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卷:妙趣成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成语的来历

来自历史的成语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成语来自历史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概括,有的是记录历史事件的一个片段。来自历史的成语,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事件才能明白成语的意义。

卧薪尝胆

释义:卧柴草,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lì)、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越王勾践败给吴王夫差(chāi),堂堂一国之君被迫给曾经的对手做了马夫。后来,勾践侥(jiǎo)幸回到越国,立志报仇雪耻。他用柴草当作褥(rù)子,又挂起了一个苦胆,坐下和躺着的时候都看一看,吃饭之前也要先尝一尝,问自己说:“你忘了曾经的耻辱吗?”就这样,二十年后,越国重新强大起来,灭了宿敌吴国。

乐不思蜀

释义:很快乐,不思念蜀(shǔ)国。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用来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蜀国灭亡后,刘禅(shàn)被带到了洛阳。

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安排了蜀国的歌舞。蜀国旧臣看了心中悲伤,而刘禅却看得很高兴。

司马昭问刘禅:“你想念蜀地吗?”

刘禅说:“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地。”

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竟麻木不仁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使诸葛亮也不能辅佐,何况姜维呢!”

乐不思蜀

闻鸡起舞

释义: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比喻立志报国的奋发精神。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tì)传》

祖逖和刘琨(kūn)是晋朝人,他们从小就是好朋友。一天夜里,传来鸡叫的声音,当时的人们认为,半夜鸡叫是不吉利的,祖逖却叫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利的声音,而是催我们奋起,我们一起来舞剑吧!”刘琨欣然同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

黄袍加身

释义:被披上了黄色的龙袍。比喻被拥立为领导者。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赵匡胤(kuāngyìn)原本是周世宗手下的大将。周世宗死后,七岁的柴宗训继位。一天,战报说北汉和辽国打过来了,赵匡胤带兵迎击。大军来到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yì)时停了下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大将高怀德等人说皇帝年幼,不堪治理国家,他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做天子。于是,赵匡胤带兵回去,坐了皇位,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宋。

黄袍加身

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现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原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lián)颇蔺(lìn)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秦王得知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假装用十五座城池交换。

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却不谈用城池交换的事情。蔺相如就骗秦王说和氏璧上有个小斑点,又将和氏璧重新拿了回来。蔺相如对秦王非常失望,说要撞碎和氏璧。

秦王一心想得到宝玉,只好答应也斋戒五天。蔺相如担心秦王还会违背约定不给城池,便让自己的侍从带着和氏璧从小路返回赵国。

负荆请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当事人认罪,请求责打。形容真心悔过,主动向人道歉,请求原谅。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一直忍让,尽量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害怕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颇知道后很惭愧,于是背上荆条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从此二人成为刎(wěn)颈之交。

一字千金

释义:一个字价值千金。后形容诗文文辞精妙,价值极高。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战国末期,养士之风甚盛,身居高位的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这些门客都会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汇集起来就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著,共一百六十余篇,题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把这本书在秦国都城咸阳公开,说:“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删掉一字,就赏赐千金。”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语“一字千金”,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每个字都很精妙。

一字千金

寓言讽世

来自寓言的成语

很多古人,比如孟子、庄子、韩非子,他们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这些寓言短小精悍(hàn),所蕴含的道理却意味深长。慢慢地,这些寓言就精炼成了成语。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当时,一些辩论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列子》《庄子》《韩非子》收录的寓言故事最多。很多成语也是来源于这些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揠(yà)苗助长,等等。

狐假虎威

释义: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退百兽。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吓唬人。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

老虎出来捕猎,捉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背上天的命令。你要是不信,就跟着我来,让你看看其他动物见到我的样子。”老虎听了,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百兽是被自己吓跑的,还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呢。

狐假虎威

揠苗助长

释义:揠是拔的意思。把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反而会坏事。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宋国一个种田人盼望田里的禾苗能够快点长大,就把禾苗往高里拔。他忙了一天,回到家里时得意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我让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却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急于求成,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释义:不会吹竽(yú)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也去申请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他和大家一样的待遇。南郭先生心里十分得意,他根本不会吹竽,来这里只是为了骗取丰厚的报酬。当别人卖力地吹奏时,他也能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继位的齐湣(mǐn)王喜欢听独奏。这下可把南郭先生急坏了,他知道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

叶公好龙

释义:形容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并非如此。

出处:【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传说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家里的墙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龙,各种器具、用品也都装饰着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便从天而降,来到叶公家里。它把头搭在窗台上,尾巴一直绕到堂屋的旁边,探头向屋子里面看。叶公见到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丢了魂一样茫然无措。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只是喜欢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而已。

叶公好龙

买椟还珠

释义:买下盒子,而把盒子中的珍珠归还给卖主。比喻不识货,取舍不当。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个楚国的珠宝商人,在郑国贩卖珠宝。他把一颗最贵重的珍珠定了最高的价格,并且特制了一个漂亮精致的小盒子。经过精心设计的小盒子刚摆出来,便被一位顾客看中了,他当场如数付款买了下来。可是这位顾客却把珍珠取出来,还给商人,只把空盒子拿走了。

井底之蛙

释义:处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样大小的一片天。比喻见识浅陋的人。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是我们不能与井里的青蛙谈论大海的事情,是因为它的眼界被它的居所限制住了;我们也不能和在夏天会死去的虫子讨论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的眼界受到了时令的制约。

井底之蛙

惊弓之鸟

释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恐,听到一点儿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

战国时期,有个叫更羸(léi)的人,射箭很厉害。一天,他看见天上有一只鸟,便对魏王说:“我不射箭,就能把鸟打下来。”魏王不信,更羸张弓拉弦,但没有射箭,那只鸟竟真的掉了下来。更羸说:“它飞得慢,是因为有箭伤;叫声悲惨,是因为离群太久。听到弓弦声,越想快速躲避,越会使箭伤复发,所以才会掉下来。”

来自诗文的成语

中国历朝历代有无数优秀的文人,很多成语来自他们的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等作品。

颠倒黑白

释义:黑说成白,白说成黑。比喻歪曲事实,混淆(xiáo)是非。

出处:【战国】屈原《九章·怀沙》

屈原在楚国有很高的声望,深得楚怀王信赖,后来他对内主张改革弊政,对外采取联齐抗秦的策略,这引起了贵族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的不满,他们诬陷屈原,害得屈原被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后来,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烧毁楚国先王的陵墓,百姓们四处逃亡。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后,将满腔的忠诚和悲愤,写进了《九章·怀沙》中,“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就是对那些小人的控诉。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成语“颠倒黑白”。

屈原

春风得意

释义:在春天的和风里自我满足的愉悦心情。原指科举考中后洋洋自得的心情,后来泛指得意的心情。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

唐朝孟郊科举考中后,非常高兴,作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昔日龌龊(wò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

八仙过海

释义:道家的八位仙子不用舟船,而凭各自高超的本领过海。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明】吴元泰《东游记》

相传,八仙曾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都十分赞同,他们定下规则,每个人都凭自己的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何仙姑、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遨游东海。

八仙过海

世外桃源

释义:指与现实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出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东晋的时候,有一个渔人迷了路。他沿着溪水前行,在一片桃花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村子,村里人的生活非常安乐富足。

世外桃源

车水马龙

释义:水:河流。车辆像流水一样绵延,马匹像游龙一样蜿蜒。形容车马来往十分繁华的景象。

出处:【东汉】班固《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纪》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虽被封为皇后,却依旧勤俭节约。有一次,在大臣们提议给她娘家亲属升官后,马皇后路过舅舅家,看见门外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十分招摇,因此没有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

天涯比邻

释义:远在天涯却犹如近邻。常用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情谊。也指现代通信方便,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在长安相送将要去四川做官的好友,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来表达好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悲欢离合

释义:泛指悲哀、欢乐、离别、团聚的种种遭遇和心情。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在中秋节的深夜里,不禁怀念起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于是挥笔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自名言的成语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合称为“三立”,也称“三不朽”。立德指树立道德,立功指建立功绩,立言指提出有真知灼(zhuó)见的言论。很多成语便来自名言。

鸿鹄之志

释义:天鹅拥有高飞的志向。比喻雄心壮志。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字涉)在给人当雇工时对同伴说:“日后,如果我们有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大伙儿啊。”其他人说:“你一个雇工怎么可能富贵呢?”陈胜说:“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意思是你们这些小燕小雀怎么能知道高飞的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鸿鹄之志

狐鸣鱼书

释义:夜间狐鸣叫,鱼腹中得书。原指秦末陈胜起义鼓动群众反秦的典故,后泛指动员众人起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起义前夕,秦朝廷征召闾(lǘ)左平民去渔阳戍守,有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也在其中,且被指派为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他们推测已经无法按照规定期限到达渔阳。按照秦律延误戍期,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便借机杀掉押送他们的兵将,然后召集戍卒,想动员大家起义反抗。

陈胜心中有所担忧,担心大家不跟从他。于是,他在白绸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并塞入鱼腹。半夜时,他又令吴广在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为起义造势。第二天,他们就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

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捐躯的决心。

出处:【南朝·宋】范晔(yè)《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是东汉初年的名将,曾立下很多战功。

马援并没有躺在功劳簿(bù)上,他说:“如今,匈奴和乌桓(huán)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当个先锋。男儿应该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后来,马援南征平叛,不幸在军中病逝,实现了“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

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

释义: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

南北朝时,河南南阳有位年轻人名叫宗悫(què),字元干。他从小就喜欢舞剑弄棒,练拳习武,习得了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他的哥哥要成亲,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十分热闹。没想到,有十几个盗贼冒充客人混了进来,他们偷偷地潜入库房准备抢劫,正好被一个来取东西的仆人发现。仆人惊叫着跑向客厅报告此事,宾客们都吓坏了。

年仅十四岁的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和盗贼们打在一起。盗贼们打不过宗悫,只好逃跑了。宾客见状都称赞他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后来,宗悫成为武将,为国家打了很多胜仗,立下许多战功,实现了少年时的志向。

开卷有益

释义: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得益。

出处:【北宋】王辟之《渑(shéng)水燕谈录·文儒》

宋朝初年,宋太宗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对于这部巨著,宋太宗很感兴趣,他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所以这部书在后来更名为《太平御(yù)览》。

大臣宋琪等人劝告他少看些,不要过于劳累。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书中有很多乐趣,并不让人觉得劳神。”就这样宋太宗每天坚持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会抽空补上。宋太宗读书多,处理国家大事自然也十分得心应手。

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