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近年来反歧视(特别是就业歧视)所取得的进展,令许多反歧视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颇感欣喜。诸如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增加“平等就业权纠纷”和“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作为民事案由,以及201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这些都是反歧视界吁求多年的政策,在近期相继得以实现。尽管上述政策的成效仍有待观察和评估,但是反歧视进入国家议程本身就是阶段性的胜利。本辑《反歧视评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为反歧视提供更为具体的思路和建议。
本辑《反歧视评论》以“艾滋歧视及其法律应对”为主题,辑选了五篇论文、译文和调研报告。段知壮博士的《社会排斥视角下艾滋就业歧视的认知与应对》对关于艾滋病的制度性歧视展开翔实的案例分析,以此阐明歧视背后的社会排斥问题。黄周正博士的《艾滋歧视诉讼的域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了多个域外艾滋歧视诉讼案例,归纳出相关诉讼的裁判要点,并据此提出对中国的借鉴经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的《促进艾滋病感染者公平就业研究》对我国当前维护艾滋病感染者平等就业的立法政策、现实情况、典型经验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国际劳工组织和典型国家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艾滋病感染者平等就业的对策建议。刘小楠教授团队翻译的国际劳工组织《艾滋病毒(HIV)、艾滋病(AIDS)与劳工权利:法官与法律专业人员手册》,内容非常丰富且实用,旨在帮助法官和法律专业人员处理与艾滋相关的就业问题,对中国应对就业领域的艾滋病歧视将有重要意义。李子瑾博士的《禁止艾滋歧视的全球经验:概念、法律、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从全球视角出发,探讨艾滋歧视的基本含义和构成条件,梳理与评价国际法和多国国内法中禁止艾滋歧视的重要法律和实践,并建议中国吸取有益的全球经验。
学术专论板块辑选了两篇学术论文。刘红春副教授和李舒的《论社会组织参与平等就业立法的法治路径》综述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平等就业立法的现状,总结了法治路径对社会组织参与平等就业立法的意义,提出了社会组织参与平等就业立法的法治路径建构建议。何剑先生的《身份丛林中的被放逐者——中国隐瞒性向婚姻的法理困境与出路》一文对同性恋者隐瞒性向缔结异性婚姻问题做出了细致的法律分析,认为“可撤销婚姻”的方案设计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不足,通过观照该问题的西方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问题的思考。在案例研读板块,陆安飞的《我国法院裁判就业中的生育歧视案例研究》,选取2013年到2017年间的89个案例,对以婚育状况为标准侵犯女性就业相关权益的现象进行研究,建议通过立法方式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在调研报告板块,李亚娟副教授、杨云霞教授和刘咏芳副教授的《生育、照顾与工作——“二孩”或“多孩”政策背景下西安职业女性生育与照顾责任调研报告》,对西安市范围内的育龄职业女性与用人单位展开调查,深度展示了职业女性的二孩生育需求和其与就业、职业发展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王媛的《普通高校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基于十所“双一流”高校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的实证调查》揭示了普通高校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上存在现实困境,分析了困境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第7辑《反歧视评论》得以顺利组稿和按时付梓,首先需要感谢作者们慷慨赐予高质量稿件,更需要诚挚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优质高效的编辑工作。作为编者,我们期待《反歧视评论》能与中国平等进程共同成长!
编者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