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春之卷/总第27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汉代文献“隐夫”考论[1]

胡娟 钟如雄[2]

摘要: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隐夫”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药名“隐夫木”,前人或云“未详”“药名,不详”“当为药名,未详”“当为药物名,具体所指未详”“存疑待考”,或云为“枎栘”“榅桲”“桧柏”等。但据考证,“枎栘”“榅桲”“桧柏”等药物,在中医古籍中均未见治疗淋病的记载。本文从古人“缓言”构词法入手,再与木类药物名词联系,发现“隐夫”原来是西汉时期楚语和蜀语(今西南官话)对“榆”树的别称。

关键词:隐夫(木);榆树;汉代方言词;西南官话;缓言

“隐夫”一词在传世文献中仅见于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汉代以来历经数十代学者的诠释至今无人能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再见“隐夫”一词,因而重新引起中医和古籍整理学界的极大关注,先后有十多名中医学者和古籍整理专家力图正确释义,但最终未果。前些年,我们在做《五十二病方》的集释时,从古人所说的汉语构词法——“缓言”法得到启示,于是对古代医典中木类药物名词进行穷尽性排查,意外地发现,所谓“隐夫”原来是西汉时期楚语和蜀语(今西南官话)对“榆”树的别称。本文的考证即从前人的讨论说起。

一 前人对“隐夫”的考释

《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于是乎卢橘夏孰,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貤丘陵,下平原。”唐颜师古注:“隐夫,未详。薁,即今之郁李也。棣,今之山樱桃。”[3]《文选·司马长卿〈上林赋〉》唐李善注引魏张揖曰:“隐夫,未详。”[4](P126)晋代的张揖、唐代的颜师古均言“隐夫,未详”。其后之注家如清代的王念孙[5]等,都回避了对“隐夫”的进一步讨论。近人高步瀛云:“窃意‘隐夫’乃夫栘,‘栘’‘隐’声之转,‘夫栘’‘隐夫’名之转,其实一也。‘夫栘’为常棣……‘隐夫’为一物,‘薁棣’亦为一物,盖即《召南》之唐棣也。”(《文选李注义疏》)[6](P53)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在选注司马相如《上林赋》时引高步瀛解释时说:“高说近是。”并注:“‘薁’同‘郁’,‘薁棣’,即唐棣,一名郁李,落叶灌木,花五瓣而色白,果实呈紫赤色,味酸。”[7](P53)至于当代编纂的几部大型中文工具书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隐夫”一词。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病》中再次出现“隐夫(木)”一词,重新引起中医和古籍整理学界对“隐夫”讨论。《五十二病方·病》第二十四治方(即188行)云:

女子:煮隐夫木,之。居一日,(齑)阳□,羹之。[8](P48)

比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还要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隐夫”一词的再现,既证明传世文献《上林赋》中的“隐夫”未经后世改写过,更说明西汉时期楚蜀方言中“隐夫”的说法较为普遍。《五十二病方·病》第二十四治方中所谓“隐夫木”,为一味治疗妇女淋病的中药名,前人的研究有两种结论。一说“药名,不详”“当为药名,未详”“当为药物名,具体所指未详”。持“存疑待考”意见者,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整理小组、周一谋、萧佐桃[9](P131)、严建民[10](P98)、周祖亮、方懿林[11](P113)、裘锡圭[12](P251)等。一说为木本植物类药物名。其中可分为“枎栘”“榅桲”和“桧柏”三说。

1.“枎栘”说

“枎栘”即“唐棣(常棣、郁李)”,孙启明持此说。他在《〈五十二病方〉胶、隐夫木考》一文中说:“考《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有‘隐夫薁棣’之句。疑《五十二病方》中的‘隐夫木’,即《汉书·司马相如传》之‘隐夫’。经查唐颜师古注:‘隐夫,未详。薁,即今之郁李也。棣,今之山樱桃。’然据《上林赋》‘隐夫薁棣’句之上下文有‘梬枣杨梅,樱桃蒲萄,隐夫薁棣,荅沓离支’四句,每句各列二种果木名。据此类推,则隐夫、薁棣,亦为果木名……试观隐夫之‘夫’,按木类而论,当即‘扶’。‘扶’疑‘扶栘’,隐与栘,音亦近。则隐夫即栘扶。栘扶,扶栘之颠倒也。《尔雅·释木》:‘唐棣,栘也。’郭璞注:‘似白杨,江东呼为夫栘。’是‘夫’即‘扶’之证。隐夫亦为隐扶。棣有唐棣、常棣之分。李时珍区分唐棣为扶栘,常棣为郁李。据此可为‘隐夫’与‘薁棣’作解。隐夫——扶栘——唐棣。薁棣——郁李——常棣。隐夫、薁棣——唐棣、常棣,乃属一类也。隐夫为扶栘、唐棣,推之,则隐夫木亦可为扶栘木、唐棣木。唐棣,本草用其皮入药,名扶栘皮,正与隐夫木略合。隐夫木,《五十二病方》治女子;扶栘皮,《集简方》治妇人白崩,皆女子下元之病,义相近耳。”[13]孙启明的推论与高步瀛完全相同,并无新义。

2.“榅桲”说

“榅桲”即“木梨”,魏启鹏、胡翔骅持此说。《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壹)》云:“隐夫木:司马相如《上林赋》载‘樱桃蒲陶,隐夫薁棣。’张揖曰:‘隐夫,未详。’据所胪列,当为果类。疑隐夫即榅桲,隐榅同音,夫读为桲。《日华子本草》称其‘除烦渴,治气’。《开宝本草》称其‘主温中下气,消食,除心间醋水。’少数地区亦以代木瓜用,取其除湿痹邪气,通筋骨,除水肿。”[14](P93)魏启鹏、胡翔骅的看法虽然新颖,然“榅桲”却无治疗“妇人淋病”的功效。

3.“桧柏”说

“桧柏”即“圆柏”,马继兴持此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云:“隐夫木——隐夫,木名。据孙曼之氏引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五十七的考注。‘隐’即‘’之省文。《说文》:‘,栝也。’‘栝(桰),也。’段注:‘,与栝互训。……盖隐木即栝木矣。’《尚书·禹贡》马注:‘栝,白栝也。’《文选·西京赋》:‘木则枞、栝、、柟。’薛注:‘栝,柏叶,松身。’……夫,即枎之省文,木名。《管子·地员篇》:‘五沃之土,桐、柞、枎、櫄’是也。考之隐与均影母,文部韵。与栝又为同源字。影见邻纽,文月旁对转。而栝木也,即桧木之别名。栝与桧上古音均见母,月部韵。《尔雅义疏》‘桧’条:‘栝、桧声转,字通。叶形似柏,故名柏尔。《尔雅翼》云:“桧,今人谓之圆柏。”按,今桧叶似柏而圆,体干类松,但无鳞耳。’据此可知,隐与栝均桧木(圆柏)。至于‘夫’字,王先谦以为:‘夫’即《管子·地员》中所记:‘五沃之土,桐、柞、枎、櫄’中的枎木。但对枎字未作进一步说明。孙曼之氏则以为枎与隐、栝应为一物。但未见佐证。也有人则以为枎即栘木,亦即唐棣者。这是根据《尔雅·释木》‘唐棣,栘。’郭注:‘(栘),似白杨,江东呼夫栘’所作的判断。故‘隐夫木’之称是否为一物(即桧),或二物(即桧与栘)尚待进一步考证。又按,桧木未见古本草药用。惟后世则多有用桧叶入药者。而栘木(唐棣)入药首载《本草拾遗》一书。”[15](P467-468)“桧柏”确实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消肿、解毒利尿等药效,主治风寒感冒、肺结核、尿路感染、荨麻疹、风湿关节炎等,但也无治疗“妇人淋病”的功效。

上述三种木类药物名词的解释,基本上能代表当代学人对“隐夫木”的认识。但无论是“枎栘”说、“榅桲”说还是“桧柏”说,均未揭示出“隐夫(木)”一词的真实含义。

二 “榆皮白”是治疗五淋的特效药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病》第二十四治方是治疗妇女淋病的处方,所用为木类药物。“淋病”古代叫作“癃”,初文作“”。《说文·疒部》:“癃,罢病也。从疒隆声。,籀文癃省。”《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老弱病,衣食饥寒。”《武威汉代医简》九:“治诸:石出石,血出血,膏出膏,泔出泔。此五皆同樂[藥]治之。”《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说的“皆同樂[藥]治之”,而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所指的“同药”是哪一种木类药物呢?以上所说的“唐棣”“榅桲”“桧柏”等中药均无治疗淋病的功效。

“枎栘”单名“栘”,别称“唐棣”“栘杨”“高飞”“独摇”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二·枎栘》:“栘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唐棣,栘也。’崔豹曰:‘栘杨,江东呼为夫移。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独摇。陆玑以唐棣为郁李者,误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栘杨与白杨是同类二种,今南人通呼为白杨,故俚人有白杨叶有风掣、无风掣之语。其入药之功,大抵相近。木皮气味苦,平,有小毒。主治去风血、脚气、疼痹、腕损。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汤,捋脚气,杀瘃虫、风瘙。烧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经时不败。”[16](卷三十五)李氏未说“枎栘”有治疗淋病的功效。

“榅桲”别称“金苹果”“木梨”“蛮檀”“楔楂”等。五代李珣《海药本草·果米部·文林郎》:“文林郎,南山亦出,彼人呼榅桲。是味酸香,微温,无毒。主水泻,肠虚,烦热。并宜生食,散酒气也。”[17](P91)宋苏颂《本草图经·果部·榅桲》云:“治胸膈中积食,去醋水,下气止渴。欲卧,啖一两枚而寝。生熟皆宜。”[18](P559)宋刘翰、马志、卢多逊等编《开宝本草·果部下·榅桲》云:“主温中下气,消食,除心间醋水,去臭,辟衣鱼。”[19](P381)

“桧柏”也称“刺柏”,单名“栝”或“桧”。《尔雅·释木》:“桧,柏叶松身。”《说文·木部》:“桧,柏叶松身。从木会声。”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一·柏》:“柏叶松身者,桧也。其叶尖硬。亦谓之栝。今人名圆柏,以别侧柏者,桧柏也。”由此可知,“桧柏”同样无治疗淋病的功效。

在古今医典中均未见用“枎栘”“榅桲”或“桧柏”治疗淋病的记载,而“榆木”则是木类药物中治疗淋病的特效药。“榆木”在《五十二病方·虫蚀》第九治方(即407行)中叫作“榆皮白”。

榆木的果﹑树皮和叶均可入药。刮去粗糙的外皮后,里面包裹树干的那层白皮或根皮都叫作“榆皮白”(简称“榆皮”),具有治疗大小便不通、五淋肿满、疥癣、痛肿和滑胎之特效。《神农本草经·榆皮》云:“榆皮,味甘,平,无毒。主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肠胃邪热气,消肿。性滑利,久服轻身,不饥。其实优良。治小儿头疮疕。华,主小儿癫,小便不利,伤热。一名零榆。生颍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暴干。八月采实,并勿令中湿,湿则伤人。”南朝梁陶弘景集注:“此即今榆树尔。剥取皮,刮除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性至滑利。初生叶,人以作糜羹辈,利人睡眠。”[20](P258)《中医大辞典·榆白皮》也称主治“肠胃邪热,二便不通,虚劳白浊,五淋涩痛。焙研末,煎膏服”[21](P3416)

故此,我们认为《五十二病方》中所谓木类药物“隐夫木”应是“榆木”,即“榆皮白”。

三 “榆木”称“隐夫木”的理据

《尔雅·释器》云:“不律谓之筆。”晋郭璞注:“蜀人呼筆为不律也。”《说文·聿部》:“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聿一声。”(三下)又:“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南唐徐铉等注引徐锴曰:“筆尚便疌,故从聿。”清王筠《说文释例》卷九:“《聿部》收‘筆’字,与‘其’在《箕部》正同,盖皆一字也……不以‘筆’为‘聿’之重文者,以音辨之也。经典读‘其’如‘姬’如‘记’者多有,而‘聿’‘筆’异读,故‘聿’下云:‘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筆’下云:‘秦谓之筆。’其词相连而及,以见其为一物,而以‘谓之’别其为不同音也。’”[22](P208)

《尔雅》郭璞注和《说文》王筠释例的释语说明了“秦谓之筆”“楚谓之聿”“燕谓之弗”,而蜀人、吴人却要叫作“不律”的原因。从字音多寡看,“筆”“弗”“聿”均为单音节,“不律”为双音节;从词义关系看,“不律”与“筆”“弗”“聿”同义。也就是说,同一个意思的词在不同的方言中是选择单音节还是双音节来表达是自由的,但这种选择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合乎汉语的构词规则。就“筆”与“不律”而言,其中包含着汉语的两种语音构词法,即“缓言”和“急言”构词法。

“急言”构词法是指原来用两个音节来表达的复音词,通过快读的方式将它们合读成一个音节,清代徐灏谓之“和声”。如“蒺藜”(也写作“蒺蔾”“蒺棃”等),快读后合音成“”(也写作“茨”“荠”等)。《尔雅·释草》:“茨,蒺藜。”《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也。”毛传:“茨,蒺藜也。”《楚辞·离骚》汉王逸注引《诗经》作“”。宋朱熹集传:“茨,蒺藜也。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清王先谦集疏:“《齐》《韩》‘茨’作‘荠’。”《说文·艸部》:“荠,蒺棃也。从艸齐声。《诗经》曰:‘墙有荠。’”(一下)清徐灏注笺:“荠者,蒺藜之和声。”

但是,必须说明,用“急言”构词法所构的新词,合音前的两个单音节,有的原本是一个词,有的则是两个词。沈括所说的“‘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等中的“不可”“何不”“如是”“而已”“之乎”原本都是两个词。再如今北京话中的“不用”为“甭”,“不用”也是两个单音节词。此种合音现象,在当今四川话中也较为常见。如普通话人称代词复数“我们、你们、他们”,泸州话读“gong21、lin21、lan21”,自贡话读“他们”为“tan21”等。“蒺藜”为“”,“不律”为“筆”,合音前后均属于一个词。合音前,它们单说都没有合音词的意义,只有合音后才表示同一个意义。如“蒺”“藜”单说都没有“”义,合音后才具有“”义,所以《玉篇》的释义是:“蒺,蒺蔾”“蔾,蒺蔾”。

与“急言”构词法相对的是“缓言”构词法。其构词原理和方法是将单音节词的读音拉长一倍(非叠音)。前一个音节与原字的声母相同,后一个音节与原字的韵母相同,如同反切拼音法中被切字与反切上下字的语音关系。如“筆”汉代属方言慢读成“不律”。上古音“筆”属帮母、物部,“不”也属帮母,“律”也属物部。“不”与“筆”声母相同,“律”与“筆”韵母相同。“”汉代以前慢读成“蒺藜”。上古音“茨”属从母、脂部,“蒺”也属从母,“藜”也属脂部。古今人说话均有“缓”“急”之分,清人俞樾将其归纳为“语缓”与“语急”两类。《古书疑义举例》卷三云:“古人语急,则二字可缩为一字;语缓,则一字可引为数字。”[23](P28)

“隐夫”是应用“缓言”构词法为“榆”造的双音节复音词。“隐”“夫”单说都没有“榆”义,只有合音成复音词“隐夫”后才表示“榆”的意思。从合音的过程看:“隐”,《广韵·隐韵》为於谨切,上古音属影母文部,今音yǐn;“夫”,《广韵·隐韵》甫无切,上古音属帮母鱼部,今音fū。“榆”,《广韵·虞韵》羊朱切,上古音属馀母侯部,今音yù。[24](P373、172、177)“隐”属影母,喉音,“榆”属馀母,舌头音;“夫”属鱼部,“榆”属侯部,侯鱼旁转。

至此我们得知,始见于传世文献《上林赋》中的“隐夫”和今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的“隐夫木”,都是西汉时期楚语和蜀语中“榆”字的变音词,也就是西汉时期楚方言和蜀方言对“榆”树的别称。郭璞说“蜀人呼筆为不律”,说明当时的楚语和蜀语均有用“缓言”构词法来创造新复音词的习惯,同时也说明汉末产生“反切”拼音法,是受上古“缓言”“急言”两种构词法启示而发明的。

参考文献:

[1]汉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1988.

[7]严建民.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

[8]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9]裘锡圭主编.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伍)[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0]孙启明.《五十二病方》胶、隐夫木考[J].中华医史杂志,1988.(3).

[11]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壹)[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12]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4](五代)李珣撰,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5](宋)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

[16](宋)卢多逊等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

[17](南朝梁)陶弘景集注,尚志钧、尚元胜集校.神农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8]谢观主编.中医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清)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0](清)俞樾等著.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1]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简帛医书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115)子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中心研究项目“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药名考释”(项目批准号:ZYYwh1807)研究成果之一。

[2]作者简介:胡娟(1985— ),女,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出土简帛医书文献。钟如雄(1953— ),男,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学、训诂学、《说文》学、汉语史、古代诗学。

[3]汉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6](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1988.

[10]严建民.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

[11]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12]裘锡圭主编.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伍)[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3]孙启明.《五十二病方》胶、隐夫木考[J].中华医史杂志,1988.(3).

[14]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壹)[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15]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7](五代)李珣撰,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8](宋)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

[19](宋)卢多逊等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

[20](南朝梁)陶弘景集注,尚志钧、尚元胜集校.神农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1]谢观主编.中医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2](清)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3](清)俞樾等著.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