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航百货万国商:海上丝绸之路货币与贸易·泉州(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五铢随想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关于海上贸易可见的最早文字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徐闻、合浦航线”。通过海上丝路贸易,中国输出丝绸、陶瓷器、铜铁器、漆器、茶叶、中药及棉布等,换回珠宝、象牙、琥珀、玛瑙和香料、苏合油以及奇珍异兽等物品。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但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贸易过程中。考古资料表明,在朝鲜、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等都出土有中国的方孔圆钱,如两汉时期的五铢,王莽时期的货泉、大泉五十等铜钱。相应的,在中国的广东英德、江苏南京等地区的南朝墓葬中也出土了萨珊、卑路斯银币。货币的使用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起,中国的圆形方孔铜钱在海外贸易中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甚至被许多沿线国家仿制,影响深远。

● 五铢钱在海上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西汉时期,南方南越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上贸易规模。《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即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南海、印度洋航路的第一个较完整的记录。此航线以斯里兰卡为中转点,中国的丝绸(杂缯)等由此转运到罗马等地,同时,商船在此处购得珍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回返。

有商品交换,就会产生货币交易。海上贸易推动了早期东西方货币跨地域交流。尽管此时的贸易方式以物物交换为主,但汉代五铢钱已开始担起此间贸易中流通货币的职能。考古资料显示,在广西沿海和雷州半岛以及越南东山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出土有半两、五铢钱、王莽钱等,同时墓中还伴出土琉璃、玛瑙、水晶等物品,验证了文献记载的中外海上贸易兴起发展的事实。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秦半两为国家法定货币,这种圆形方孔的铜钱成为中国延用2000年的钱币形制。汉代初期,沿用秦朝半两钱的形制,但在钱重上进行了数次调整,最终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以“五铢”为文开铸新钱,结束了半两钱130多年的行用史,开启了我国古代货币史的五铢钱时代。五铢钱初期允许郡国共铸,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铸标准五铢,又称为“上林上官五铢”“三官钱”或“上林钱”,同时销废各种旧币。之后的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朝代均有铸造使用五铢钱。五铢钱的行用历史长达7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直至唐开元通宝的推行,才逐渐被宝文钱取代了货币的主导地位。

榆荚半两(西汉)

汉高帝元年至五年(前206年~前202年),汉高祖刘邦以秦钱重不便使用为由,将秦时半两的法定重量12铢减为3铢,币面仍铸“半两”,并允许地方及民间自由鼓铸。因钱小,故时称“榆荚半两”或“荚钱”。“榆荚半两”版式复杂,大小悬殊,流通后致使物价腾涌。

八铢半两(西汉)

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吕后仍铸“半两”,并不允许民间私铸。因钱重改为8铢,故称“八铢半两”。

四铢半两(西汉)

汉文帝五年(前175年)再次调整“半两”钱重量,允许民间铸钱,钱重4铢,故称“四铢半两”。邓通因铸钱而富可敌国。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因吴楚七国之乱,收回“四铢半两”铸造权,由官府垄断铸币权,不准私人铸钱。

郡国五铢(西汉)

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废弃半两钱,以“五铢”为文铸钱。因允许郡国铸新钱,故称“郡国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西汉)

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中央造币机构上林三官铸标准五铢,又称为“上林三官五铢”“三官钱”或“上林钱”,同时销废各种旧币。

更始五铢(东汉)

更始帝刘玄废除王莽的货布、货泉,恢复使用五铢钱,并于更始二年(24年)开铸五铢钱。

建武五铢(东汉)

建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所铸新钱。

常平五铢(两晋南北朝)

直百五铢(三国蜀)

刘备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始铸,“五铢”为小篆,而“直百”为隶书,是隶书首次在钱文上的应用。

沈充五铢(两晋南北朝东晋)

又称“沈郎钱”,东晋沈充所铸,属私铸钱,钱文不见著录。

隋五铢(隋)

隋文帝为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一东汉年末以来混乱的货币制度,下诏废除北周、北齐旧钱,统一铸行新的五铢钱,因终隋一代专用五铢钱,故统称隋五铢。

隋朝除禁止旧钱流通外,还大规模销毁旧钱,改铸新钱,才使隋五铢成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为加快币制统一,朝廷在京师和各州关隘、关口用新铸的五铢钱立榜置样,检查来人携带钱币,后人将初铸的隋五铢称为“置样五铢”。

经过汉初近90年的探索与实践,创设五铢钱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管理,为汉朝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因五铢钱技术先进,大小轻重适宜,标准一致,极大地便利了贸易交往,沿用长达700多年,被历史证明是中国古代最为成功的货币形制之一。

五铢钱也因信誉良好、币制先进和铸造工艺成熟,而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大量流通到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甚至随海上贸易流通到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促进了早期中国与西域国家的贸易往来、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在今天的新疆各地,时常有五铢钱发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以及东南亚的柬埔寨、泰国、越南,南亚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也发现过中国的五铢钱。部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不仅流通中国五铢钱,还仿制五铢钱铸造本国货币,如西域古龟兹王国(以今新疆库车绿洲为中心),在公元1世纪开始铸造使用“汉龟二体五铢”钱,亦为圆形方孔铜钱,钱上铸有“五铢”汉字和龟兹文字。部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也使用“铢”作为货币单位,如西域古于阗王国(今新疆和田一带)铸行了的“汉佉二体钱”,钱上铸不仅有佉卢文字,还有汉字篆书“六铢钱”和“重廿四铢”两种;中南半岛的扶南国(今泰国和越南部分地区)铸行带有“五金”或“五五”的货币,也与中国货币钱文习惯类似,直至今日泰国仍将“铢”作为货币单位。

● 宝文钱对海上丝路贸易发展的影响

唐末,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伴随着经济重心转移,以及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是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唐代“中国钱币流入四夷”,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贸易繁荣。中国的钱币铸造从唐朝开始逐渐放弃采用平板范(如铜范、石范、泥范、陶范、铁范)竖式浇铸法和叠铸法,而开始改用母钱翻砂铸造工艺,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唐武德四年(621年)始创铸行开元通宝铜钱,不再标注货币本身的重量,而抽象为特定符号。“宝文钱”自此持续了1300多年,对后世货币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代表的、具有东方特色的东方货币体系。海上丝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琉球、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不但大量流通使用中国铜钱,而且都曾经长期仿照中国货币形制,铸造钱文为汉字的圆形方孔铜钱。

开元通宝(唐代)

唐代以前的货币大多以重量为名,如“半两”“五铢”“三铢”等,也称“量货币”或“记重钱”。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废除行用700多年的五铢钱,铸“开元通宝”,开启了我国古代货币的通宝钱时代。开元通宝不再标注货币本身的重量,而抽象为特定符号,符合货币演进的一般规律。这一货币形制延用1300多年,至辛亥革命后,福建、云南还曾试铸“民国通宝”。

乾封泉宝(唐代)

唐朝前期仅铸造了开元通宝和乾封泉宝。乾封泉宝是唐朝第二种钱币,却是唐朝第一种年号钱。虽铸行不到一年就以失败告终,但就此奠定了唐代不因皇帝更迭而另铸新钱的原则,且年号钱的体例却被后世所延用。

乾元重宝(唐代)

乾元重宝是唐朝铸造的第三种钱,有“当十”和“当五十”两种币值,是为镇压安史之乱筹集军饷、实行通货贬值政策的产物。“重宝”二字为首次在钱文上使用,自此后世所铸大钱都称“重宝”。

会昌开元(唐代)

开元通宝背面首次出现文字,最早为扬州节度使李绅所铸,背面“昌”表示会昌年号,故称“会昌开元”。之后各地所铸开元通宝均在背面纪本州州名或钱鉴名。

天福元宝(五代十国后晋)

周元通宝(五代十国后周)

乾德元宝(五代十国前蜀)

唐国通宝(五代十国南唐)

五代总共53年,虽长年战乱、政权更迭,但为了显示政权正统性,各国都铸行了货币,其中质量最好的是周元通宝,最劣的是后晋的天福通宝。

● 海上贸易早期的中国货币

海贝,是中国最早用作流通的原始货币。在许多商周时期的墓葬里,埋有大量的贝壳,先秦礼器铭文中也多有赐贝的记载。汉字中的“货”、“買”、“賣”、“贩”,以及许多与财富和商品交换相关的字,都以“贝”作为部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于是出现了人工仿贝,如陶贝、骨贝、铜贝等。秦朝建立后,金属货币取代贝币进入流通领域。而我国云南地区,从春秋晚期直到明末清初,贝币一直是主要的流通货币,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时间长达2000多年。

贝币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货币,不仅在中国,包括亚洲、非洲、美洲在内的几乎每一块大陆也都发现有贝币。宋代赵汝适所著的《诸蕃志》中就有鹏茄罗(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使用贝币的记载:“(鹏茄罗)以白砑螺壳磨治为钱”;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也记载了东南亚、南亚国家使用贝币的情况,如“(针路,今缅甸丹老)贝子通暹,准钱使用。”明代费信著《星槎胜览》中亦有关于暹罗国(今泰国)使用贝币的记载:“(暹罗)以代钱通行于市,每一万个准中统钞二十四贯”。至近现代,在非洲部分地区,仍有贝币做流通货币使用。

天然贝币(商周时期)

蚌贝(商周时期)

骨贝(商周时期)

商代之前,海贝曾长期被作为装饰品。从商代开始,海贝因大小均匀,可按枚记数,坚固耐久,便于保存和携带,天然具备货币的条件,成为我国最早的货币。

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就出现了仿制天然货贝的铜贝。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货币文化繁荣发展,之后统一于秦朝。金属货币的最早出现和早期货币文化的繁荣,背后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商业的兴盛和货币经济的早熟。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布币、刀币、圜钱和楚币构成先秦四大货币体系,秦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是一项重要举措,规定“秦半两”为法定货币,这一圆形方孔铜钱样式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对中华货币文化乃至东方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圆形方孔”的货币形制,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圆形方孔便于生产、加工,且能用绳将其串起,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这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钱币制式。

中型耸肩尖足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

斜肩弧足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

布币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布”是“镈”的同声假字,“镈”是当时农具的名称。空首布是商代中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因保留有用来插柄的銎并留有范芯,故称空首布。

齐刀(春秋战国时期)

明刀(春秋战国时期)

刀币是由实用工具刀演变而来,主要流通地区在北方和东部从事渔猎的地区,与使用布币的中原农耕地区有所差异。

战国半两(春秋战国时期)

秦在统一全国前就已铸行半两钱。

秦半两(秦)

秦在统一全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以秦半两钱统一了中国币制。

■ 繁盛的货币文化背后,实际反映的是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兴盛。唐代,泉州已是我国四大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盛况。贸易的大发展,必然需要货币的支撑。据《新唐书·地理志》,最早关于福建设立钱监的记载始于唐会昌五年(845年),当时福建钱监是全国23个钱监之一。泉州承天寺永隆通宝铁钱铸钱遗址的发掘,反映了当时泉州是闽国经济中心的地位。福建及泉州的铸钱历史,也印证了唐五代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

中国货币的发展、演进和完善,影响和促进了早期海上贸易,推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汉代开创的五铢钱,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为成功的货币制度之一,也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地区的货币文化。五铢钱曾流通到西域及东南亚地区,还被大量仿制,至今泰国的货币单位“铢”仍然留有五铢钱影响的印记。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开创了货币名称由记重向抽象符号的转变,在中国古代币制中持续了1300多年,以其为代表形成了东方货币文化。通宝钱亦被海上丝路沿线国家长期仿制,如今越南货币单位“盾”则是源自汉字“铜”。

历史上,实物货币因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金属货币替代,铜铁等贱金属货币也因经济和贸易不断发展,逐渐暴露出单位价值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交易规模扩大的需求,货币本位向贵金属货币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以今天的视角看,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货币制度。早期海上贸易以物易物为主、货币贸易为辅,小额货币贸易远比大额货币贸易普遍。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中国铜钱很好适应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需要,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当时,中国货币文化已成熟,具有显著的币制先进性,信誉良好、铸造精致、规格统一等,在促进沿线各国商品贸易上体现了明显优势,因而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和各国国内贸易中扮演极其重要的交易媒介角色,成为一种被沿线国家地区广泛接受和欢迎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