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登圣人”孔子

孔子
诸子百家中最重要也最有名的人物,当然是孔子。孔子原名叫孔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陬邑(Zōuyì),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Qūfù)。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传统上,我们中国人称孔子为“圣人”,就是很神圣的人,跟平常人不一样。这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实在太大了。
孔子习礼
礼是“六艺”之一,在当时是一门贵族学问。孔子的祖辈很多人担任过礼官,《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喜欢摆上祭器,演习礼仪。
六艺
六艺中除了“礼”还包括乐、射、御、书、数,它们是周朝士家子弟必须研习的学问。
“礼”指礼节,是德行的教育,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乐”指音乐,包括《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hù)》《大武》六乐;“射”指射箭技术,包括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尺、井仪五种射技;“御”指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qú)、逐禽左;“书”指识字、写字和作文章,识字方式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数”指的是理数、气数,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

礼
生活中的礼节和仪式上的礼仪。

乐
配合仪式的音乐。

射
射箭的技能。


御
驾马车的本领。
孔子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大志愿。
这个志愿是当官发财吗?不是的,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决定自己一生都要致力于学问研究。《论语·为政》里就记录了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好学又善学,他的家庭条件不好,三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奔波操劳。虽然一直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但孔子真的很聪明,他利用一切条件学习,而且活学活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韦编三绝

不耻下问
会学习的孔子
孔子的学习方法总结下来就是:1.勤学苦读,“韦(wéi)编三绝”,书读了太多遍,把绑书的皮带都翻得断了好几次;2.多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他人身上必有长于我的地方;3.不害羞,不怕耻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边学边想,想学结合,“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观点阅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孔子说:“一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也不能牢固。行事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观点阅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观点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是一个有贤德的人吗?”
观点阅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孔子说:“领导一个可以出千乘兵车的大国,遇到事情要谨慎,认真对待,还要诚实守信;节约开支,不奢侈浪费,以爱人为念;使用民力时,也不要耽误了农时。”
孔子辞官
孔子非常想做更大的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所以,他其实是愿意做官的。孔子曾经在鲁国做过不小的官,把地方治理得都没人犯法了,还出色地解决了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外交问题,表现出了优秀的政治才能。但后来,鲁国的国君不认同他的治国理念,孔子也对国君非常失望,便辞官离开了。

孔子辞官
夹谷会盟
夹谷会盟是孔子政治生涯中的亮点。公元前500年,齐国和鲁国的国君在夹谷那个地方见面,商讨结盟的事情。齐国人几次三番做出失礼的举动,都被孔子以礼挫败。齐景公惭愧不已,回国后训斥了那些给自己出馊主意的臣子,还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城池和土地。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还是很讲“礼”的。通过“礼”就能讨还失地,这在以后的历史中几乎是找不到的。

夹谷会盟

不改其乐
孔子遭难
孔子为了能推行自己的仁义理念,便周游列国,到各个地方去寻找机会,可惜他的运气不好,很多国家都只是尊敬他,却不要他来做官。孔子的抱负无处施展,长期奔波中没有遇到赏识他的明君,甚至几次遇到困厄。过匡地时,被错认成阳虎,他和众弟子都被当地人包围;过宋国时,有人要害他,幸得改装逃脱;在陈、蔡边境又差点儿被饿死。
厄于陈蔡
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好几天没吃饭了,子贡带着货物出去换回来一些米。颜回和仲由煮饭的时候,有烟灰掉进饭里,颜回直接抓起那块饭放进嘴里。这一场景被子贡看见,以为颜回在偷吃,于是进屋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吗?快把做好的饭端上来进献给祖先。”颜回急忙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饭中不干净,扔掉又很可惜,所以被我吃了,这饭不能祭祖。”孔子便出去告诉其他人:“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后来,大家听说这件事后,都被颜回折服了。

厄于陈蔡
乘桴浮于海
孔子说过,如果他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个木筏到海外去〔乘桴(fú)浮于海〕,也说过,有人用我,我就去做,没有人用我,我就归隐。可见孔子一直把自己的理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愿意坚守它,更愿意推广它。

乘桴浮于海
椟中玉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一块美玉,是该把它放在盒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该卖个好价钱?”孔子愉快地回答:“卖掉吧!卖掉吧!我在等识货的人呢!”在这里,孔子和子贡把话说得很含蓄,其实是在表达迫切需要得到任用、出仕为官的想法。

玉在椟中
还好,虽然很多国君不待见孔子,但一些有志向、有品德的年轻人想成为孔子的学生。于是,在外面奔波的十四年间,孔子收了好多徒弟。之后,孔子也不做官了,专心当老师。
孔子收学生,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的惯例,他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意思是只要想学习,那么不论你在社会上是什么身份地位,他都愿意教。
诲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huì)焉。”(《论语·述而》)
意思是,只要能主动给我一点儿拜师礼,我就没有不去教诲的。脩是肉脯,束脩就是捆在一起的十条肉脯,这在古时候是很普通的见面礼。孔子开出的学费非常便宜,去他那里求学的门槛很低。孔子教学经验丰富,常常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解答也特别耐心,从来没有厌烦过。
因材施教
孔子还有一个著名的教育主张,叫作“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他们的资质、性格、兴趣的不同,会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在两千多年以前,可是非常先进的。

诲人不倦

孔子与众弟子
孔子的弟子
颜回
颜回“讷(nè)于言而敏于行”(说得少做得多),而且谦逊有礼,耐得住寂寞贫寒,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总是表扬他。他的思想主张几乎和孔子是一致的,被后人尊称为“复圣”。

颜回
子贡
子贡非常聪明,既有学问,又会做生意,可孔子却经常驳(bó)斥他,以免他太过傲慢。孔子打压着子贡的傲气,却又把子贡比喻成仪式上用来盛装粮食的尊贵器皿——瑚琏(húliǎn),可见孔子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子贡十分尊敬他的老师,说孔子成为圣人是上天的安排。

子贡
子路
子路是孔子门下弟子中资历比较老的,但子路“好勇”,就是做事有些冲动,孔子就经常批评他,让他审时度势,不要鲁莽,遇到事情多运用智谋。

子路
农山致思
有一次孔子在农山游览,问子路、子贡和颜回三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希望能挥舞像月亮一样的指挥旗,像太阳一样的战旗,敲击钟鼓声音可以冲破云霄,旌(jīng)旗在地上迎风飞舞,我带领一支军队冲锋陷阵,一定能赢得阵地,拔下敌方旗帜,割下敌人的耳朵邀功,只有我能做到这些。”孔子听后,称赞了他的勇敢。
子贡说:“我希望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土地,两军对垒之际,漫天尘埃,士兵们兵刃相接。在这种情况下,我身穿白色衣帽,游说于两国之间,解除国家的灾难。只有我能做得到这些,请让他们两个追随我。”孔子很高兴,称赞了他的口才。
颜回说:“薰草和莸(yóu)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保存,尧和桀(jié)不能一起治理同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我希望辅助明王圣主,向百姓传播五教,用礼来教导他们,使百姓不用饱受战争之苦。没有了战争,子路不用施展他的勇敢,子贡也不用表现他的口才了。”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没有太多的言辞,这是只有颜回才会有的想法啊!”

恭、宽、信、敏、惠
孔子提倡仁与礼。“仁”的意思就是爱别人,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你想成功,就帮助别人成功;你不想受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他还提出了“恭、宽、信、敏、惠”五条“仁”的原则。“礼”则要求人们处事为人要懂规矩、守规矩,人遵守礼仪就不会做错事,那样就天下太平了。
行五者为仁
“恭、宽、信、敏、惠”出自《论语·阳货》,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处处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子张问:“是哪五种美德?”孔子说:“恭谨,宽厚,诚实,勤快,慈惠。处事恭敬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为人宽厚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守信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提高效率,取得好的功绩;慈惠能给别人带来利益,使别人愿意跟从。”
孔子守礼
孔子本身就是恪(kè)守礼仪的人,他要是乘车,一定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在车中不左顾右盼,说话很缓慢,也不指手点脚。

孔子守礼
《论语》
孔子是一个好老师,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贤能的人就有七十二位。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生前和弟子们说过的话记录下来,再整理好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浅显易懂,用简单的对话讲述高深的道理。宋代之后,《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考试的必读书籍。现在我们还会经常用到《论语》中的话,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巧言令色”“三十而立”“温故知新”等。即使是没读过《论语》的人,也能说出里面的话,可见这部著作的影响有多大。

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
“四书”是儒家传播思想的基本教材,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直以来广泛流传。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记录的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由曾子整理;《中庸》是子思编写的“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朱熹为“四书”做了注释。
“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本经典书籍是儒家作为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