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航百货万国商:海上丝绸之路货币与贸易·泉州(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唐五代刺桐城的海外贸易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以及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人口加速南迁。随着中国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日益繁荣。唐代,泉州成为四大对外贸易港之一,当时泉州港“船到城添外国人”[1],“南海蕃舶”常到,“岛夷斯杂”,来泉的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了“市井十洲人”[2]的盛况。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泉州设“参军事四人,掌出使导赞”。唐元和六年(811年),泉州升为上州[3]。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护广东、福建的外商,规定“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到五代,闽王王审知竭力发展海外贸易,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招徕海中蛮夷商贸”,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番舶往来更加频繁。

五代时期,先后统治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和陈洪进,采取促进海外交通和贸易发展的政策。王延彬任泉州刺史“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留从效“出自微寒,知人疾苦,在郡专以勤俭养民为务”,《清源留氏族谱·鄂国公传》记载,“(在留从效治理泉州时期)陶器、铜铁,远泛蕃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泉州设立榷利院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开元寺出土的南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官职员名单中就有提到“榷利院使”等名称。

五代十国闽国图

▶泉州开元寺出土的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经幢八角八面,高120厘米,竖刻76行文字,除主要部分经文外,又刻记施舍建经幢人的姓名,其中有许多地方官员,如“州司马专客务兼御史大夫陈光嗣”、“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兼御史大夫陈匡俊”、“榷利院使刘拯”等。海路都指挥为维护航道安全的军事指挥官,榷利院为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经幢上的官职,多为史书所缺,可为五代史职官志补白,亦是研究泉州五代时社会经济史、海外贸易史的重要实物材料。[4]

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出土的永隆通宝钱范

“永隆通宝”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延羲永隆四年(942年)铸造的一种大铁钱。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泉州承天寺附近多次出土陶质的永隆通宝钱范。2002年对泉州承天寺后院的考古发掘,不但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永隆通宝钱范,还发掘出许多块大小不等的红色陶质炉底和炉壁残块,证实泉州是永隆通宝钱的铸造地。出土的永隆钱范系陶质子范,一范一钱,浇铸后废弃。选择用铁铸钱,与当时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有关。当时的闽国铁矿资源丰富,《新唐书·地理志》载:福建九县有矿山,将乐金银铁、尤溪银铁铜……南安铁。泉州采掘业和冶铁业也较为发达,据地方志记载,五代泉州安溪即因“冶有银铁”而由“场”升为“县”。

永隆通宝钱范

在与永隆通宝钱范同一文化层中出土了来自波斯的孔雀蓝釉瓶残片,与闽国王延钧妻刘华墓出土的“孔雀蓝釉瓶”之釉色、质地相同。存世的“永隆通宝”铁钱,铸造工艺粗糙,推测可能是一种对外贸易的应急措施,所铸铁钱极有可能大部分流通到境外。五代时,泉州与海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丝业等,均得到较大发展,在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的治理下一派繁荣,为古闽国经济、文化重镇,商品贸易发达。铸钱既是商品贸易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的泉州作为福建的经济中心之一的地位。

1965年福州市北郊闽王延钧妻刘华墓出土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永隆通宝

永隆通宝钱范

承天寺出土的波斯孔雀蓝釉瓶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