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读的孩子会发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兴趣才能养出爱看书的孩子

孩子对阅读的喜爱,首先从兴趣开始。家长们刚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读的书。比如,从一些故事性强的书开始,再慢慢地把经典读物融入进去。而且,一定要用好经典读物和故事性强的书之间的桥梁——经典的变体。

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书

故事类的书其实有很多种,比如童话、神话、小说等。

我从小就对故事类的书很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小时候生病,一出门就会流鼻血,只能在家里老老实实待着。

为了让我打发无聊的时光,爷爷给我买了一些书,有《中国神话故事》《唐诗故事》《宋词故事》《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书都是我爷爷在地摊买的,基本是旧书。有些书页已经不全,看的时候故事总是不完整。我特别想知道,这些故事到底是怎么发展的。我记得特别清楚,看《西游记》的时候,读到黄风怪那个故事,书页缺了,我就很想知道它到底怎么了。

后来,我就跟爷爷说:“爷爷,我想看完整本的。”然后我们去了一趟城里,我第一次去了新华书店,坐在地上看了一下午书。我看的书里有一本很有趣——《镜花缘》。那时候,我才8岁。

家长们也可以试试给孩子一个“残本”,让他读一读。当孩子像当初的我一样,对残缺的内容日思夜想的时候,自然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很感谢爷爷在我小时候给我买的那些书,让我误打误撞地接触了一些很优秀的作品。虽然内容残缺,但都非常经典,培养了我选书的品位,也浸润了我的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到了中学时代,我只要看到一本书,拿起来翻两页,就知道作者的水平怎么样、内容好不好。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底如何,我一读便知。所以,我一直觉得读好书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培养最单纯的审美意识。

当然,很多家长也会有走偏的时候。比如,他们只顾着给孩子选经典作品,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精力,一开始就让孩子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大部头作品的原著。

这些书家长自己都不读,怎么能要求孩子读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建议是,家长自己都读不下去的书,就先不要选来给孩子读了。

选经典读物给孩子读是很好的想法,但是当孩子读不懂的时候,可以给他选择经典的“变体”。

包括我自己,现在也会读经典读物的变体。比如《山海经》的变体——《山海灵》,它就是一本国风画册。它把《山海经》里有趣的部分用很新潮的方式画出来。这种形式非常新潮,更加贴合现在小孩子的需求。

当然,选择变体的经典读物时,要保留原著的精华才行。比如,《史记》是原文,而《少年读史·小史记》是变体,它既保留了《史记》原著的精髓,又做了一些现代的改编,把它作为《史记》的入门款就很好。

孩子把这个变体读完之后,再去读《史记》的原文,就有了底子,读起来会更顺畅。因此,家长在给孩子选书时,要变通一下、灵活一点。

现在,还有很多新的读书方式。比如,有的老师把《世说新语》画成了漫画,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如果刚开始阅读就把难度拉得太大,孩子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会逆反,尤其是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不用着急嘛!

买的书不如借的书

除了读感兴趣的书,让孩子借书读,也是培养兴趣的好方法。有一句很直白的话:“买的书不如借的书,借的书不如偷的书。”“偷”书,当然不是真的偷,而是偷偷看别人的书。

我上小学的时候,自己家里的书看完之后,就去借同学的书看。有的书我太喜欢了,看了还想看,他们怕我借了不还,就不借给我看了。

没办法,我只能偷偷摸摸地看他们的书。每天放学之后,我总是最晚回家的那个。趁着没人,我把同学抽屉里的书拿回家,晚上快速地看完,第二天早上我最早到学校,把书放回原位。

我每天都是这样“偷”同学的书看,有时候他们自己还没看完,我就已经看完了。偷偷摸摸看别人的书时,由于时间有限,我往往会不自觉地看得很快、很专注。

有的时候,我会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一下不给孩子买书,而是让他借同学或者亲戚家的书看,这样他会有新奇感。

讲故事只讲一半

除此之外,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要和孩子玩起来、闹起来。我现在带孩子读书,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夸张,但小孩很喜欢我带着他们闹,小学的孩子就会这样。

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王炸”是给孩子讲故事,而且要在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停下来。

比如,我之前读的《海蒂》[1],是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创作的一部儿童小说。其中写道:

小姑娘海蒂很小就失去了父母,由糟糕的姨妈抚养。海蒂8岁的时候,被姨妈送去给一个瘫痪的贵族小姑娘克拉拉做伴读。克拉拉的奶奶每天晚上都让两个小姑娘一起读书,但海蒂就是不愿意读。

于是,奶奶想了一个办法:她每天给两个小姑娘讲故事,但是讲到最精彩的部分,她就停下不讲了,说:“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这让海蒂心里痒痒的,非常想继续听下去。

就像我当年看黄风怪一样,很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接下来,我想你们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了。

海蒂自己捧起了书本,开始了自主阅读之路。

我带着孩子们读《少年读史·小史记》的时候也是这样。每次读到两个诸侯国要打仗了,紧张局势一触即发时,我就会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但等我下次再讲时,孩子们大多读完了。因为他们等不及,就会自己去读。有一个家长跟我说,她儿子以前看书就犯困,现在可以在椅子上坐三个小时,全神贯注地阅读。

这个方法超级好用,屡试不爽!一讲到千钧一发的时候,我就不讲了。这时孩子们就会央求我继续讲,但我告诉他们“我不讲,你们自己看”。认识字的孩子就会自己看,不认识字的孩子就会让妈妈给他接着往下讲。

孩子们其实最好引导了,毕竟他们比我们更好奇这个世界。

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厉害

当孩子读完、学完之后,他会觉得自己很厉害,会想读更多的书。

我有一个学生上二年级。每次听完我的课之后,她都会给妈妈讲,妈妈听完,惊呼:“哇,我宝宝知道得好多!”这个学生就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于是对读书越来越感兴趣。

有一节课,我把李白一生的故事讲完之后,又讲了一些李白的诗词。她听完之后,就在班级里给老师和同学也讲起了李白。

有些跟她同龄的小孩,可能连李白是哪个朝代的都没搞清楚,她却能讲李白的经历和诗词,还能简单聊聊自己的感受,这是多大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她所有的课都会认真听完,听完之后她就去讲。

我认为,孩子学完、读完之后,家长应该让他自己讲讲。不管讲多讲少、讲好讲坏,先鼓励孩子做起来,便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顺,孩子越来越自信,阅读的动力也会越来越足。

在我的课堂上,我都会让孩子们讲,甚至让他们选一个人物角色来表演。反正,让孩子们去“嘚瑟”、去“炫耀”,这样他们的自我感觉就会很好。

甜甜老师送给家长朋友们一句话

阅读一旦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孩子和你都会上瘾!

注释

[1]出于行文需要,《海蒂》的节选内容综合了多个译本,并做了适度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