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看就业、挑大学、选专业(2025年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志愿填报

1.3.1 志愿填报的时间与分类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实行高考后根据分数填报志愿,具体填报时间主要在6月下旬及7月上旬,即高考分数已经知道,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及考生的排序位置等重要信息也已经知道的情况下填报,简称“知分填志愿”。

2021年,全国所有省份在普通本科批都采用平行志愿(图1-3),其中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的是以院校为单位(院校优先模式)的平行志愿,又称院校平行志愿;而在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采取的志愿填报方式为专业优先模式的平行志愿,又称“专业平行志愿”。除此之外,各省份在本科提前批、特殊类型招生中往往采用的是顺序志愿。

图1-3 高考志愿类型

1.3.2 顺序志愿

什么是传统顺序志愿?

传统志愿,也叫传统梯度志愿、顺序志愿,是指按分数高低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在同一录取批次中志愿优先,对同一志愿层次按分数高低投档。投档办法:在相同科类同一录取批次内,对每个院校按文科和理科的第一志愿考生先排序,然后按一定的比例[一般是1:(1.1~1.2)]由高分到低分向录取院校投档。录取时,在同一批次上线考生中,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才对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的考生进行下一个志愿的录取。已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结束本批次招生,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才能录取下一个志愿的考生。

传统顺序志愿通常的投档原则和顺序是怎样的?

①投档原则 简单说就是: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省招生办公室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按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并根据院校的招生计划总量适当控制院校投档比例。

②投档顺序 首先,投高分优先投档线上的考生:a.在规定的投档比例内,投第一志愿考生档案;b.在规定的投档比例内,投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后,未满招生计划的高校,继续投第二志愿的考生档案,第三、第四志愿以此类推。其次,高分优先投档线上考生投档后,未满招生计划的高校,按投档比例,从高分到低分,投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考生。最后,在以上投档一次性提供考生档案给高校,由各高校录取后,对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投第二以及后续志愿院校的考生档案。有的省市将第三志愿(含第三志愿)以后的各志愿按院校缺档情况一次性补充给高等学校择优录取。

传统顺序志愿投档的排序方式是什么?

每所大学分理科和文科对第一志愿考生从高到低排序(图1-4):

【理科】

图1-4 传统顺序志愿投档的排序方式

填报传统顺序志愿有哪些关键点?

①第一志愿非常重要,要立足于第一志愿录取;

②第二志愿是保底志愿,要把握好;

③第一志愿录取率约80%,第二志愿录取率约20%;

④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要保证有梯度,从高到低;

⑤竞争力差的考生务必服从学校和专业调剂;

⑥注意回避报考院校的“大小年”;

⑦要有高分不一定能进好学校的心理准备。

为什么传统顺序志愿要求非常重视第一志愿?

根据统计,重点大学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被录取考生的95%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被录取考生的80%左右,所以第一志愿极其重要。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志趣、学科偏向、身体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是报好志愿的关键。不论是第一批,还是第二批、第三批,都是一样的。对于成绩稳定,发挥出色的考生,第一志愿可以适当超前,免得以后后悔。对于平时成绩起伏较大,估分时不确定因素较多的考生以及复读生,报考第一志愿可以适当保守一些。

考生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第一志愿录取。考生应认真分析目标院校往年录取数据,计算往年录取线差,查看往年报考人数多不多,录取人数波动大不大,等等。在此基础上选择第一志愿院校,确保自己第一志愿能顺利被录取。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被第一志愿录取,因此第二志愿必须作为保底志愿。要选择那些往年录取过第二志愿的院校,最好是选择往年各年度都录过第二志愿的院校。

传统顺序志愿怎样形成合理梯度?

许多院校都希望录取到本校或本专业的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特别是一些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第一志愿的报考人数比招生数往往多几倍,第一志愿的考生档案已完全满足了学校的择优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即使分数较高,也没法投档了。而且,录取新生是分批进行的,每批有上百所院校同步进行录取,如果第一志愿落选,当转到第二志愿时,该校很可能已按第一志愿满额录取了。可见,在同批分数线的考生,第一志愿低分的考生被录取了,而第二志愿高分的考生落选,这种情况的存在是不足为奇的。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选准第一志愿,然后在此基础上,注意搭配好其他志愿。

第一志愿应是考生成绩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院校和最合适的专业,在同批录取院校的几个志愿中,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以及其他志愿之间应有一定距离,从高到低排列,形成一定的梯度。从历年情况来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院校报考人数较多。从专业看,人工智能、计算机、电子信息、大数据、自动控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分数要求较高。因此,考生填报志愿时应了解历年各招生院校录取标准的差异,使报考的志愿形成一个从高到低的“梯度”,以提高被录取的概率。

传统顺序志愿退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分数太低;

②不服从专业调剂;

③体检受专业限制或不合格;

④招生计划完成后没有名额;

⑤有不良行为等诚信记录;

⑥自愿退档。

1.3.3 平行志愿

1.3.3.1 平行志愿基本知识

什么是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就是在某个录取批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院校(院校优先模式)、院校专业组或专业类(专业优先模式),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的志愿填报模式。它改变了过去“志愿优先”的投档模式,投档时,首先将满足条件的考生按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同分考生排序规则附后),再按考生填报的院校或院校专业组排序顺序出档。

平行志愿的分类是什么?

具体见图1-5。

图1-5 平行志愿分类

平行志愿填报原则是什么?

①一次性投档原则:同一批次院校或同一院校专业组或同一专业(类)只能投一次档。

假设四川(该省份为院校平行志愿)某考生665分,第一批志愿院校:A志愿 电子科技大学(提档线659分);B志愿 四川大学(提档线638分);C志愿 西南大学(提档线616分)。该考生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分数线,投档电子科技大学。如果专业不服从调剂,而所报电子科技大学6个专业都为热门专业而进不去。只能从电子科技大学退档,退档后绝不能进入B(四川大学)或C(西南大学)了,而只能进入第二批志愿的投档。

又比如山东[该省份为“专业(类)+院校”平行志愿]某考生630分,第一志愿 计算机类:北京邮电大学(提档线644分);第二志愿 计算机类:中国海洋大学(提档线614分);第三志愿 计算机类:山东大学(威海)(提档线609分),则该同学被中国海洋大学录取,其余志愿作废,如果该同学将山东大学(威海)排在第二位,则被山东大学(威海)录取,而不可能被录到中国海洋大学,此种模式无“是否服从调剂”这一选择。如果没有被以上学校录取,则自动转到下一志愿。

再比如湖南(该省份为“院校专业组+专业”平行志愿)某考生590分,第一志愿 第三组

武汉理工大学(提档线588分);第二志愿 第四组 海南大学(提档线579分);第三志愿 第四组 湘潭大学(提档线575分),该同学被录取到武汉理工大学,但是因为是擦线进组,所以只能录到第三组的低分专业。第三组有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法学类、新闻传播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建筑类等,因为上线,只能在组内调剂,如果不服从调剂,则会被退档。

②平行原则:同一志愿组的各院校(院校平行志愿)、各专业[“专业(类)+院校”平行志愿]、各专业组(“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地位相同,也就是平行的。

第一种情形(院校平行志愿):同一志愿组内的A、B、C三个志愿针对大学来讲都是第一志愿,所报考的A、B、C三所大学看不出考生把该校放在哪个位置。对大学而言不分A、B、C。

张三考生为630分,李四考生为620分,王五考生为616分。

张三:A其他大学 B其他大学 C西南大学

李四:A其他大学 B西南大学 C其他大学

王五:A西南大学 B其他大学 C其他大学

谁最先投档进入西南大学?并不是谁把西南大学填在A就先投西南大学,而是看谁的分数最高,进入西南大学的顺序是:张三(630分);李四(620分);王五(616分)。

第二种情形[“专业(类)+院校”平行志愿]:如“计算机类+北京邮电大学”在山东的提档线是644分,小李650分是第二个志愿,小张648分是第一个志愿,小王653分是第十个志愿,则小王被录取。

第三种情形(“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海南大学第四专业组(历史类)在湖南的提档线是579分,小红580分为第一志愿,小云582分为第五志愿,小丽585分为第八志愿,则小丽被优先录取。

③“冲、稳、保”的原则:填报前一组志愿的大学要比后一组志愿的大学好,较好的院校和专业应该放在前面,偏远地区的院校和较为冷僻的专业放在后面;院校与院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应呈现一定梯度,又称阶梯性原则。

冲一冲:根据考生当年高考成绩所在位次,去查找往年该位次对应的分数,然后再把位次提高30~50位,去查找该位次同学往年进的学校,就是自己要冲的学校。

稳一稳:填报与考生成绩对应位次相当的大学。

保一保:避免考生成绩都不够前面的大学,保证要投档投得出去,所以要选位次比自己位次低30~50位的同学考大学,或选一所招生数量多,且分数不太高的本地大学。

冲、稳、保的院校权重一般采用3:5:2、3:4:3或者2:5:3等较为适宜。院校、专业一般按如下顺序排列:心仪的院校+心仪的专业→心仪的院校+一般专业→一般院校+心仪的专业→一般院校+一般专业。(仅供参考)

④“位次优先”原则:在平行志愿填报时,无论是哪一种平行志愿,“院校优先”平行志愿也好、“专业优先”平行志愿也好;也不论是“专业(类)+院校”模式还是“院校专业组”模式,只要是平行志愿,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考生的排名或考生的位次,排在前面的考生优先报考志愿,等排在前面的录完才能录排在后面的考生。如果两名考生分数如何排序呢?

关于同分排序的问题,每个省份的规定略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这个规定,将每一个学生的分数及其位次做到一一对应,即一个学生一个位次。下面以湖南省为例:

a.语+数;b.语或数单科最高成绩;c.外语单科成绩;d.首选科目单科成绩;e.再选科目单科成绩;f.再选科目次高成绩;g.志愿顺序在前者优先投档;h.志愿顺序相同则全部投档。

依此按以上规则将同分数学生的位次区分开来。

平行志愿与顺序志愿的区别是什么?

①顺序志愿的特征:志愿优先,遵循分数。考生每批次可以填报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及后续志愿,但每个志愿只能填报一所院校。投档时,先将考生按院校志愿分开,再将填报同一院校志愿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排队投档。如果某考生第一志愿落选,即使考生的分数达到或远远高于第二志愿所报学校的投档分数线,也只有在这所学校第一志愿没有录取满额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投档。这种方式就使得考生第一志愿落空后,其他志愿落选的可能性非常大,从而导致部分高分考生因为第一志愿填报失误而落选。因此,这种志愿填报方式具有相当的风险性。

②平行志愿的特征: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优先满足高分考生的志愿。考生最大的受益在于变同一批次报考的一个“第一志愿”为多个“第一志愿”。对考生来讲,机会增加了,即扩大了考生选择范围。这种志愿填报方式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方式第一志愿填报失误就影响录取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院校招生“大小年”的现象。

1.3.3.2 “院校优先”平行志愿简要问答

院校平行志愿成绩如何计算?

总成绩:各科考试实际总成绩;

排位总分:实际总成绩+政策性加分;

文/理科排位:考生投档顺序位置(考生在第多少位被投档)。

院校平行志愿投档顺序是什么?

①按考生排序情况从高到低检索,排序高的优先检索,再按考生的A、B、C、D……志愿逐个检索投档;

②考生排序成绩总分相同时,根据单科成绩排列顺序(各省情况略有不同):

文科:语文—文科综合—数学—外语

理科:数学—理科综合—语文—外语

院校平行志愿投档的排序方式是什么?

全省文理科考生分别按高考总分(统考成绩总分加政策加分)由高到低排序(表1-18):

表1-18 全省文理科考生分别按高考总分由高到低排序

相对考生个人志愿来说,检索投档时遵循志愿,按照A、B、C顺序对满足投档条件的最靠前的志愿院校投档。

院校平行志愿投档的比例是什么?

预投档比例——1:1.05预投档只是为各大学提供该校的生源情况,各大学根据此情况再决定是否增加招生计划;不提供考生具体名单,基本与考生无关。

正式投档比例——1:1,根据考生排序,从高到低逐个检索考生:A—B—C顺序;第一组志愿录取结束,对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大学进行第二组志愿的投档录取,按缺额1:1投档。

第二组志愿录取结束后,还没有完成计划的大学进行征集志愿;第二组志愿录取结束后,省招生办公室公布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大学专业缺额情况,以及填报征集志愿的资格线,向没有被录取的当前批次资格线上的考生征集志愿,按平行志愿原则1:1投档。各省市基本相同,原则上按1:(1~1.05)比例投档。

院校平行志愿如何投档?

当完成考生成绩的阅卷、处理、统计,并且划定各批次分数线后,平行志愿投档的整个录取过程为:排序→检索分档→投档→录取→确认。

①第一步排序 将所有满足该批次分数线的考生,分别按文科和理科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使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排队,文科一列队伍,理科一列队伍。

②第二步检索分档 将考生档案分到高校的数据库档案中。由计算机将排好序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逐个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考生,对其所填的各志愿高校依次进行检索判断。当某一高校已分得的档案数小于应投档数时,则将档案分到该校档案数据库,否则就对考生下一志愿高校进行检索判断。一旦检索到应投档数未满的高校,则不再对其后志愿检索。

③第三步投档 当该批次所有满足条件的考生的档案检索完毕后,将分好的本批次档案投往高校。这个过程是一次性同时完成的。

④第四步录取 高校根据已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录取考生。

⑤第五步确认 高校将确定的录取名单通过网络回传给招生录取现场进行录取检查,一旦完成录取就办理录取手续。已经分档至高校但由于不符合高校录取条件的未录取考生档案也传回招生录取现场。由招生录取机构通知本批次线上未录取考生进入征求志愿环节。

⑥被退档的考生和没有被投档的线上考生一同进入征求志愿程序。征求志愿也是平行志愿,征求志愿录取结束后,则进入下一批次,重复以上录取过程。

对院校平行志愿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

①误区一:志愿之间没有顺序。

错误观点:实行平行志愿时,A、B、C、D四个志愿是绝对平行,没有顺序的。

正确观点:考生个人志愿是有顺序的,当考生满足多所高校条件时,要按A、B、C、D的顺序将该考生的档案分到首先满足条件的那所高校。

②误区二:投档采用“一档多投”。

错误观点:实行平行志愿时,是将考生的档案同时分别投到A、B、C、D四个志愿的高校,然后由高校录取,考生选择其中一所高校就读。

正确观点:不能一档多投,只能按照考生考分检索,依照考生的A、B、C、D(或A、B、C、D、E、F、G、H)的顺序依次检索,只要按序检索到考生所填报的某院校投档未满,该生档案即被投出,是一档一投。

③误区三:A志愿被退,落B志愿。

错误观点:如果学生考分达到了A志愿高校的投档线,但因为不服从高校的志愿调剂,被学校退档了,还能够再继续参与到B志愿的投档中。

正确观点:由于所有该批次检索分档好的档案都是同时投出去的,各校录取也是同时进行的,当被某一高校退档后,只能进入该批次的征求志愿环节了。

④误区四:A、B、C、D全是同层次志愿。

错误观点:填报志愿同一批次的4个志愿高校全部是同一层次的。

正确观点:同一层次的院校考分之间容易相近,这等于降低了志愿的有效性,在填报志愿时是比较忌讳的,原则上到C志愿必须有落差。

⑤误区五:平行志愿无风险。

错误观点:平行志愿按计划1:1投档,没有退档风险。

正确观点:如果考生定位不当,不服从专业调剂,也会带来退档风险。

针对院校平行志愿的风险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①平行志愿的风险:

a.被退档的风险。现行录取体制规定,高校可以在招生计划数的105%之内自主确定提档比例,如果院校的提档比例高于招生计划数的100%,录取中院校也没有增加招生计划,那么超出100%部分的考生就存在被退档的风险。

b.志愿填报过高带来的风险。如果考生定位不准确,志愿填报过高,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就可能导致所填报的几个院校志愿都落空。

c.不服从专业调剂和其他原因带来的退档风险。考生档案被投到所填报的某所院校后,如果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按学校录取规则都不能满足,而考生又没有填报专业服从调剂,或由于身体等其他原因不符合学校录取要求,则有可能被退档。

②防范措施:

a.合理搭配平行志愿。在同一批次的一组平行志愿中,院校的搭配非常重要,既不要全部填报热门学校,也不要全部填报冷门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分数、身体条件等,在有可能被录取的学校中填报2~3个热门的学校,填报2~3个冷门的学校,一旦热门投不出去,还有冷门的学校保底。

b.将自己最希望就读的学校排列在平行志愿的前面。尽管是平行志愿,但还是有先后顺序的,排序上的先后就是投档的顺序。在一组平行志愿中,最好是将你最想就读的学校填在靠前的位置。如果你填报的平行志愿中有三所学校满足投档条件,那么你的档案就会投到三所学校中排在最前面的那一所。总之,五个平行志愿院校按前后顺序,前边“冲一冲”、中间“稳一稳”、后边“保一保”。

c.一定要服从专业调剂,否则只能通过征集志愿录到本批次,或者直接滑档到下一批次。

1.3.3.3 “专业优先”平行志愿简要问答

什么是“专业优先”平行志愿?

“专业优先”平行志愿也称专业平行志愿,是相对于“院校优先”平行志愿的一种平行志愿,是新高考招生志愿填报时,对同一类别、同一段次中若干具有相对平行关系的专业(类)志愿,以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类)或一个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单位,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规则进行投档的方式。不同于以往以院校为志愿单位投档的院校平行志愿,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时,不是投到某院校,而是直接投档到某院校的专业组或专业(类)。

为什么实行“专业平行志愿”?

从院校平行志愿到专业平行志愿,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招生录取原则。一是可解决考生不能录取到自己喜欢专业的纠结问题,扩大考生在录取环节的选择权,让考生“录其所愿”;二是有利于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办出专业特色,有利于改变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三是新高考实行选考后,各专业对学生选考科目的要求不一致,以院校为单位的传统投档模式实际也已无法实施。

什么是院校专业组?

院校专业组指的是某一高校对考生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的组合。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同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也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选考科目要求不同的专业须分别设置院校专业组。

目前采用这种志愿模式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湖南、海南、黑龙江、吉林、广西、甘肃、安徽、江西。

例:“A大学专业组4”选考科目要求为首选科目物理,再选科目不限,包括通信工程等若干专业;“A大学专业组5”选考科目要求为首选科目物理,再选科目化学或生物,包括临床医学等若干专业。如考生拟报考A大学通信工程和临床医学2个专业,则应填报“A大学专业组4”和“A大学专业组5”两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并分别在两个院校专业组中填报通信工程、临床医学专业志愿。即同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组算不同的志愿,如上例中该考生就算填报了2个志愿。

什么是“专业(类)+院校”的志愿组合方式?

“专业(类)+院校”模式是指:以一所学校加一个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单位。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了专业或专业类,不再设置专业调剂志愿,考生的专业选择权得到更充分尊重,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选择志愿为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其满意度比传统模式高;同样,学校录取的考生因其专业意愿表达明确、充分,选拔满意度和培养契合度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采用此种志愿填报模式的省市有:浙江、山东、河北、辽宁、重庆、贵州。

“院校优先”模式和“专业优先”模式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①录取规则相同:都是依据“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规则进行投档录取的。

②同一批次各志愿间的地位相同,也就是平行的;如果是“院校”平行志愿,则院校之间地位平行;如果是“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则院校专业组之间地位平行;如果是“专业(类)+院校”平行志愿,则专业(类)之间地位平行。

不同之处:①填报的基本单位发生了变化。志愿填报由以“学校”为单位,变为以“院校专业组”或“专业(类)+院校”为单位,即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类)为一个志愿。比如原来志愿模式下,要报考北京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3个专业,只需填报在北京大学1个志愿单位下即可,新的志愿模式下,则需要填报北京大学+数学、北京大学+物理、北京大学+化学3个志愿单位。

②志愿数量发生了变化。新的志愿模式下,志愿填报数量大幅度增加。

③增加了选考科目要求。改革前考生填报志愿时,同一个科类,考生基本可以填报拟报考学校的所有专业(有特殊要求的除外)。改革后,考生填报志愿须符合拟报考学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填报。

“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志愿有什么不同?

专业优先平行志愿分成两类:一类是“专业(类)+院校”模式(表1-19),另一类是“院校专业组”模式(表1-20),两类模式的区别和联系如表1-21所示。

表1-19 实行“专业(类)+院校”模式的省份普通批志愿填报数量

表1-20 实行“院校专业组”模式的省份志愿填报数量

表1-21 两类模式的异同

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后有退档风险吗?哪些因素会造成退档?

有退档风险。考生的体检、单科成绩、外语语种、英语口试、学考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因素不符合高校要求的,都有可能造成退档,这些因素由高校根据招生需要自主设定,并在高校招生章程中公布。这些因素在投档系统中不设置为限制投档条件,一旦投档到某个高校的专业,又不符合高校招生章程的要求就会造成退档。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查看高校招生章程,防止因误报而被退档,从而失去这一段录取的机会。

考生投档后又被退档,能再补投到后面的专业平行志愿吗?

不能。若投档后被退档,说明一轮一次的机会已经使用,其他专业平行志愿也不能再投档,只能参加剩余计划的下一段志愿填报和投档。

每段(次)专业平行志愿有几次投档机会?

每一段专业平行志愿均实行一轮投档,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一旦被投档到其中一个专业志愿,其余专业志愿即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