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午未闻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当庭对峙

“肃静!”惊堂木再次拍下,年轻的县尉板着一张脸,从李闻溪的角度看过去,还挺吓人:“秦峰,本官问你,你是否曾为苦主家中老母看诊?”

“回大人,草民是个游医,给病患看诊,从来都是尽心尽力......”

“啪!”

“本官问你什么,你作答什么,无须多言。”

“是,草民曾经给陈老太看过诊。”

“这张药方,可是你所开?”旁边立刻有衙役将一张粗宣纸拿到秦峰跟前让他过目。

“不是,草民开的药方,绝对没有砒霜!是他写错了。”秦峰一口咬定,将脏水泼向薛丛理。

薛丛理也急了:“大人明鉴,草民没有!草民与他们无冤无仇,且再不通医理,也知晓砒霜有毒,当时再三确认,秦峰都说这药方没错,草民才落笔写下的。”

“你何曾问过我对错,一直都是自己埋头在写,我还怕你写错剂量,出了纰漏,再三叮嘱你写慢一些的。”秦峰立刻出言反驳。

两人将要开吵,县尉一声厉喝:“再敢扰乱公堂,板子伺候!”才让两人缩缩脑袋,安静跪着。

“陈汉,你来详细说说案发经过!”

“小的请大人做主啊!小的的娘年初就病得起不来榻了,还是小的婆娘操劳,精心伺候,才勉强好转的。”

“这一回小的的娘得了风寒,有些发热,小的想着只是小恙,手头又确实不宽裕,便想省几个银钱,才找了这游医。”

“哪成想,这庸医开出的药方,竟要了娘的命啊!可怜老人家一辈子跟着小的这个不成器的,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竟如此惨烈地离我而去啊!大人,小的的娘死的冤啊!”

“本官问你,你母亡当夜,谁人在她身边陪同?”

“是小的,小的睡在地上的草席上。”

“一夜时间,你都没有发现什么异样,听到什么响动吗?”

“没有,小的知道娘病了不舒服,夜里说不定要起夜,小的心里有事,睡得很轻。但老娘连翻身都无,一直安静躺着,小的当时还欣喜,以为老娘的病好了,谁想第二天天亮以后......”

陈汉一个大男人,跪在大堂上抹着眼泪,止不住呜咽。

“真是个孝子啊。”周围的人又开始小声议论,有那上了岁数的妇人更是满眼羡慕:“也不知道这陈老太上辈子积了什么德,儿子如此孝顺,我家那个泼皮,娶了媳妇忘了娘。”

“刚不是还说陈家媳妇孝顺吗?怎的她晚上不陪婆母,居然要自家男人操劳,陈汉白天还要到运河边卖苦力呢。”有人瞪了跪在陈汉边上的蒋氏一眼:“也是个假仁义的。”

李闻溪的眉头皱起,不对,陈汉撒谎了。

她原本以为这个案子很简单,一个来路不明、医术不详的游医医死了人,麻烦上身,想找个垫背的一同拉下水,薛丛理只是倒霉,但凡碰上个讲理的官吏,解释清楚也就没事了。

人可能会在牢里关几天,但最终的责任应该不会落在薛丛理身上,所以李闻溪只是害怕万一山阳县尉是个只看政绩,想要立刻结案,不问是非的。

但此时听他们堂上分辩,此案恐怕另有内情了,错还真不一定都在秦峰身上。

就是不知,这位县尉大人有没有听出陈汉证词里的矛盾之处。

砒霜可不是什么良善的毒药,如果陈老太真是喝了药中的过量砒霜中毒至死,死前可是要经历一番痛苦的。

一般口服砒霜急性中毒后,最快半个小时,人就会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容易引起脱水休克,肝肾损害,患者会烦躁不安,血压下降,及至呼吸衰竭,七窍流血,最终死亡。

任陈汉睡得再沉,都不可能一点没发现老娘毒发时的异常,更何况他自己还说了,心里记挂老娘,睡得很轻。

那县尉停顿片刻,又接着问陈汉:“本官问你,以前可曾认识这二人。”

“小的不认识。游医是正好出门寻大夫时碰到的,此前从未见过。这位代笔先生一直都在淮安大街街角支摊,小的上工放工时常路过,却从未照顾过生意,不曾相识。”

“当时秦峰为你母亲开药,薛丛理代写药方时,你可曾在场?”

“小的不在。小的不知这游医自己身上连笔墨都无,还要出去找人写方子,才随便在街边找了个代笔先生。”

“方子还没写完时,小的心想已给过诊金了,这写字的钱便应由游医来出,便寻个身上药费未带够的由头回了趟家。等小的再过来时,方子已经写好了。这游医忒不讲理,代写费还是小的出的。”陈汉不满地嘟囔着。

“秦峰、薛丛理,你二人各执一词,可有旁证?”

薛丛理很是颓丧:“并无。”这是他前天午间代书的,大街上倒是人来人往,但周围关注他们的可没人,写几个字有什么好看的,远不如河下街口那边的杂耍吸引人。

秦峰也低下头:“草民行医数年,未曾出过开错药医死人的事,请大人明鉴。”

呵~~这个游医说话很有水平嘛。

李闻溪心底暗骂一句老狐狸,只说从未开错药医死过人,绝口不提自己开的方子里到底应不应该有砒霜这味药。

照她来看,现在案件的疑点集中在陈老太到底是怎么死的,中毒还是另有原因上。

如果是中毒,秦峰能否自证清白,证明药方无误。只要药方无误,那薛丛理也就没有罪责了。

如果不是中毒,死因有无可疑,是病故还是他杀尚待查验。

这个朝代的验尸水平怎么样啊?书里也没涉及这些官吏设置等小细节,她两眼一摸黑。

李闻溪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仵作在古代是贱业,只能算个不入流的小吏,后世子孙不能科举,被人忌讳,收入极低,但凡有点旁的本事的人,都不会入行。

很多地方官衙甚至没有专业的仵作,如有需要,由义庄临时派个人过来,也多是滥竽充数的。

事情要不好办了。自己是不是得想个办法,看一看陈老太的验尸报告呢?

捏了捏衣袖里还剩下的几个铜板,她唯有一声叹息,真一分钱难倒英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