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概论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它的疆域范围包括今湖北、湖南全部及江西、河南、安徽、重庆、江苏、广东、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竹简是楚人的主要书写材料。战国时期楚人用毛笔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就是楚简文字。但由于楚国的势力范围代有更迭,它对周边其他诸侯国的影响力也或大或小。因此,我们此处所说的楚简文字,更确切地讲,乃是战国楚文化圈内汉字的使用者们用毛笔书写于竹简上的文字。包括周围先后被楚国所吞并的、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的曾、陈、徐、宋、蔡、吴、越、鄀、黄等国书写于竹简上的文字,可以说都是楚系简牍文字。
先秦时期,楚地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有书写于金石、玉帛等材料上的文字,这些都是广义的楚系文字。但我们这里要讲的,只限于那些书写于竹简上、且被今人以考古手段从地下发现了的楚国文字。其他类型的楚文字,则只在楚简文字的研究中作为比较的材料而被个别地提到。
楚简文字的出土,可谓古已有之。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在《南齐书·文惠太子传》里。其文曰:
(建元元年)时襄阳有盗掘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盗以把火自照。后人有得十余简,以示抚军王僧虔。僧虔云:“是蝌蚪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是时州遣按验,颇得遗物,故有同异之论。
建元元年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开国时使用的年号,时当公元479年。根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齐雍州的治所在襄阳。襄阳地北以汉水为界,接南阳郡,东北邻北魏之东荆州,东南及南部与司州相连,正南为司州之齐兴郡。襄阳郡下辖襄阳、中卢、邔、建昌四县。其中邔在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北,春秋后期楚国的都城鄀即在其境。此地有楚王墓是不足为怪的。这里出土的“竹简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楚简”或“楚竹书”;竹简上的“蝌蚪书”则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楚简文字”。
当然,本书所谓“楚简文字”,有更严格的限定,指1949年以来历次在楚地发现的书写于竹简上的文字。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属于先秦楚国故地的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境内先后出土了约30批、总字数在10万字以上的楚简文献。这些出土楚简,著名的有湖南长沙仰天湖楚简、湖北江陵望山楚简、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河南新蔡葛陵楚简、湖北江陵天星观楚简、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楚简、湖北江陵九店楚简、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以及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的战国楚竹书等。这些楚简包括的单字约4116个,其中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的有3354个,尚有762个不能分析或不能形成一致看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