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宏观经济运行(1978~2018):历史、逻辑与实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广州经济状况——供给约束型经济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历经十多年战争洗礼、满目疮痍的广州市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亟待恢复,经济建设举步维艰。广州市和全国一样,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建设之后,经济大有起色,但是,“大跃进”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打断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节奏,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接下来,广州市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扭转了“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境,广州经济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正当广州市顺利执行“三五计划”、经济增长形势向好之时,后来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正常的经济发展被再度打断。

一 工业生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主要在文化教育和党政机关等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对生产领域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很大,这一年,广州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2.5%,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6%(卢狄,2010b,第493页)。1967~1968年,各种政治乱象对广州市经济建设产生了恶劣影响。1967年,工业总产值完成了30.1亿元,是计划的75%;1968年继续下降,只完成了23.24亿元(卢狄,2010b,第494页)。

1969~1973年,国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广州市工业生产走出低谷,开始在困境中回升。1973年,广州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翻了一番。1974年,全国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高调宣扬“反复辟”和“反回潮”,这一年,广州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增速比上年下降一半(广州市统计局,1989,第20页)。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广州市在新形势下开展经济建设工作,当年工业生产成效卓著,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但好景不长,1976年开展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二次被打倒,全国经济再度陷入低谷。广州市交通运输瘫痪,原材料和燃料供应严重不足,上半年全市有100多家工厂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一些原本赢利的工厂,甚至一些轻工业企业,也由于生产秩序不正常而陷入亏损窘境(卢狄,2010b,第496页)。

二 农业生产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州和全国一样,在农村不断开展政治运动,批判“农村的资本主义倾向”,“割资本主义尾巴”。农业生产跟着政治运动的指挥棒走,瞎指挥和平均主义盛行,严重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基本上被撤销,技术骨干大都受到批判,农业技术干部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0年以后,广州各区县才先后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站,但政治运动的冲击导致正常的农业科研活动难以进行。

因此,广州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总产出起伏不定。1967年,广州市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91%,1968年却比上年下降8.41%,1969年比上年增长5.12%,1970年又比上年下降2.03%。1971~1973年缓慢增长,1974年增幅较大,达到10.31%。这一年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收入分配最好的一年,社员人均收入为118.7元,比1973年增收16.4元;人均月口粮45.2市斤,比上年增加4.3市斤(卢狄,2010b,第499、502页)。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片面追求“以粮为纲”,把其他副业视为“资本主义尾巴”予以割掉,广州市郊县林区乱砍滥伐成风,不仅林业副业受到严重负面影响,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三 市场供求失衡严重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州市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农业商品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必然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广州市场上吃、穿、用、烧等各类商品日益短缺。因此,已经取消凭证定量供应的商品从1969年开始不得不恢复凭证供应。1970年,广州市区凭证供应的商品有33种,1975年增加到65种。1973年11月,广州市区有10多天猪肉处于半脱销状态。11月10日,生猪库存仅1400头,不足一天的供应量(卢狄,2010b,第508~509页)。由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呈现短缺状态,广州和全国一样,经济中呈现了采购员“满天飞”的局面。毫无疑问,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广州经济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

供给约束型经济,又可称为短缺经济,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总供给一端。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商品一般不会积压,即总需求没有问题,生产出来多少就能销售出去多少,并且还不能满足总需求。如果听任价格自由变动,则波动幅度会很大且价格走势不规则。在中国各地,往往实行某种形式的配给制度来抑制价格上涨的压力,大多数地区采用的是凭票(证)供应方式。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上文所说的“总需求没有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多么富裕,购买力多么强大。恰恰相反,供给约束型经济社会由于总产出水平低下,分配到社会公众手中的购买力也是低水平的。从消费角度看,平均来说,家庭把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费,也未必实现温饱。在中国城市中当年的情形是,各个家庭每月的收入到手后,一般是先储蓄很少的几块钱,或准备积攒一段时间后买个大物件(比如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和缝纫机,这些所谓“四大件”都是凭券或证供应的),或以备不时之需应对突发事件。剩下的收入应对一个月的消费开销,生活能过到什么水平算什么水平。总之,消费需求没有问题是指,公众不会持币观望,除去一点点储蓄之外,全部收入都会购买消费品。从投资角度看,当年中国(广州也不例外)的情况是,由于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日起,在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生产单位中就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虽然在城市的大街上悬挂着“储蓄一元钱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画(不是广告),但是,寥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干不成多大事的。绝大部分投资资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恐怕在初次分配之前就扣除了,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总之,居民储蓄转化投资需求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从形式上看,国家财政安排投资似乎是有资金保证的,但是,由于总产出能力有限,毕竟还得保证最低水平的吃穿用和社会公共事业开支,尽管实行低工资制,尽管农民被严重剥夺,但国家财政安排的资金还是不能满足投资的需求,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增长率不高。总之,由于全社会储蓄(包括国家财政安排和居民储蓄)水平很低(尽管在GDP中占比较高),所以,转化为投资的水平也是很低的,总供给一端生产装备不足,总产出增长缓慢。

四 供给约束型经济的总供求均衡

1.短期均衡分析

在短期,总供给一端几乎是满负荷开工的,总需求增长拉动的主要是价格,而产量增长的幅度很小,总供给曲线的斜度应该是非常陡峭的。为分析方便,新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将其描述为与横轴垂直。其实,这应该是新古典主义者对短期总供给曲线所做的简化,历史上(或当今某些不发达国家现实中)的总供给曲线斜度虽然很陡峭,但不可能与横轴垂直。事实上,总需求变动在拉动价格的同时,多少也能拉动一点产出,见图1-1。

在图1-1中,AS0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我们称之为“极端的”;而AS1则是实际的总供给曲线,我们称之为“通常的”。AS1虽然陡峭,但还是有些斜度的,当总需求向上拉动时,价格涨幅远大于极其有限的产出增幅。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生活和工作的时代,欧美国家总供求态势也大都是供给约束型的,因此,他们的理论框架暗含的假定大都是短缺经济,在他们的文献中,大都将总产出既定作为理论框架的基本假设,凯恩斯(2004)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的序、德文版序和日文版序中,都对此做了批评。但是,在当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一些作者仍把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的图形称为“古典情形”。例如,多恩布什、费希尔 斯塔兹(2000,第80页)在诠释古典总供给曲线时,有这样的表述:“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说明无论是什么价格水平,供应的产品数量一样。”接下来,多恩布什、费希尔 斯塔兹用两个解析几何图描述古典曲线,见图1-2。

图1-1 极端的(AS0)和通常的(AS1)供给约束型经济AS曲线

图1-2 多恩布什、费希尔 斯塔兹的“时间跨度上产量增长转化为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资料来源:多恩布什、费希尔 斯塔兹,2000,第80页。

毫无疑问,多恩布什、费希尔 斯塔兹教授认为图1-2(b)中的古典总供给曲线会向右移动,并从AS0逐次移动到AS3的位置。那么,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右移呢?多恩布什、费希尔 斯塔兹教授的解释是,“经济积累资源并出现技术进步时,潜在GDP随时间推移而增长,因而古典总供给曲线右移”。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不是十分清晰和准确,应该把原因落实到影响AS右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上来。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逻辑分析,图1-1显然应该是资本存量不变或无显著变动时的情形,如果持续投资导致资本存量显著增长,总供给曲线就应该向右移动。也就是说,影响古典总供给曲线右移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存量的显著增长。即,在图1-2(b)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存量有了显著增长,进而推动了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0持续右移至AS3的位置。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如果资本存量发生了显著的正向变动,就意味着总供给的一个短期结束,下一个短期开始。换言之,短期中资本存量不变(价格可变),见图1-3。

图1-3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在右移到一定程度时,即若干个短期之后,其斜度必将逐渐平缓,直至变成需求约束型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遗憾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时间里,短期总供给曲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属于供给约束型。直到1996年,中国的总供给曲线方显出需求约束性质(刘巍,2011)。由于总供给曲线斜度放缓的机理讨论是一个宏大的问题,限于篇幅,本章略去对总供给曲线斜度变化问题的分析。

2.长期均衡分析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长期总供给曲线。在图1-4中,有三条短期供给曲线AS1AS2AS3(也可以更多),分别与总需求AD1AD2AD3相交于E1E2E3点。为分析方便,我们也使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简化形状。在任一短期中,由于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厂商开足马力生产,没有闲置产能,潜在供给等于有效供给,所以,总需求提升只影响价格而不会拉动产出量,如前所述,短期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

图1-4 供给约束型经济中的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单调增)

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经济增长的途径是资本品投资导致资本存量显著增长,进而产能扩大,如AS1右移至AS2,进入下一个短期,总供求在点E2实现均衡,对应横轴上的产出量增长。如果没有其他负面因素的干扰,净投资不发生负增长,需求不因货币量变动或其他恐慌影响而出现异常波动,一条理想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必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从时间角度考察,从AS1右移至AS2的时间也许长达数年,也许不到一年,这对总供给曲线短期的界定不重要,重要的是资本存量是否有显著增长。总之,从逻辑层面讨论,供给约束型经济的长短期划分不是以时间绝对长短为标志的,而是以投资是否显著改变产能(资本存量)来划分的。

把众多的短期均衡点E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长期总供给曲线ASL。图1-4中ASL的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当然,这是简化的理想曲线,即产出和价格都是单调增的。实际上,经济运行中变量的走势会有许多波折,不可能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如图1-5所示。

图1-5 供给约束型经济中的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规则)

图1-5表明,各个短期的均衡点E1E2E3并非如图1-4那样逐渐向上,即价格和产出并非同步上升的。因为每个短期中都是价格可变而产出不变,所以,各短期均衡点的平滑连线——长期总供给曲线ASL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世界各国经济史数据也表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长期总供给曲线不一定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也不是与横轴垂直的。图1-6、图1-7、图1-8分别是中国(1887~1936年)、日本(1885~1938年)和美国(1869~1896年)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时期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横轴表示GDP指数,纵轴为价格指数。

当下,有不少学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古典情形”是长期总供给曲线。若果如这些学者所见,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垂直的,即长期中产出不变,那么,就无法解释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总量之翻番增长,也无法解释需求约束型经济是如何面世的了。

图1-6 1887~1936年中国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GDP数据见刘巍、陈昭,2012,第107~108页;价格数据见王玉茹,1997,第23页。

图1-7 1885~1938年日本长期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刘巍、陈昭,2010,第142~146页。

简言之,在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短期中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斜度相当陡峭),长期中,形状不规则。

图1-8 1869~1896年长期美国长期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弗里德曼、施瓦茨,1991,第144~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