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剧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为什么元明清民国至今诗歌八百年不传及古典诗词如何复兴

《史记·孔子世家》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等,在当时都是可以歌唱的,故戏曲理论大师吴梅先生曾言:“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1]

作为高雅艺术的诗词,其传播很大程度是通过当时的梨园乐坊或青楼歌伎的歌曲来传唱,如唐代的旗亭画壁、宋代的吊柳会等可窥一斑。与今类比:王菲演唱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其实国人大多数是先会唱,然后才顺便背得诗词。元明清时大众通俗艺术如元曲、说书、小说等有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的新艺术形式崛兴,所以文学大宗逐渐从诗词向戏曲小说演进,古典诗词没落。

另一方面,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将文学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悲剧三类;黑格尔在其《美学》中划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体诗三类,其中的“悲剧”与“戏剧体诗”就是诗剧。埃米尔·施塔格尔在其《诗学的基本概念》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所划分的人类三种存在方式为基础,指出诗的三种本质为童年阶段的抒情诗、青年阶段的叙事诗和成年阶段的戏剧诗。别林斯基认为,诗剧或戏剧体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2]

西方戏剧的传统,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到中世纪塞尼加和泰伦提乌斯,到莎士比亚、歌德、易卜生(《培尔·金特》之前)等皆是诗剧,即对话的语言必须为诗体。因此,诗剧艺术是诗韵情境与戏剧冲突、人物个性之融合,它除了对抒情诗与叙事诗所要求的诸体兼擅、诸题皆备之外,增加了诸品并驭的技术要求。

所以我认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复兴,第一步是回到诗乐相和的古典传统;而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出海,则需将中华抒情诗传统升级为西方艺术传统的大型诗剧,即中国文学四大范式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之后的第五范式,而诗剧对应的音乐是歌剧,歌剧是音乐的最高艺术,是文学的音乐化。

亦即,我认为通过英文翻译这条路是错误的,因为古典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意境之美是没法翻译的,应通过人类的共同语言——音乐,而音乐又分三个量级:剧、乐、歌,只有达到歌剧、交响声乐、清唱剧等诗剧艺术形式才是可持续之路,如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的意大利文大多数人也不懂,但变成音乐语言就能传遍世界,且一部剧一演能演百年。


[1] 吴梅,词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162.

[2] [俄]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