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战争与变故

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了。为了抵抗入侵,国家发布了总动员令。一时间,法国大地遍插三色旗。激昂的《马赛曲》到处回响,人们的生活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动员令发布后,有人预料,可能会有一部分人不服从动员,结果不服从的人寥寥无几,几乎人人都愿意为国家而战。波伏瓦的舅舅于贝尔·布拉瑟报名参了军,父亲乔治也响应号召,加入了朱阿夫的轻骑兵团。为了让自己的衣着装扮同骑兵更接近,他甚至开始蓄起了胡子。

在家人的影响下,年仅6岁的波伏瓦也加入了这股爱国风潮当中。有一天,她无意中发现妹妹的玩具上有“德国制造”几个字,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去踩坏了它,又把有同样字迹的银制餐架也扔出了窗外。当她发现这些还不够发泄心中的愤怒时,又找来一块木板,在上面用三种颜色写上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因为心脏病复发,乔治在部队只待了三个月便回到了家里。待在家里的他无事可干,便把心思放在了女儿的学习上。

他从雨果的著作中找出一些优美的段落,让波伏瓦听写练习,还挑选出许多适合小孩子看的书让她阅读,扩大了她的视野。通过不断的阅读,波伏瓦的头脑里第一次产生了写故事的冲动。有一天,她坐在一个小桌子前面,把自己头脑里产生的想法和画面慢慢写到纸上,四周一片静寂。写作的庄严感让她觉得自己仿佛在主持一个宗教仪式。随着笔尖的移动,白纸上渐渐出现了一行行紫色的字迹。波伏瓦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一个勇敢的阿尔萨斯女孩,失去父母后,带着弟弟妹妹穿过莱茵河去法国。她给这篇文章取名为《玛格丽特的不幸》。但由于地理知识浅薄,这篇小说最终没有成功,波伏瓦不甘心。

家里人都很喜欢《费努雅尔一家》这篇小说,因为这家也有四口人,跟他们的家庭有些相似。波伏瓦便按照这篇小说的结构仿写了一篇。写好后拿给妈妈看,妈妈很喜欢,又读给爸爸听,爸爸也微笑着表示赞赏。乔治是文学爱好者,只是他没有写作所要具备的勤奋、毅力和耐心。跟写作比起来,他认为做演员更舒服一些,但他希望女儿能成为作家,他曾告诉女儿:“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写作更好的了。”

外公听说波伏瓦小小年纪就会写文章,于是奖励给了她一个崭新的黄色锦缎面的本子。不过还有令波伏瓦更开心的事:写得一手好字的姨妈还帮她把手稿抄到了本子上面。波伏瓦打量着这个写满字的本子,越看越觉得它像一本书。“它是靠了我才存在的”,波伏瓦非常自豪,从此时起她就暗下决心,以后要写一本真正的书。

这时的波伏瓦还没有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和残酷,对眼前的世界以及她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感到满意。她爱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都是杰出的人,认为她的家庭是所有家庭的典范,认为父母的生活方式是绝对的准则。家庭的优越感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她,逛公园时,母亲不让她和不认识的小女孩玩,也不让她像那些粗俗的人一样,随便拿拴在井台边的杯子喝水。过大斋节时,她的口袋里装的不是五彩纸片,而是玫瑰花瓣,所有这些都让她感觉到自己与别的孩子不同,她属于精英阶层,是高贵的。

然而,在精英阶层的圈子里,他们又是贫穷的。战争爆发后,父亲丢了工作,之前投资的股票也泡了汤,只能靠着二等兵每天五毛钱的薪酬生活。战争让法国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波伏瓦一家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拮据。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母亲弗朗索瓦丝不得不精打细算,她把每天的花销都记在一个黑皮账本上,每一粒粮食,哪怕是一块面包头也不舍得浪费。波伏瓦和妹妹很少添置新衣,原来的衣服穿得不能再穿了才舍得扔掉。

有一次上体操课,由于波伏瓦的运动衫太过瘦小,一位阿姨对妈妈说:“你看,她真像一只猴子。”阿姨的话让波伏瓦很自卑,觉得自己又丑又笨,尤其跟那些穿着漂亮又自信的女同学在一起时,她越发自惭形秽。

战争的最后一年,日子更加难熬。这一年,天气特别冷,波伏瓦的手生了冻疮,手指的疼痛和夜里常常响起的警报声,让她难以入眠。警报一响,母亲就会带着她们躲进地窖,爸爸却固执地躺在床上不愿动弹,后来妈妈干脆学起了爸爸,好像这样他们就能生死与共了。

上面楼层的房客会下来到他们家躲避,爸爸妈妈就提供一些扶手椅,让他们坐着打盹。有时,他们睡不着了也会起来玩桥牌,通常会玩到很晚。

外公外婆住在附近一栋楼的六层,他们对待警报非常认真,每次警报一响就要急忙下到地窖。时间一久,外婆被折腾病了。母亲把外婆接到他们家,不久,外公和莉莉姨妈也来了。然而,他们的相聚却引发了一场争吵。

1906年,也就是波伏瓦出生的前两年,她的外公古斯塔夫所经营的银行由于做投机生意失败而破产了,不但所有的资金被清算没收,他自己还被关进了监狱,在里面待了15个月之久。正因为如此,弗朗索瓦丝出嫁时没有嫁妆,好在乔治并没有埋怨她。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古斯塔夫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带着妻子和小女儿搬到巴黎,住在波伏瓦家附近,准备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古斯塔夫天生有做生意的头脑,1914年后的战争期间,他开了一家鞋厂,由于能接到军队定制军靴的订单,因此生意相当兴旺。他认为翻身的机会到了,梦想着做一笔更大的投资,这场争吵因此而起。

古斯塔夫坐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根金条,说是一位炼金术士当着他的面从一块铅里提炼出来的,只要给炼金者一笔预付款,他们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自从上次投资出了问题,家里有个规定,不经过妻子和子女的同意,古斯塔夫无权支配任何资金。为了说服家人拿出这笔预付款,古斯塔夫苦口婆心,讲得满面通红,但他的两个女儿就是不肯相信这件事,谈话很快变成了争吵。最激动的是弗朗索瓦丝,她先是同父亲争执,接着又和丈夫争吵,后来又骂起了自己的女儿,甚至还打了她们耳光。

天黑了,波伏瓦躺在床上,既委屈又难过,她回忆说:“听到充满怨恨和愤怒的争吵,我就藏到被窝里面,心里难受死了。我想到过去,那就像失去的天堂。它还会再现吗?我觉得世界不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心情不好时,波伏瓦就来到餐厅的阳台上,从那里往下看,街上的景色尽收眼底。最近,她们家附近又新开了一家罗同徳咖啡馆,她看到有很多浓妆艳抹和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光顾。乔治也看到了,他很生气,说那里是外国佬和失败主义者的窝。

“什么是失败主义者?”波伏瓦好奇地问父亲。

“就是相信法国一定失败的坏法国人。”乔治回答。

虽然战争在继续,但学校没有停课,只是同学们被不时的警报和炮火声吓跑了大半。最后,来学校上课的只有波伏瓦和一个高个子女孩。整个战争期间,波伏瓦没有缺过一节课,直到战争结束。

1918年11月10日,停战的钟声终于敲响了。外婆的身体恢复了正常,又回了她自己家。波伏瓦随爸爸妈妈走出家门,参加法国群情激昂的庆祝活动。人们向复员军人和释放的囚徒祝贺,盛大的庆典、爱国主义游行和各种纪念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戏院、小酒馆、电影院、舞厅和夜总会又重新热闹起来。持续了四年的噩梦,现在终于停止了,人们相互拥抱、哭泣,高呼着“法兰西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