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不做无谓内耗,正确判断该不该跳出舒适区
如果世界是一个“贴吧”,那么,在“人生”这个分类版块中,“越活越好”肯定是最火热的“讨论组”。
怎么才能让自己越活越好呢?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五花八门,但概括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认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只要活着,就应该永远拼搏向前,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攀高、在挑战中迅速成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跳出舒适区。
另一类则认为,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只要生活过得去,就没必要太拼,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现在的生活过得已经很舒适,就没必要再折腾,适当躺平,待在舒适区也挺好。
截然相反的两类主张,各有各的道理,说不上谁对谁错,而大家争论的焦点,总结起来,不外就是:要不要跳出舒适区?
回答“要”,会被指责自我加压、急功近利、野心蓬勃不知足。
回答“不要”,会被嘲笑、怠惰懒散、毫无上进心。
要?会面临许多未知的新挑战、新困境,或许会加速自我的成长,但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陷入精神内耗的泥潭无法自拔。
不要?安贫不一定能乐道,长时间的原地踏步就意味着落后,会被人赶超,会失业,会空虚、会焦虑、会荒废时光……最后,也难逃内耗的魔掌。
所以,跳也是错,不跳也是错;跳也内耗,不跳也内耗;问题就这样又绕回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怎样才能让自己“越活越好”呢?
破局三:精神内耗,不知道该不该跳出舒适区,怎么破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两个概念。
什么是内耗?什么是舒适区?
内耗,简单点来说,就是人在精神、精力上的一种长期的、不断的自我消耗。
之所以会出现内耗,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人们想控制自我达成某种状态,但却达不到,或是纠结于自己到底能不能达到、怎样去达到。
换而言之,内耗就是人内心的自我在打架、在内讧、在朝相悖的方向撕扯:一个声音说“要”,另一个声音说“不要”;一个声音说“该停下,别勉强”,另一个声音却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再拼一拼,肯定能成”。
如此这般,短时间内或许没什么,时间一长,人就会变得很累。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那种从里到外、无法缓解的精神疲惫。用网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整个人都蔫了,没电了。”
而舒适区,就好比人的“休息区”“充电区”。
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区域,而是指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是指人在某种环境、某种行为或者某种生活模式、习惯模式下,会感到舒适、惬意、怡然。
·对顾家的男人来说,一家人在一起平淡安稳的生活,就是他的舒适区;
·对爱玩游戏的少年来说,每天睁开眼就能打游戏,在游戏里叱咤风云,就是他的舒适区;
·对喜欢旅游的人来说,经常看到不同的风景,四处旅居的生活,就是他的舒适区;
·对热爱读书的人来说,一杯茶、一本书、一捧阳光,能够安安静静地阅读,就是他的舒适区。
谁不喜欢待在舒适区?谁愿意内耗?
我们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的奋斗、打拼,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让自己、让家人、让自己在乎的所有人越活越好吗?
所以,如果跳出舒适区就意味着内耗;如果跳出舒适区的结果是让我们变得不舒适,那么,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你不需要跳,也不该跳!
相应的,如果跳出舒适区不会让你感到疲惫,不会加重你的精神内耗,那么,亲爱的,请尽情地跳,能跳多远就跳多远,能跳多高就跳多高。
是否选择跳出舒适区,需要因地、因人、因时、因事而做出决定,不能盲目跟风。
审慎甄别,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处于舒适区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区;人千差万别,舒适区自然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永远都不会变,那就是:待在舒适区中,人的状态该是放松的、舒适的、快乐的、知足的、惬意的。或许也会有烦恼,也会有纠结,但绝不会长时间地焦虑、痛苦、抑郁,更不会出现无止境的精神内耗。
所以,如果现在你的生活、你的职业状态、你的想法、你对未来和理想的规划、你的行为模式,带给你的不是舒适,而是严重的精神内耗,那么,很显然,你自以为的舒适区并不是真正的舒适区。这个时候,拒绝自我PUA,果断跳出来,无疑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跳出舒适区并不意味着瞎折腾
跳出舒适区,更确切地说,其实是跳出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跳出舒适区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大的舒适区,是为了不断进取、不断成长。
比如刘邦,他不甘于在沛县做个小小的亭长,离开沛县,白手逐鹿,争夺天下,最后,成为帝王;比如董明珠,她不愿意过朝九晚五、平平淡淡、小富则安的日子,主动放弃安定的生活,放弃固有的成绩和荣光,不断努力开辟新赛道、征服新领域,步步登高。
这才是跳出舒适区的正解。
如果你的跳出舒适区不是这样,如果你只是为了跳出而跳出,无的而放矢,如果你的跳出舒适区就是在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漫无目的地胡闯乱撞瞎折腾,那与其跳出舒适区,还不如安安稳稳地待在舒适区。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跳出舒适区
人和人的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擅长的赛道也不同。
有人天生敢闯敢拼,适合开拓,适合创新创业;有人骨子里本就保守,知足常乐,没那么上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跳出舒适区意味着挑战和冒险。
所以,跳出舒适区这个选项,真的不适合所有人。
对那些擅长守成、不喜欢冒险的人来说,安安稳稳地待在舒适区,守住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反而是最佳的选择。
在舒适区内也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
与其在“跳”与“不跳”之间纠结,不如提高自己在舒适区的竞争力,让自己活得更好,这无疑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很简单,只要八个字:深挖细掘、精益求精。
一直以来,待在舒适区中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人自安自限、自我满足、原地踏步、不求上进。
可是,在不跳出自己熟悉并擅长的领域的前提下,努力深化、细化、精化自己的技能,不也是一种上进吗?
而且,因为本就待在舒适区,做的是自己原本就熟悉和擅长的事,所以不会产生精神内耗。
如果跳出舒适区意味着高风险、高挑战性,对能力、心智、情商、逆商要求也更高,那么就以留在舒适区为基础提升自己,无疑更具有可操作性,更适合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我们!
打个比方,舒适区就相当于在游戏中将一项技能练到了“精通”程度,这能够保证主角杀死大多数怪兽;跳出舒适区,就相当于放弃原本的技能,去练一个自己不熟悉的新技能;而留在舒适区,通过精益求精、深挖细掘来“上进”,就相当于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不断锤炼自己原本就“精通”的技能,把技能练到“出神入化”。如此,我们不仅能维持原本的战力和地位,还能靠着提升后的技能,更轻松地应对工作,更从容地处理危机,让生活变得更舒适,岂不是两全其美?
总结:
人不可以不奋斗,但也不必过度奋斗。
人要活得舒适、惬意,就要自知、要量力,在不精神内耗的前提下,与时俱进、适度地自我提升、有选择地奋斗,就可以了。
要知道,人们拼命打拼,目的是让自己活得更好,而不是让自己活得更累。所以,凡事适度,适可而止,别求得太多,别希冀太高,条件合适、目标明确且自己愿意的时候,可以适当跳出舒适区;如果不,倒不如待在舒适区中,自我提升、精益求精,虽然途径不同,但同样也能把日子过得更舒适、更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