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

四时之始为立春,
倒春寒来忌寒凉,
注意防治咽炎、咳嗽等病症。
立
建始也
五行之气
往者过
来者续
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
故谓之立也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春季从立春开始,历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鸟鸣、雪融、鱼游都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开始了。立春节气一般开始于每年的2月3日~5日。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形容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气温逐步回升。
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形容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的物候现象。
三候,鱼陟负冰|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形容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由于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浮在水面的物候现象。
立春·食养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还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是新的一年之始。立春不仅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季如何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黄帝内经》中春季的养生原则。春季是陈推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保养生发之气:天黑就睡,早晨天亮就起床,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悦,保持生机。如果违逆了春季自然之道,便会损伤肝,使提供给夏长之气不足,到夏季阳气不足,就容易生病。
饮食宜平补而非滋补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只是我国华南地区,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立春时(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以上算入春),此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至于北部的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才入春。此时气候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具体表现就是日夜温差较大。
食物分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立春后,人的阳气开始生发,而外界寒邪会抑制这种涌动,易形成肝火内郁。如果此时过于滋补将使人内热上行心肺,容易诱发感冒、发烧、咽炎、咳嗽等疾病。因此,立春节气应多选择平性食物,少吃或不吃温性、热性食物,如辣椒、羊肉、海参、白酒等。建议多吃蔬菜,如白萝卜、白菜、春笋、荠菜、莴笋、黄豆芽、绿豆芽、菠菜、芹菜、百合等,有利于清内热。
饮食宜少酸增甘
立春食养中的“养”,具有调畅、顺应、保养、储备之意。根据节气调整饮食内容其目的在于保证阳气顺应时序规律进行生、长、收、藏,立春节气养阳不是补阳气,而重在平息风阳。
饮食味道上应减少酸味食物,适当增加辛、甘之品,以助阳气生发,如生姜、葱、香菜、韭菜、洋葱、香菇等。春季饮食强调“少酸增甘”的原因,一是,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二是,多吃酸会使肝的功能过于强大,而木(肝)克土(脾),肝气过于旺盛,则容易克制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所以要多吃些甘味食物(甘入脾),以增强脾的功能。
因为这样的“少酸增甘”饮食,春季肝才好蓬勃地生发,也避免了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其他具有柔肝养肝、疏肝理气作用的食药物质可适当增加,如花生、郁金、丹参等。大枣、山药最宜春季食用。山药性甘味平,具有健脾养肝、滋肺益气、补肾固精的功效;大枣性味甘平,是滋养血脉、强健脾胃的佳品。
忌寒凉、刺激性食物
过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容易伤及脾阳,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寒凉之品。少食生冷、酸涩收敛制品,以防肝气不舒,如柑橘、柠檬、乌梅等。搭配一些健脾益气的食材一同烹饪,更有助于食物营养作用的发挥与吸收,如大枣、山药等。
推荐膳食:桂韭姜虾
【材料准备】
主要食材:虾仁30克,韭菜10克,鸡蛋1枚,盐、葱花、调和油适量。
食药物质:肉桂1克,生姜末3克。
【制作方法】
(1)韭菜洗净切小段。虾仁去虾线洗净,焯水备用。
(2)先把油烧热,放入葱花变色出香后捞出。将鸡蛋打散搅匀,放锅中摊熟成块后出锅。
(3)重新少加油加热,放入姜末,把虾仁和韭菜放入后翻炒。
(4)肉桂煮汤,然后把煮好的肉桂汁倒入锅中,和虾仁一起小火熬至黏稠。
(5)把鸡蛋放入搅拌均匀,当彻底熟透后出锅即可。
【功效】温补阳气,驱寒暖身。
【食用方法】一人份,可在节气内常规食用。
【适用人群】阳虚体寒者。
【膳食点评】此时天气依然寒冷,可能出现“倒春寒”,桂韭姜虾可以补充阳气,用肉桂、韭菜、虾仁温补阳气,促进阳气的产生,驱散冬天剩余的寒邪。因为此时寒气重,所以用了肉桂温阳。阳气旺则不易感邪。
立春·食治
倒春寒,是比冬天的冷风还厉害的一种寒流。倒春寒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威胁极大,可能会导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即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儿童也容易在此时罹患百日咳、猩红热、感冒等疾病。除此之外,咽炎、咳嗽此时也多有发生。
立春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同时,春应肝,若起居失常,易形成肝火内郁。内热上行于咽喉,则诱发喉痹。内热上行于肺,则诱发咳嗽。
1.喉痹
喉痹是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西医学的咽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临床表现如下:起病急者,多以咽部疼痛为主,吞咽时咽痛加重;病久者,则可出现咽干、咽痒、咽部微痛及灼热感、异物感、哽咽不利等咽喉不适的症状。
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过食辛辣、醇酒及肥甘厚味,少食油炸、熏烤类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类,选择温甘食物为主。
推荐代茶饮
【材料准备】
食药物质:桔梗10克、金银花5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甘草3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加入沸水焖泡约20分钟。
【功效】清热滋阴,祛痰利咽。
【用法】可反复冲泡至味淡,每日一剂。
【适用人群】适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肿痛等人群。

2.咳嗽
内热上行于肺,肺的宣发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导致咳嗽。此时多表现为肝火犯肺导致的咳嗽。
咳嗽既是一个临床症状,又是中医的一个病名。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咳嗽的临床表现如下:阵发性,就是一阵一阵的出现咳嗽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可能伴有面赤、咽干口苦、痰黏滞咽喉难出,也可能伴有牵引胸痛,症状随情绪波动增减变化。凡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例如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症,均可以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为治疗原则。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量多餐,尽量避免吃一些过于甜腻、过咸的食品,如奶油、蛋糕、腌制食品或酱类等,忌食油腻食物和辛辣食物等;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忌烟酒,忌饮咖啡等。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适当吃杂粮。
推荐药膳:三鲜汁
【材料准备】
主要食材:藕、荸荠、梨各50克,白砂糖适量。
【制作方法】
(1)上述材料洗净、切小块,备用。
(2)用纱布挤绞出汁液,也可根据口感需要加入适量白砂糖,搅匀即可。
【功效】清热、肃肺、降火。
【食用方法】一人份,每日250毫升,3天为一周期。
【适用人群】内火犯肺,肺失清肃咳嗽者。主要证候为咽干,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