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规划和自然资源
重庆市城乡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一、城乡规划
(一)城市规划
一是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扎实开展现行总规实施评估和系列专题调研,加强部门、区县对接,广泛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机构参与,初步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市级草案及区县大纲。二是分区分片优化完善主城区控规。结合土地实施时序,分片区、分版块优化规划用地布局,重点做好中央活力区和八个城市副中心规划提升,开展九龙半岛、钓鱼嘴半岛、重钢片区、菜园坝片区规划策划及控规优化工作,对“规划一张图”进行优化完善。三是深入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制定《重庆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送审稿)。完善各专项城市设计导则,分片分类推进城市设计编制,将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全过程,使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同步编制、同期落实。四是统筹做好土地供应和建设项目安排。动态评估监测城市运行,完善规划生成项目机制,落实“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和“一核心多中心”布局结构,以“6个OD”为导向,明确年度土地供应范围,统筹项目优先安排时序。五是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攻坚。集成资源本底、空间数据和规划实施,叠合空间图层,实现省域尺度、详细规划深度的建设用地多规融合。探索开展控规编制审批改革,大力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形成“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机制。
(二)交通规划
一是开展《主城区交通缓堵保畅规划》编制,同步开展12个子专题的研究。二是开展主城区重点片区交通微循环规划工作。在充分分析城市各功能组团发展定位等基础上,结合实际特征针对性地提出加密次支路网、优化片区交通组织等交通微循环规划方案和改善措施。目前已在九龙半岛和回兴片区试点规划成果。三是开展南岸—巴南区滨江路增设新型有轨电车规划研究。规划建议选择南岸区寸滩大桥站至苏家坝站作为智轨首期试点路段,长度约13千米,并对首期示范路段开展了详细规划方案设计。四是开展渝西地区道路、轨道一体化规划落地研究及重点片区案例示范。五是开展主城区停车专项规划修编及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结合主城区停车现状及规划分析,分区差异化开展公共停车场布点规划。六是开展大都市区道路系统一体化落地规划。开展主城区与周边涪陵、长寿、江津、合川、璧山之间的城市道路一体化衔接,以及主城区范围内城市道路与周边公路一体化衔接深化。
(三)建筑规划
一是完成《重庆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开展专项研究,增强修订条文草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成了《大面宽建筑重庆适应性研究》《停车位配建标准研究》《计容建筑面积方式及建筑面积计算规则研究》《建筑间距、退让专项研究》。二是高质高效开展规划审批。2018年,主城区共核发选址意见书353件次,总用地面积1242公顷;核发用地许可证601件次,总用地面积3887公顷,较上年同期减少13.88%;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43件次,总建筑面积8407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增长28.79%。
(四)村镇规划
一是指导开展镇乡规划评估及修编。围绕长江沿岸、深度贫困镇乡及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督促指导区县按计划开展镇乡规划评估及修编工作。二是深化开展村规划编制。完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7569个行政村的现状分析和规划指引类型的村规划“全覆盖”,其中3666个村规划达到村域空间功能布局和建设深度。三是着力推进村规实施。推行村域“小挂钩”,在保持村建设用地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农村传统风貌、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实现村规划与村域增减挂钩方案同步编制。长寿、垫江、奉节、城口等区县作了有益的尝试。四是优选村规示范案例。巴南区安澜镇顶山村、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九龙坡区含谷镇寨山坪村规划编制成果入选全国第一届乡村规划优秀案例(全国共23个)。五是深入开展城乡融合空间布局研究,基本完成《重庆市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专题研究。六是落实人才振兴政策,选派规划师下乡,共选派2批18人次,赴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县重点镇乡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五)历史文化保护
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有6个历史文化街区、20个主城区传统风貌区,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74个中国传统村落,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257处历史建筑,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和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涪陵白鹤梁、合川钓鱼城,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及南川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奉节天坑地缝,36个风景名胜区、1004株古树名木,7类主题遗产,以及4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逐步建立名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颁布施行《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完成《重庆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送审稿,制定《重庆市历史建筑和重要传统风貌街巷现状测绘成果标准》、传统风貌规划设计导则、城市紫线划定技术导则。二是初步建立名城资源保护支撑体系。推进名城资源的申报、评定、公布、挂牌保护工作,2018年全市新增市级历史文化名镇7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17个、传统风貌区1个、历史建筑81处。建设重庆市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三是进一步推进完善名城规划编制体系。2018年4月启动重庆市新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年底规划成果已完成初审。指导各区县新编、修编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实现全市已批准公布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全覆盖。四是逐步建立名城规划管理实施体系。启动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整体保护提升实施方案、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规划方案、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
(六)基础测绘支撑
一是建成全市高精度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成兼容北斗、GPS、GLONASS的全球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建成覆盖全市的北斗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实现覆盖全市厘米级的实时、无缝、高精度的三维空间定位。完成36个基准站的北斗卫星服务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与全国基准体系的互联互通。完成四川、陕西、湖北、湖南4省接边区域数据共享及组网解算工作,推动与贵州省数据共享相关工作。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在线单位474家,有效账户数量1747个。日均并发量突破300个,系统服务效能居全国前列。二是完成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制与更新。实现全市1∶10000、1∶5000比例尺地形图全覆盖,完成1∶2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约10000平方千米,完成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4397平方千米。三是强化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与应用。完成全市域2米分辨率航天影像采集8.24万平方千米,无人机低空航摄影像采集270平方千米,优于0.5米的高分影像采集2.2万平方千米。统筹建立全市影像资源数据库。
(七)地理信息社会服务
一是扎实做好测绘成果分发服务与成果推广应用工作。2018年共办理测绘成果分发审批418次,向重庆市内外200余家单位提供了地形图、地理国情普查、遥感影像、地下管线等各类测绘成果。二是认真开展地理信息成果服务。高效利用全市地理国情普查与更新成果、已有地理信息成果和各部门大数据建设成果,为规划修编提供统一的编制底图、空间技术分析和信息协同支撑。三是稳步推进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工作。完成了重庆市应急测绘资源数据库系统的项目政府采购,启动了该系统的建设工作。强化应急现场勘测能力,高效提供测绘地理信息应急服务。2018年7月14日派遣应急人员6名,出动了无人机2架、应急车2辆,及时获取、处理、制作了主城区洪峰过境情况的正射影像,为城区洪涝灾害治理、评估和市民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四是提升地图公共服务水平。推陈出新一批区县标准地图、每周一图、主城厕所电子地图、手绘重庆、图说巴渝等有影响力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产品。五是完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功能。重庆市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效果得到提升,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支撑“全渝通办”、市场监管、证照分离、信用体系建设等改革事项纵深推进。推进“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更新维护以及和“天地图·重庆”的数据融合工作,为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地理信息保障和支撑。
(八)法治建设
一是科学制定年度立法计划。2018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立法项目共9件,其中地方性法规4件,政府规章5件;审议项目2件,预备项目3件,调研项目4件。二是认真推进各项立法任务。《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18年9月1日起实施;《重庆市测绘管理条例》完成调研阶段工作。代市政府起草规范性文件7件,已通过市政府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三是有序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清理出需修订3部地方性法规、5个政府规章、12个市政府规范性文件、39个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规范性文件,共涉及修订条文约400条。同时,还完成了涉税清理、著名商标制度清理、军民融合发展清理、产权保护清理等专项清理工作。
二、土地资源管理
(一)耕地保护
一是坚持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分解下达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2018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及上报工作。二是健全耕地保护新机制。自2018年7月1日起,按“算大账”核销数量、水田、粮食产能三类指标的管理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出台《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的实施意见》,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三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全年补充耕地10.96万亩,建设占用耕地10.5万亩,全部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要求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年投入收购资金3亿元,收购远郊区县新增耕地指标0.94万亩,保障主城九区占补平衡需求。完成占补平衡指标市场交易3.11万亩,交易金额10.02亿元,发挥市场对补充耕地指标的配置作用。四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常态化机制。建立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划定全市耕地渐变类型区,在全市主要涉农区县布设1029个监测样点,动态掌握全市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建立了耕地质量“日常项目评定、年度更新评价、定期全面评价”制度、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制度。五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投资22.4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7万亩;向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切块下达补助资金4.57亿元,支持贫困区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合市级四部门印发《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及新增耕地认定实施方案》,统一全市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管理和新增耕地认定要求。六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全年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214个,总计减少建设用地规模4.18万亩;按照“以需定供、建卡贫困户优先、贫困乡镇优先、贫困地区优先、急难险重优先”的原则,制定了分期、分批实施计划。
(二)土地计划及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2018年,全市共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9769公顷。加大乡村振兴用地支持力度,安排乡村振兴各类用地计划指标1327公顷,较2017年增加25%,其中乡村振兴专项指标267公顷、农民建房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指标500公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指标560公顷。强化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全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2018年,全市共计审批各类土地转用和征收1419宗,总面积15299公顷,其中农用地14075公顷(耕地8364公顷)。在审批的土地转用和征收中,工矿仓储用地365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992公顷、住宅用地1789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用地2050公顷、商服用地84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15公顷、其他土地2854公顷。加快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国家级项目用地预审获批4件1144公顷,完成市级项目用地预审150件2256公顷。
(三)土地供应
2018年,全市办理建设用地供应审批16459公顷。按土地供应方式划分,出让5562公顷,划拨10897公顷。按土地用途划分,供应工矿仓储用地2271公顷,商服用地590公顷,住宅用地2749公顷,其他用地10849公顷。一是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土地价款财政入库约2135亿元;市级土地出让净收益约646亿元,超额完成500亿元的目标任务。2017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7.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指导万州区节约集约用地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顺利通过部验收,评分在全国34个试点市、县中排名第三,被评定为成效显著地区。二是落实城市提升重点工作。贯彻落实加强土地出让统筹管理的要求,形成了年度供应计划编制、土地储备机制改革、出让合同补充条款、市场监管和支持轨道交通建设等多个政策文件;牵头推进利用主城区边角地建设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工作,首批30个项目已全部投入使用,被自然资源部作为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向全市推广。开展“两江四岸”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清理,推进重点项目减量、降高及收回土地项目等工作;稳步推进“增存挂钩”工作,截至目前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1.2万亩(超额完成6.7万亩的年度目标),处置闲置土地1.1万亩(超额完成0.4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
(四)地票交易
2018年,全市成交地票4.06万亩、75.2亿元,累计成交地票28.23万亩、550.11亿元。一是把握市场趋势促交易。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通过密切衔接供需、有效把控节奏、储备地票调节等措施,地票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全年成交地票继续保持在4万亩以上。二是助力脱贫攻坚。全年累计优先交易贫困区县地票2.4万亩、44.35亿元;优先市场化调剂贫困区县补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0.93万亩、2.51亿元。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城口、巫溪、彭水、酉阳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纳入了国家统筹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范围,调剂任务2900亩,按复垦为一般耕地30万元/亩计算,可获得资金8.7亿元。三是促进持票准用常态化。深入贯彻落实持票准用制度,全年使用地票4.05万亩,同比增长14.73%。四是拓展地票生态功能。确定巫溪、城口、彭水、酉阳、奉节、巫山6个贫困县为“生态地票”试点县,复垦形成宜林宜草地3785亩,已交易地票1488亩、2.77亿元。
(五)农村实物产权交易
一是规范组织交易。2018年,全年完成农村实物产权流转交易18.95万亩、12.58亿元,全面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在线运行。二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24个涉农区县将市场体系延伸到乡镇,黔江等5个区县实现交易“零”突破。三是拓展开发新品种。探索集体经营性资产交易,加快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进场流转,发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交易项目6宗、完成交易1宗。四是优化抵押融资交易鉴证业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交易鉴证14宗、金额8475万元。五是积极开展乡村民宿网络营销。民宿在线营销平台进驻135家民宿,全年实现巴渝民宿客房收入109.5万元,累计实现客房收入183.74万元。
(六)土地整理
2018年共实施市级土地整治项目27个,规模11.83万亩。以土地整治工程带动乡村地区空间优化、产业发展和生态宜居,丰富农田景观,塑造优美田园风貌。同时,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探索实践,策划启动5个市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项目,先期实施荣昌清升镇古佛山社区、潼南太安镇蛇形村、梁平合兴镇“中华名柚园”3个项目,下达投资1.46亿元。布局18个深度贫困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扶贫项目,下达投资3.7亿元。
(七)土地储备
一是严格规范土地储备机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全市土地储备机构施行名录管理,土地储备机构数量确定为41个,包括市级储备机构1个,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和38个行政区县各1个。二是认真完成主城区土地储备现状清理。主城区现有储备土地84.40万亩,其中整治性储备18.74万亩,控制性储备65.66万亩,在控制性储备中有37.71万亩已完成了土地征收转用。三是积极申报土地储备专项债券。2018年,全市共申报土地储备专项债券350亿元,并已全部发行完毕。
(八)土地执法与土地督察
2018年,开展卫片执法检查,全市立案查处违法用地948件,收缴罚款5951.33万元,没收违法建筑物335.11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28.6万平方米。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在重庆市开展了土地例行督察(例行督察范围为武隆区、梁平区、垫江县、石柱县、丰都县、忠县6区县),相关区县全面完成阶段性整改任务,顺利通过了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的核查验收。
三、地质矿产管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
2018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210起,造成14人死亡和7人受伤,成功预报和处置200起,安全撤离群众2249人。一是立足于“防”,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对8处重大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建设渝东南片区2000余处地灾隐患点自动简易监测预警项目;落实16568名“四重”网格员做好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防范工作。二是组织开展“三查”工作、高位山体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长江沿线(丰都、涪陵段)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启动了巫山、巫溪、奉节、武隆4个区县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三是助推精准脱贫攻坚,加强技术指导和支持,组织对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隐患排查,制定“一点一策”,落实市级专项资金7500余万元,支持相关区县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16个、乡镇整体搬迁1个、排危处置8个。四是加强综合治理,安排市级专项资金1.2亿元对20处重大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安排市级专项补助资金2648.4万元,支持16个区县对183处隐患点内威胁群众6621人实施搬迁避让金土工程。五是强化专项督查,联合开展防汛防地灾专项督查;科学调度,加强研判会商,动态掌握雨情并提前发布预警信息,调派领导干部和市级专家赴重点区县驻守指导,开展2018年忠县复兴镇谭家坝滑坡市级综合演练。六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成功申报全国重点省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连续五年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2018年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已落实4亿元。
(二)矿山环境保护
一是加大力度推进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全年治理(复垦)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701公顷。制定《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严格项目管理及自然恢复与工程恢复项目的认定、验收标准。持续推进渝北玉峰山二、三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渝北羽田煤矿、前锋采石场、巴南洲欣采石场等12个市级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项目。二是成功上线“重庆市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项目信息化管理。三是以绿色矿山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矿山开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联合十个相关市级部门印发了《重庆市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研究制定了《重庆市绿色矿山标准及评价体系》和《重庆市绿色矿山建设发展规划》,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要求,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绿色矿山27个。四是严格执行矿业权设置区划及分区管理制度,制定采矿权设置及准入管理暂行规定,规范采矿权现场复核工作标准,把好采矿权空间、规模和矿种准入关口。发布全市主要矿产资源“三率”指标技术要求,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五是加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力度,制定自然保护区内采矿权退出工作方案和奖补标准,自然保护区内采矿权退出33宗,“四山”管制规定发布后新批采矿权退出15宗。化解过剩产能,推进关闭煤矿采矿许可证注销和退还采矿权价款工作。2018年完成注销采矿权许可证111个,并积极开展关闭煤矿退还采矿权价款工作,全年退还煤矿已缴纳采矿权价款共计1.85亿元。
(三)地质遗迹保护
云阳普安恐龙化石发掘保护及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发现了14层含恐龙化石、时代连续的岩石地层,连绵至少15公里,被誉为“埋在地下的恐龙化石长城”。同时,在新田沟组发现了恐龙化石,填补了恐龙演化序列年代的空白。截至目前,共发掘出侏罗纪沙溪庙组和新田沟组恐龙化石12805块,化石石膏包548个(内含化石,尚未揭开),含头骨、牙齿、颈椎、背锥、尾椎、肋骨等,几乎涵盖恐龙所有骨骼部位,经专家鉴定分属基干蜥脚型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剑龙类等5个恐龙类别;撰写研究论文5篇,其中投向国内核心期刊2篇、发表1篇;陆续将向国际核心刊物投稿3篇;复原装架了蜥脚类、鸟脚类2种恐龙模型,云阳普安恐龙首次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野外采样取得的侏罗系凝灰岩样品属四川盆地首次发现,对破解西南地区侏罗系地层绝对年龄这一迄今仍未解决的学术难题以及分析云阳恐龙集群死亡原因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万州盐井沟哺乳动物化石发掘及修复装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发掘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14具较为完整的化石骨架,包括剑齿象、熊猫、巨貘、犀牛、牛、麂、野猪、獾、鹿、羚羊、陆龟、小灵猫、豪猪、竹鼠等;完成了8具代表性强的化石模型骨架的制作。
(四)矿政储量管理
截至2018年底,全市发现矿产资源72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46种,与2017年数据相同。锰矿、铝土矿、岩盐、饰面用灰岩新增资源量分别为5200万吨、1750万吨、5.6亿吨、3.3亿立方米。围绕地质勘查与储量管理工作任务,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迈上新台阶,实现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75%目标,发现6924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地。助力精准扶贫,发现115处地质旅游资源体、25处矿点以及158处水资源点、200平方公里土壤质量情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调查76080平方千米生态旅游地质资源区域,圈定865处生态资源点,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内探矿权21宗,清理过期(失效)探矿权40宗。全面落实依法行政要求,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及储量登记纳入政府权力清单行政确认事项,办理储量评审备案82件、储量登记70件,完成全国储量直报审查4次,审批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16宗;开展探矿权人勘查公示信息实地核查,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区域性压矿评估、陈列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等专项工作。对表中央要求,发挥矿产资源规划指导和管控作用,认真落实分区管理、总量控制、开采准入制度,落实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开展古生物化石监督管理工作,通过矿产地战略储备和安全监测预警等手段保障矿产资源安全。
(五)采矿权审批管理
继续以现场复核为着力点,进一步规范采矿登记管理。全市2018年完成现场复核矿权351宗。全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年共办理采矿权登记业务462宗。着力推进矿产资源专项收入征收工作。2018年全市征收采矿权出让收益(价款)7.29亿元,其中市级征收4.49亿元,区县级征收2.80亿元。全年市级征收采矿权使用费150万元。加强采矿权市场培育,推出开发利用前景好、有市场需求的采矿权公开招拍挂出让,矿业权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高。2018年全市出让采矿权143宗,成交金额189493万元。其中市级出让35宗,区县级出让108宗。
(六)地质勘查
一是坚持地质先行,组织开展了1∶50000、1∶250000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和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为土地资源利用,以及发展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等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二是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组织在城口、秀山开展锰矿整装勘查工作,预计分别探获资源量4500万吨、700万吨,有望提交3个大型锰矿床、3个中型锰矿床;黔江新增1个中型铝土矿床;城口、巫溪等探获饰面用灰岩3.3亿立方米。三是全力推进“18个深度贫困乡镇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深度对接扶贫需求。
(七)页岩气勘探开发
统筹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工作,涪陵页岩气产气量稳中有升,渝西页岩气实现新突破,重庆页岩气公司足202-H1井获45.67万立方米/天测试产量,中石油西南油气田黄202井获22.37万立方米/天测试产量,展示了渝西地区页岩气资源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截至目前,全市页岩气勘查开发累计投资约428亿元,开钻页岩气井560口,投产370口,探明地质储量6008.14亿立方米,建成年产能100.63亿立方米,累计产气210.7亿立方米。其中,2018年开钻页岩气井56口,投产95口,预计全年产气6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6亿立方米,增长10%。
(八)矿产资源执法监察
2018年,全市保持矿产资源执法高压态势,组织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年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71件,共处罚没款625.82万元,移送公安机关15件17人,维护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防止了因非法采矿导致的安全事故。开展2018年度关闭煤矿专项督查,派出134名督察员对全市2013年以来的665个关闭煤矿开展了全面巡查,现场督察井口1750个,常规督察矿权243个。
(执笔人:任治淑、魏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