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昌江黎族自治县[1]位于海南的西北部,昌化江的下游,是海南黎族自治市县之一。这里拥有“木棉花之乡”、“芒果之乡”之美称,是海南最大的油柑果基地,也是海南重工业的摇篮和基地,被称为海南的“矿产基地、水泥之都、钢铁之城”。这里自然地理环境奇特,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
一
昌江县靠山临海,自然生态保存较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古人曾在旧《昌化县志》中有过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概括:“琼之为州,孤悬海外,由安南导其脉,至昌化发其源,有山持其于邑中,绵亘儋州周围八十余里,实为五指山来龙之祖,阖府作镇之区。十三属(县)之地脉,因此发祥,数千载人文,由此孕育。”[2]
昌江县地跨北纬18°53′~19°30′、东经108°38′~109°17′之间。全境东西宽21.5 千米,南北长75千米,总面积1617平方千米。东北部隔珠碧江与儋州市相连,东与白沙黎族自治县接壤,南与乐东黎族自治县毗邻,西南与东方市以昌化江为界,西北濒临北部湾,海岸线长63.1千米,海域面积1189平方千米,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面积366.74平方千米。石碌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省会海口市196千米,向南距三亚市220千米,距八所港50千米。
昌江县地势,从西北滨海地带向东南方向逐级上升,至昌江县境东端最高海拔为1654米,形成了西北平原、中部台地、东南山地的背山靠海的地理环境。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谷地、台地、阶地平原、沙滩等六种。
昌江县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干湿季节明显,每年5~11月为雨季,12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1395毫米,年降水量在902~1805.4毫米之间,东南部山区降水多,为1600~1800毫米;西部沿海地区降水少,为900~1200毫米。5~11月为台风及热带风暴季节,8~9月为台风及热带风暴盛期。”[3]全县年平均气温24.1℃,日照充足,年均日照2000~2600小时,最冷月为每年的1月,平均气温17.5℃~19.7℃,最热的天气在7月份,平均气温为28.1℃~29.5℃,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人类生活居住。
二
昌江县自然资源多种多样,主要有山岭、河流、海域和海岸线的港湾,动植物等都特别丰富,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截至2011年底,昌江县土地面积16万多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万多公顷,水田约1万公顷,旱地面积约2万公顷,林地面积8万多公顷,园地面积约2万公顷,牧草地面积2万多公顷。
昌江县山脉较多,“山体呈东南向西北延伸倾斜,东南部崇山峻岭,中部山岭重叠,西北部丘陵,沿海地区平原”。[4]境内仅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7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有24座(其中猕猴岭1655米、狗岭1550米、毫肉岭1530米、雅加大岭1519米、霸王岭1495米、仑岭1415米等),均集中在该县东南部的王下乡山区。600米至1000米的山峰有保梅岭(782米)、马岭(755米)、金牛岭(615米)、石碌岭(615米)、圆号岭(780米)、巴贤山(791米)等,主要集中在该县的七叉镇和石碌镇境内。这些山岭不仅多数秀岩叠起、峻峭壁立、树奇花异、云缭雾绕,野生动物出没其间,自然生态保存较好,而且还是黎族世世代代的聚居区,赋予了山体、树木、动物等历史文化和许多神话传说故事。
县境内最有名的山岭为霸王岭,又称“坝王岭”,海拔1495米。这里山峰叠翠、古木参天,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森林覆盖率达80.5%。林区内保存着较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和山顶矮林,是海南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完整,生态功能齐全,具有典型性、独特性、珍稀性、多样性四大特征。在原始森林中,木材种类多达600多种,拥有三个“全国之最”(最大的特有天然南亚松林、最大的野生青梅林、最古老最大的野荔枝林),一些在海南,甚至在世界特有的树种如坡垒、子荆,贵如黄金的海南黄花梨,稀有抗癌树种海南粗榧,世界最毒的植物见血封喉树等,都生长在这里。国家重点保护和严禁采伐的珍稀树种就有27种之多。岭内有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和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
县境南、北部分别有昌化江和珠碧江两大河流沿县境边界注入北部湾。昌化江干流全长232千米,其中流经昌江县境的62千米,流域集雨面积5150平方千米,总落差1614米,过境流水量39亿立方米。昌化江支流众多,流入昌江境内的流域内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10条(南浇河、南阳溪、郎代界河、乙劳河、石碌河、青山河、长塘河等),长度在30千米以上有南浇河、南阳溪、石碌河。全县河流总长244.35千米,集雨面积1625.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9.1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85万千瓦。海南岛最大最长的河流、被海南人民称为“母亲河”的南渡江,发源于昌江县的南峰山,自南向北经白沙县城牙叉镇流入松涛水库,再向东至海口港入海。正是这些纵横交错的水资源,哺育了世世代代在昌江县居住生活的人民。
昌江县的动植物资源(不含饲养的家畜和人工栽培的植物)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县境东南部的原始森林和高山地区,中部分布最少,这主要是人口居住密集、森林遭到破坏造成的。昌江县境内有海南省最大的天然林区,面积39.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以常绿树为主,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在植物类中有蕨、木、竹、果、草、藤、药、花卉等八大类,仅木类就有1400多种。据2011年的统计,昌江县“经济价值较高的有76个科属460多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见血封喉、陆均松、红椎、马桐、油丹、竹叶松、绿楠、桢楠、红椤等27种”。原始森林是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栖息地,昌江县的野生动物有六类,共1000多种,最富有特色的是黑冠长臂猿。2003年12月3日,昌江县保梅岭林场首次野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坡鹿是印度泽鹿的同属,由于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故称海南坡鹿。坡鹿的营养价值高,鹿茸能使人强身健骨、延年益寿。
昌江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藏种类有20多种,主要矿藏有铁、铜、、铅、金、石灰岩、熔岩、石英砂、花岗岩等,居海南之首,是海南重工业的摇篮和基地,素有海南“矿产基地、水泥之都、钢铁之城”的美誉。昌江县石碌铁矿储量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也是亚洲第一富铁矿。因矿石呈孔雀石类型,故名此山为“石绿岭”,后改称“石碌岭”,石碌镇便也由此得名。
昌江县西北海域的昌化渔场是天然渔场,也是华南四大渔场之一,每年年底至次年4月鱼汛旺季时,周边地区有约3000艘渔船在此捕捞作业,水产品有马鲛、鲳鱼、石斑、青鳞、白卜、铁甲、面刀、海鳗、红鱼、带鱼等30多种。沿海岸线有三大著名海湾:棋子湾、昌化湾、双塘湾。因港湾而建立的港口较多,主要有昌化港、海尾港、新港、咸田港、马容港、双塘港、沙渔塘港等,是昌江县捕鱼、商业运输和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最为著名的是棋子湾,是古代昌江著名的港湾,也是海南省唯一保留着原始、天然景观的旅游度假区,被海南省定为“第八旅游圈”,岛西的旅游中心。昌化港是一个天然渔港,海南岛西海岸面积较大的海港,昌江县的主要通商港口,也是昌江县唯一的开放口岸基地。昌化港位于昌化江的出海口,又是石(碌)昌(化)公路的终点,昌化镇政府也位于此处。因港内泥土乌黑,故又被称“乌泥港”,又称“大港”。港口呈喇叭形,口朝西南敞开。港口狭长,西北至东南向长3500米,最宽处100米,水域面积3.5平方千米。港口码头设昌江县内、海南岛内、海南岛外等三个泊位,可停泊50吨以下的渔船3000多艘,年吞吐量7000吨以上。从昌化港可以通航到海口、湛江、北海、广州等地。
三
截至2011年底,昌江县辖有石碌、叉河、十月田、乌烈、昌化、海尾、七叉等共7个镇和王下乡,并有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5个村民委员会。其下又设20个社区居民小组,602个村民小组,其中有107个少数民族自然村,254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至2011年底,昌江县有人口267030人(男性139526人,占52.3%;女性127504人,占47.7%)。
昌江县居民日常使用的语言主要有普通话(为全县通行语言)、黎话(约7.14万人使用)、海南话(约5万人使用)、军话(约2.9万人使用)、儋州话(约2.68万人使用)、村话(约2万人使用)、临高话、苗话等。
在美丽而富饶的地理环境中,古往今来的昌江人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人文文化。本书随后从海南岛的形成假说展开,次第论述昌江大地上黎族先民的登岛和迁徙,秦立郡县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昌江大地上行政区划、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1] 以下凡全称“昌江黎族自治县”者皆简称为“昌江县”。
[2] 转引自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江县志》,新华出版社,1998,第8页。
[3] 昌江黎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2012昌江黎族自治县年鉴》,南方出版社,2013,第45页。本章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该书。
[4]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江县志》,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