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论》:王充生平简介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著名思想家。钱穆先生认为:“两汉思想,董仲舒是正面,王充是反面,只此两人,已足代表。董仲舒上承邹衍,王充则下开魏、晋。魏、晋人在中国思想史上之贡献,正为其能继续王充,对邹、董一派天人相应,五行生克,及神化圣人等迹近宗教的思想,再加以一番彻底的澄清。”[1]梁启超曾评价王充所著《论衡》为“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2]。可见,王充在汉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王充的生平,可靠的来源有二。
一是《论衡·自纪》。王充本人将《论衡》评价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论衡·佚文》)《论衡·自纪》载,王充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因祖上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被封一年后因变乱而失去封地,后“以农桑为业”。曾祖父王勇“任气”,跟多人合不来。灾荒时,还拦路杀伤过人,仇人众多。因“恐为怨仇所擒”,后移居至钱唐县,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意气用事,到了父辈王蒙、王诵这代又因“勇势凌人”,而“与豪家丁伯等结怨”,后“举家徙处上虞”。王充本着“疾虚妄”的治学态度,客观地陈述了其祖上三代的历史,却因此遭到后世的指责。徐复观也由此认为“王充在《自纪》篇中所以诋及其祖与父,乃因为在王充思想中,根本没有孝的观念”[3],从而得出王充自称“乡里称孝”是无稽之谈。王充的性格与其祖辈迥然不同,“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论衡·自纪》)。
二是范晔《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范晔将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人合传,大概是因为他们的代表作品的内容多在评论当世的对错得失。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后汉书》记载,王充曾“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后因此步入仕途,又因仕途坎坷回到家乡“闭门潜思”,开始创作《论衡》。最后一次出仕时已60岁,一年多以后辞职回家。卒于公元97年,享年70岁。《论衡》85篇,20余万言。今本《论衡》遗失《招致》篇,实存84篇。《论衡》因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