核。浪漫与现实,平凡与传奇,历史与社会,传统与异域,宗教与世俗,在他的作品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到一个和谐而耐人寻味的境界。同时,许地山以他的诗文,建构了一个纯洁澄明的文学世界。他不为历史注脚,不为政治附势,而是用他的温婉和圆融“软化”现实的残酷,用他的博爱和超达包容人性的窘迫。爱是他最大的信仰,生死、苦乐、爱憎,都化为肥料溶解在这片诗意的大地上。许地山及其创作的成就和思想意义、美学价值,还需要深入认识,而且是更准确的认识。对于他的进一步研究,将有益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完整性的分析、建构,更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深入理解、引申和新的阐释。

本书试图综合许地山现已出版的所有作品,全面爬梳和探寻他的创作实践和精神旨归:透过许地山早年的生活经历,努力探索他独特的生命追寻——颠沛流离的早年生活经历,趋异与求存的文化境遇,如何影响着他个人的命运轨迹,又是如何渗透、沉潜到他的文学创作中,继而形成了他独有的思想状态、精神结构和美学气质;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寻许地山个人和创作的精神之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道文化,不仅是许地山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影响着他成长过程中的知与行,更是他不断往返的精神腹地,进而研究许地山如何以更加思辨的方式来研究、整合、吸纳和发扬,内蕴为修身治国的根本和文学创作的精神之根,以内在的厚重超越俗世的心灵观照;通过许地山的苦难书写及其对苦难意识的表达,探索他的生命哲学——许地山的苦难书写从个人体验出发,向人类整体性苦难辐射,用一种博爱精神包容人类所有的苦难,震醒沉睡的灵魂,从苦难中崛起,偿还人类共同的“债”,以此探究个体的精神感悟,追寻生命的价值和存在意义;通过对许地山的文本细读,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谱系——许地山如何以“摆渡者”的姿态,按照这些人物形象各自的方式,从“此岸”与“彼岸”完成人生的补缀;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分析许地山创作中的诗学建构——异域风情所具有的想象特质,恰到好处地成为许地山理想安放的空间,许地山如何在他的文学世界中为人类搭建诗意的空间。许地山的小说和随笔,甚至研究文字,表现在形式创造上,并不投之以“苦吟”的心血似的举重若轻之感,而是灌注和涌动着那种源于自然与生活本身的韵律,诗情、诗性随性自然地流淌出破空、跌宕之美。同时,我们在这样的文本中,也看到了一种复杂的生活、多变的时代,以及一种大历史如何独自进入一个鲜活的灵魂之内,这也让我们与其一道,穿越时间和记忆的河流,触摸遥远的岁月和生命的梦醒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