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守夜观心
##第2章守夜观心
火车在襄阳站停下时,已是深夜。许明远和周雨桐随着稀疏的人流走出车站,五月的夜风裹挟着汉江的水汽扑面而来。
“现在怎么办?“周雨桐紧了紧单薄的外套,望着黑漆漆的四周。站前广场上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远处传来零星的狗吠声。
许明远摸了摸缝在内衣口袋里的钱:“先找个地方住下,明天一早去武当山。“
他们找到一家国营旅社,四人间床位每人五毛钱。同屋的还有两个跑采购的供销社员工,早已鼾声如雷。许明远和周雨桐和衣而卧,中间隔着一条洗得发白的布帘。
“明远,你害怕吗?“黑暗中,周雨桐突然轻声问道。
许明远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怕什么?“
“怕...找不到师父,怕修行太难,怕...“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怕自己坚持不下去。“
许明远沉默了一会儿。他当然怕,怕辜负母亲的期望,怕自己只是一时冲动,更怕那条看似安稳的工厂道路才是他真正该走的路。但此刻,他不能表现出丝毫动摇。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轻声背诵道,“既然选择了江湖,就不要留恋陆地。“
布帘那边传来周雨桐轻微的呼吸声,不知她是否听懂了这句话。
天刚蒙蒙亮,两人就起床赶往汽车站。开往武当山的班车破旧不堪,座椅上的弹簧都冒了出来。车上大多是当地村民,带着鸡鸭和蔬菜,空气中弥漫着家禽的腥臭味。
“两张到武当山。“许明远递出一块钱。
售票员是个满脸皱纹的中年妇女,她抬眼打量两个年轻人:“去旅游?现在紫霄宫还没完全开放呢。“
“我们去...拜访道长。“周雨桐谨慎地回答。
妇女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又是去学功夫的吧?最近不少年轻人往山上跑。“她摇摇头,找给许明远两毛钱,“劝你们别抱太大希望,那些老道长精着呢,不会随便收徒。“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许明远紧抓着前排座椅,胃里翻江倒海。周雨桐脸色煞白,几次差点吐出来。
“到了!“售票员大声喊道。
两人踉跄着下车,站在一片空地上。四周群山环绕,云雾缭绕间隐约可见红墙碧瓦。一块斑驳的木牌上写着“武当山“三个大字,油漆已经剥落大半。
“请问紫霄宫怎么走?“许明远向路边卖茶的老汉打听。
老汉指了指蜿蜒向上的石阶:“顺着这条路,走两个时辰就到了。“他倒了两碗粗茶递给他们,“喝点茶再走,看你们脸色都不好。“
茶很苦,但确实让许明远舒服了些。他付了茶钱,和周雨桐开始攀登那似乎永无尽头的石阶。
起初,两人还有说有笑,欣赏沿途的奇松怪石。一个小时后,周雨桐的步伐明显慢了下来,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许明远的双腿也开始发抖,背上行囊越来越沉。
“休息一下吧。“他在一处平台停下,取出水壶递给周雨桐。
周雨桐接过水壶,手抖得几乎拿不稳。她仰头喝了一大口,突然哭了起来:“我们是不是太冲动了?就这么跑来,连个介绍人都没有...“
许明远望着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宫观,心中也泛起一丝疑虑。但他想起白云观那位老道长的话——“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快到了。“他拉起周雨桐,“你看,已经能看见屋顶了。“
正午时分,他们终于站在了紫霄宫前。朱红色的大门紧闭着,门环上锈迹斑斑。许明远深吸一口气,扣响了门环。
等了许久,门才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年轻的脸庞。那人约莫二十五六岁,穿着灰色道袍,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髻。
“何事?“道人语气冷淡。
许明远拱手行礼:“这位师兄,我们想拜师学道。“
道人上下打量他们,目光在周雨桐身上多停留了几秒:“女子不能入内。“
周雨桐急了:“为什么?我读过《道德经》,还会背《清静经》!“
“道观规矩。“道人面无表情,“你们走吧,现在不招徒弟。“说着就要关门。
许明远急忙抵住门:“师兄!我们千里迢迢赶来,诚心学道,能不能通融一下?“
“诚心?“道人冷笑一声,“每天都有'诚心'的人来,没几天就受不了苦跑了。“他指了指宫墙外的几间茅屋,“真想学道,先去那里住下,每天寅时起床帮忙干活,坚持一个月再说。“
门砰地关上了。许明远和周雨桐面面相觑。
“现在怎么办?“周雨桐咬着嘴唇问。
许明远望向那几间摇摇欲坠的茅屋:“既然来了,总要试试。“
茅屋比想象中还要简陋,泥墙草顶,里面只有几张木板搭成的床铺。已经住了三四个年轻人,见到他们进来,只是懒懒地抬了抬眼。
“新来的?“一个瘦高个问道,“我叫王志刚,来了半个月了。“
许明远做了自我介绍,和周雨桐选了靠边的位置放下行李。
“女的也来学道?“王志刚惊讶地看着周雨桐,“玄诚师兄没赶你走?“
周雨桐扬起下巴:“他说女子不能入道观,又没说不能在茅屋住。“
王志刚哈哈大笑:“有志气!不过别抱太大希望,我来了这么久,连道长的面都没见着,整天就是砍柴挑水。“
正说着,外面传来敲钟声。
“开饭了!“王志刚一跃而起,“快去,晚了就没菜了!“
所谓的饭堂就是茅屋旁的一个草棚,摆着几张长桌。一个老道士正在分饭——每人一碗糙米饭,一勺青菜,几块咸菜。许明远和周雨桐排队领了饭,蹲在墙角吃起来。
饭很粗粝,青菜几乎没放油,但饿了一天的两人吃得津津有味。
“明天寅时起床,“老道士对他们说,“先去山脚下挑水,然后劈柴。做完了才能吃早饭。“
回到茅屋,天色已晚。许明远点亮油灯,取出《清静经》准备抄写。周雨桐凑过来看,突然问道:“你说,我们会不会被骗了?这里看起来根本不像修行的地方...“
“《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许明远轻声说,“修行也许就是从最平凡的事开始。“
周雨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取出自己的《道德经》读了起来。
寅时,天还黑着,许明远就被敲门声惊醒。他推醒周雨桐,两人匆忙穿上衣服出门。老道士已经等在院子里,身边放着几副水桶和扁担。
“每人挑三担水,倒在厨房水缸里。“老道士说完就走了。
许明远试着挑起水桶,肩膀立刻传来剧痛。他和周雨桐跟着其他人沿着小路往山下走。山泉在一里外的山脚下,来回一趟要半个时辰。
第一担水,许明远摇摇晃晃,洒了大半。第二担稍微好些,但肩膀已经磨破了皮。第三担时,他几乎是一步步挪回来的,汗水浸透了衣服。
周雨桐更惨,她个子小,水桶几乎拖在地上,回来时已经泪流满面,但倔强地咬着牙没出声。
早饭比昨晚还简单——一碗稀粥,半个馒头。吃完后,老道士又带他们去柴房,每人发了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
“劈够十捆柴,粗细要均匀。“
许明远从没干过这种活,一斧头下去,木柴纹丝不动,斧头却差点反弹打到自己。王志刚看不过去,过来示范:“要顺着木纹劈,用巧劲不是蛮力。“
到中午时,许明远才劈了两捆,手上已经磨出了水泡。周雨桐更惨,纤细的手指血迹斑斑。
午饭时,许明远发现茅屋里少了两个人。王志刚见怪不怪:“跑了呗,每天都有跑的,也有新来的。“
下午是扫地、擦洗。晚上又是一顿简单的素斋。许明远和周雨桐累得连话都说不出,倒头就睡。
这样的日子重复了七天。第七天晚上,周雨桐突然发起了高烧。许明远急忙去找老道士,却被告知道观里有懂医术的道长,但女子不能入内。
“那就让她下山看病!“老道士不耐烦地说。
许明远又气又急,背起昏昏沉沉的周雨桐就往山下走。夜路难行,他几次差点摔倒。走到半山腰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小友留步!“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道士提着灯笼快步走来。他身着青色道袍,面容慈祥,眼睛却亮如星辰。
“这位姑娘病了?“老道士伸手摸了摸周雨桐的额头,“烧得不轻。跟我来。“
许明远认出这就是白云观那位老道长!但他来不及惊讶,赶紧跟着老道士来到一处僻静的小院。老道士让许明远把周雨桐放在榻上,然后取出一包银针,在她手上和脚上扎了几针,又熬了一碗黑乎乎的药汤。
“喂她喝下,明天就好了。“老道士说。
许明远千恩万谢。老道士却摆摆手:“你我有缘,不必客气。“他看了看许明远满是茧子和水泡的手,“这几日受苦了?“
许明远苦笑:“比工厂还累。“
“工厂有工资,这里有什么?“老道士意味深长地问。
许明远沉默片刻,然后直视老道士的眼睛:“这里有道。“
老道士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老道清虚,紫霄宫住持。明日带这姑娘来见我。“说完飘然而去。
第二天,周雨桐的烧果然退了。许明远告诉她昨夜的事,她惊讶不已:“清虚道长?我爸爸提过他,说是当代少有的得道高人!“
两人收拾整齐,来到紫霄宫前。这次大门敞开着,玄诚道人站在门口,脸色阴沉:“进来吧,师父等你们。“
穿过几重院落,他们来到一间简朴的静室。清虚道长正在沏茶,见他们进来,示意坐下。
“为何学道?“道长开门见山地问周雨桐。
周雨桐深吸一口气:“我父亲研究道家思想,从小耳濡目染。我觉得道法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想要求个明白。“
道长点点头,又问许明远:“你呢?“
许明远想起这一年来的心路历程,想起工厂里机械的生活,想起那半本《南华真经》带给他的震撼:“我想...找到真正的自己。“
清虚道长啜了一口茶,良久才开口:“雨桐可留下随女冠修行。明远...“他顿了顿,“你若真想入我门下,需经一考验。“
“什么考验?“许明远紧张地问。
“守夜观心。“道长指向静室后的一处小亭,“在那里坐七天七夜,不食不眠,只饮清水。若能坚持,我便收你为徒。“
玄诚道人倒吸一口冷气:“师父!这考验二十年来无人通过!“
清虚道长不理他,只是看着许明远:“如何?“
许明远握紧拳头:“弟子愿意一试。“
当天傍晚,许明远沐浴更衣,只带了一壶清水,来到那座孤悬崖边的小亭。亭子四面透风,只有一张蒲团。山下云雾缭绕,远处群山如黛。
“记住,“清虚道长临走时说,“观心非观空,守夜非守寂。见自己本来面目,方为真修。“
第一夜,许明远还能保持清醒。他按照《清静经》所说,调整呼吸,尝试入静。但山中夜风刺骨,单薄的道袍根本无法御寒。到后半夜,他开始发抖,牙齿不住打颤。
第二天,饥饿感袭来。胃里像有一把火在烧,喉咙干涩难忍。他小口啜饮清水,但越喝越饿。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脸上,刺得眼睛生疼。
第三天,许明远开始出现幻觉。他看见工厂的烟囱,看见母亲哭泣的脸,看见那半本《南华真经》在火焰中化为灰烬。他拼命摇头,试图保持清醒,但思绪像脱缰的野马。
第四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山雨淋透了他的衣服。寒冷深入骨髓,许明远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他蜷缩在蒲团上,意识逐渐模糊。恍惚间,他看见清虚道长站在面前,对他说:“放弃吧,何必自讨苦吃?“
许明远用尽最后力气摇头:“不...不能放弃...“
第五天,奇迹发生了。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小亭时,许明远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寒冷、饥饿、疼痛依然存在,但似乎与他无关了。他看见自己的思绪像水中的泥沙,慢慢沉淀,最终清澈见底。
第六天,许明远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他感觉自己与山风、云雾融为一体,没有分别。时间失去了意义,过去未来似乎都不存在,只有当下这一刻。
第七天傍晚,清虚道长来到亭中。许明远缓缓睁开眼睛,发现道长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恭喜你,通过了考验。“道长扶他起身,“二十年来,你是第一个。“
许明远想说话,却发现嗓子干哑得发不出声音。道长递给他一碗温热的米汤:“慢慢喝。“
回到静室,许明远足足睡了一天一夜。醒来时,清虚道长坐在床边:“感觉如何?“
许明远活动了下僵硬的身体:“好像...重生了。“
道长微笑:“知道为何设此考验吗?“
许明远摇头。
“修道之路,漫长艰辛。若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终难有成。“道长语重心长地说,“七日守夜,观的是心性本质。你通过了,从今日起,便是我清虚的关门弟子。“
拜师仪式很简单——许明远给清虚道长磕了三个头,道长赐他道号“明真“,取“明心见性,返璞归真“之意。
“玄诚,“清虚道长唤来那位冷面的年轻道人,“带你师弟去领道袍经书,安排住处。“
玄诚眼中闪过一丝嫉妒,但不敢违抗师命:“是,师父。“
许明远的新住处是道观后院的一间小厢房,比茅屋强多了,有床有桌,还有一盏油灯。玄诚扔给他一套灰色道袍和几本经书:“明日卯时早课,别迟到。“说完转身就走。
许明远换上道袍,正合适。他抚摸着粗糙的布料,心中百感交集——终于,他正式踏上了修行之路。
周雨桐被安排在女冠居住的别院,两人偶尔能在饭堂见面。她告诉许明远,女冠们教她诵经打坐,生活比茅屋时轻松多了。
“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周雨桐困惑地说,“那些经文我都能背,可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许明远也有同感。正式入门后,清虚道长很少亲自指导,大多时候是玄诚带着他们做早晚课,学习道教礼仪。其余时间就是干活——挑水、劈柴、扫地、种菜,和在茅屋时没什么两样。
一个月后,许明远终于忍不住问玄诚:“师兄,我们什么时候能学真正的道法?“
玄诚冷笑:“你以为道法是什么?飞天遁地?长生不老?“他指了指许明远手中的扫帚,“扫地就是修道,挑水就是修道。道在日用,懂吗?“
许明远不懂。他想起白云观老人给他的《清静经》,想起守夜观心时的奇妙体验,总觉得修行不该只是这样。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清晨,清虚道长突然召见他:“明真,从今日起,每日午后来我静室,我亲自教你。“
许明远欣喜若狂。从此,他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午后那一个时辰。清虚道长从最基本的打坐调息教起,然后是内丹修炼的初步功法——凝神入气穴,心息相依。
“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道长严肃地说,“每日必修,不可间断。“
许明远如饥似渴地学习,进步神速。两个月后,他已经能入静半个时辰,体内有热气流动的感觉。清虚道长很满意,开始教他更复杂的导引术和存想法。
然而,许明远的快速进步引起了玄诚等师兄的嫉妒。他们开始处处刁难他——分配最重的活给他,故意在他打坐时大声喧哗,甚至藏起他的经书。
一天夜里,许明远发现自己的《南华真经》不见了。那是他修行之路的起点,他急得四处寻找,最后在柴房角落找到了被撕破的书页。
“谁干的?“许明远愤怒地质问。
玄诚靠在门框上,一脸讥讽:“哟,不小心弄破了你的'宝贝'?修道之人不该执着外物啊,师弟。“
许明远气得浑身发抖,但想起清虚道长的教诲,强压下怒火,默默收拾起残页。回到房中,他小心地用浆糊把书页粘好,熬到深夜。
第二天,清虚道长发现他精神不济,询问缘由。许明远如实相告。道长叹息一声:“修行路上,魔障重重。外魔易除,心魔难消。玄诚等人,不过是你心性磨练的试金石。“
许明远似懂非懂。道长取出一部手抄本递给他:“这是我亲笔所录《黄庭经》,比《南华真经》更适合你现在修行。记住,万般神通皆小术,惟有空心方见道。“
转眼到了秋天。山间枫叶如火,早晚已有凉意。许明远的修行渐入佳境,已经能自如地引导体内气息运行小周天。清虚道长开始教他符咒和简单的占卜之术。
周雨桐却越来越焦躁。一天,她找到许明远:“我要走了。“
“什么?“许明远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里不适合我。“周雨桐望着远处的群山,“女冠们整天念经打坐,却说不清修行的真谛。我想去南方看看,听说那里有隐修的高人。“
许明远想挽留,却找不到理由。他知道周雨桐和自己一样,追求的是真正的“道“,而不是形式上的修行。
“什么时候走?“
“明天。“周雨桐从怀中取出一本笔记递给他,“这是我父亲研究道家修炼法门的笔记,送给你吧。“
许明远接过笔记,发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修行方法和心得。最让他震惊的是,其中提到了“白云观秘传内丹术“,正是清虚道长教他的功法!
“这...你父亲怎么会知道?“
周雨桐摇摇头:“我也不清楚。爸爸从不谈他的过去,只说年轻时遇到过一位奇人。“
第二天清晨,许明远送周雨桐到山脚下。秋雨绵绵,两人共撑一把油纸伞。
“我们还会见面吗?“许明远问。
周雨桐笑了:“庄子不是说'相忘于江湖'吗?“她接过行囊,“明远,希望你能找到心中的道。“
看着周雨桐的背影消失在雨雾中,许明远感到一阵怅然。回到道观,他直接去找清虚道长,把周雨桐父亲的笔记拿给他看。
道长翻了几页,脸色微变:“这笔记主人现在何处?“
“周雨桐说她父亲去年已经去世了。“
道长沉默良久,突然问道:“你知道我为何在白云观隐居吗?“
许明远摇头。
“二十年前,我与师兄——也就是你见过的那位老人——因理念不同分道扬镳。他主张'大隐于市',在红尘中修行;我则认为清净山林才是修道之地。“道长抚摸着笔记,“现在看来,或许他才是对的...“
从那天起,清虚道长对许明远的教导更加用心,不仅传授更深奥的内丹功法,还开始讲解《道德经》《庄子》等经典的微言大义。
冬天来临前,道长交给许明远一项特殊任务——抄写道观珍藏的《道藏》部分经文。
“抄经不仅是保存典籍,更是修行。“道长说,“一笔一画,皆要心无旁骛。“
许明远开始了漫长的抄经工作。每天除了必要的功课外,他都在藏经阁伏案抄写。起初,他总想着快点抄完,字迹潦草,错漏百出。渐渐地,他学会了放慢速度,每一笔都全神贯注。奇怪的是,这样反而效率更高,心境也更加平和。
抄到《坐忘论》时,许明远突然明白了清虚道长和玄诚所说的“道在日用“——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性。扫地时可以修行,挑水时可以修行,抄经时更可以修行。所谓神通法术,不过是修行的副产品,而非目的。
当第一场雪覆盖武当山时,许明远完成了抄经任务。清虚道长仔细检查后,满意地点点头:“明真,你已入门。从今日起,可自行修持,我只在关键处点拨。“
许明远跪拜谢恩。走出静室时,他看见玄诚站在廊下,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许明远主动行礼:“多谢师兄这段日子的指点。“
玄诚愣了一下,神色缓和了些:“你...确实有天赋。“他顿了顿,“师父从没对哪个弟子如此用心。“
许明远明白,这是玄诚能给出的最高评价。从那天起,师兄们对他的态度渐渐好转,道观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除夕夜,清虚道长召集全体弟子在主殿守岁。诵经完毕后,道长突然宣布:“开春后,我欲闭关三年。观中事务由玄诚暂代,明真辅佐。“
众弟子哗然。玄诚脸色阴晴不定,许明远也大吃一惊——他才入门半年多,何德何能担此重任?
散会后,许明远留下询问。清虚道长只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道不负人,人自远道。你命中有一段尘缘未了,闭关前我会告诉你。“
大雪封山,道观与世隔绝。许明远每日打坐、练功、读书,心境越发澄明。偶尔,他会想起周雨桐,不知她是否找到了心中的道;更多时候,他思念母亲,不知她一个人过得如何。
修行之路漫漫,而这只是一个开始。许明远站在雪后的庭院里,望着远山如洗,心中一片宁静。他知道,自己已经在这条“大道“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