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讲 英宗被俘
明正统十四年(1449)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一是火灾,南京谨身殿等火灾;二是水灾,黄河改道,淹没田地,运道梗阻;三是人祸,明英宗被俘。
一、皇帝被俘
明朝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崛起。瓦剌部首领也先(额森),雄杰一时,骑兵所向,横扫大漠。蒙古各部,重新统一。其兵力所至,西起阿尔泰山,东达鸭绿江边,南到长城,北到黑龙江,成为全蒙古的大汗。也先骄横,屡犯塞北。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太师也先到北京进贡马匹,太监王振减其直,瓦剌使者气愤而去。同年七月,也先率领大军入犯,骑兵浩大,来势凶猛,进到今河北宣化地区。军情紧急,事态严重,怎么办?这是明朝军政的头等大事,大太监王振怂恿英宗朱祁镇亲征。这位正统帝,自幼不爱诗书,喜欢骑马游猎,特别好大喜功。当时,他才二十三岁,既不懂军事,又年轻好胜,想建奇功,经王振鼓动,决定亲征。大臣叩谏,不听;劝做准备,不听;请选将领,不听;请定兵略,也不听。正统帝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周密计划,没有作战方略,没有作战兵器,没有前敌侦察,没有后勤保障,却率50万大军亲征,文武大臣,随军陪同。行至宣府,遇大风雨,有人建言,停止前进,王振益加嚣怒。成国公朱勇等进见王振言事,都跪着挪步行进。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忤犯王振,被罚跪草中。公侯伯子男,六部诸尚书,在太监王振面前,或跪着用膝盖行路,或在路边草中罚跪,这在50万大军面前,哪里还有大臣的尊严,哪里还有皇朝的礼法,朝纲是何等混乱,法制遭何等破坏!
八月初二日,皇帝驻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以敌势告,王振始惧,急命班师。至双寨,雨特大。王振初议经过紫荆关,由蔚州邀皇帝到他家,光宗耀祖,彰显权势。而这时的王振,因担心踩踏家乡的庄稼,遭乡亲埋怨,便调转路线,改道宣府。军士纡回奔走,十四日,到土木堡(今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一带),选择高地,安营扎寨。
十五日,明军连遭六个不利:一是掘井无水,远离河流,人渴马饥;二是官兵断粮,人情汹汹;三是连日风雨,没有雨具,全身湿透;四是兵无斗志,指挥无方,秩序混乱;五是临时拔营,改换驻地,粮草不继;六是三军无帅,听一个全然不懂军事的太监王振瞎指挥。而瓦剌兵早已先退到谷地设伏,等待时机。见明军移动阵地,便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突击明军驻地,明军惶恐混乱,自相践踏,六师大溃。大学士张辅等50多名高官皆死,王振也为乱兵所杀,明军骡马损失20余万头(匹),官兵“死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
这时,正统皇帝居然毫发无损,席地而坐。大明天子就这样做了俘虏。明军因错误时间、错误地点、错误对象、错误主帅、错误路线、错误兵略,铸成了悲剧的后果。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
这一年,明英宗二十三岁,已经做了14年皇帝。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一年的战俘生活。在中国历史上,除亡国之君外,还没有一位统一皇朝的皇帝被俘过。堂堂大明皇帝,沦为瓦剌俘虏,朱祁镇又创造了一个明史上的第一。

明英宗朱祁镇像
二、黄金筹码
明正统帝先被带到也先弟弟赛罕王面前,他主动问:您是也先乎?还是伯颜帖木儿乎?赛罕王乎?大同王乎?这种不卑不亢而又咄咄逼人的气势,令赛罕王惊异。也先赶紧派出使过明廷的人前来辨认,确定是大明正统皇帝。也先惊喜,以被俘皇帝做讨价还价的筹码,比黄金筹码还珍贵,所以将之叫作“黄金筹码”。
第二天,也先就挟持正统帝来到宣府城下,后又到大同城下,索要金银彩缎。两城守将都拒不开门,但也先拿到了大同守将送来的大量金银彩缎,正统帝的母亲孙太后和皇后钱氏也从北京送来八驮金银财宝,也先便挟持他回到大漠深处的老营。一个月后,也先再次挟持正统帝到大同,城门不开,便直抵北京城下。十月十三日,瓦剌军攻城,明军据城坚守,两天后,也先放弃攻城,返回大营。正统帝热切期盼能够回到皇宫,但希望一次次破灭。
回到大漠深处的瓦剌老营,也先给正统帝身边安排了三个人:锦衣卫校尉袁彬、翻译哈铭和卫士沙狐狸。得蒙这三个人的悉心照料,正统帝焦躁的心逐渐平静。他们住在蒙古包里,挤在一起,席地而眠。大漠天气,冬天极冷,袁彬用身体给正统帝焐脚,哈铭睡熟了会把手臂搭在正统帝身上。也先命给正统帝,每两天送一只羊,七天送一头牛,牛奶、羊奶每天都送。逢五、七、十还摆筵席,众人聚在一起,演出吹拉弹唱、歌舞摔跤。
三、返回南宫
正统帝被俘在大漠,朝廷不能没有君主。在国难、家难的危急关头,当年九月初六日,正统帝的异母弟郕(chéng)王朱祁钰,被推上帝位,改年号为景泰,尊被俘的皇兄、正统帝为太上皇。转眼到了第二年七月,景泰帝终于开始考虑接嫡长兄回家的难题。
景泰帝本无做皇帝之心,但做了以后,感觉做皇帝不错,便贪恋皇帝宝座,因此当也先几次表示要送回正统帝时,他都没有表态。直到兵部尚书于谦表示:天位已定,孰敢他议?答使者,冀以舒边患,得为备耳!景泰帝这才放心,派使臣前往瓦剌议和。在瓦剌部首领也先送行宴会上,使臣向也先提出迎回正统帝之事,也先说:大明皇帝敕书内,只说来讲和,没说来迎驾。太上皇帝留在这里,又做不得我们皇帝,是一个闲人。我还你们,千载之后,只图一个好名儿。你们回去奏知,务要差太监一二人、老臣三五人来接,我便差人送回去。
正统帝被俘已经11个月,这次景泰帝派来使者,并没有给皇兄正统帝带来信函或衣物,但正统帝见到宫里派来的使臣,往事回忆,百感交集。他经过几个月的磨炼和思考,更加成熟了。他请使者向景泰帝转达,回去后或守祖陵,或做百姓,无意复位。
正统帝的使臣还没回到北京,之前派去回访的右都御史杨善等也到了也先大营。这次杨善带来的敕书仍然只言议和,未提迎回皇兄。但杨善真心要迎回正统帝,他典卖了自己的家产,又向宦官借贷,购买了一批礼物带给也先。能言善辩的杨善,说动了也先,不等宫里派太监和老臣来迎,亲自送正统帝南归北京。
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二日,做了一年俘虏的正统帝,终于踏上回家的路。也先率众首领送了半天的路程,在分别时,也先下马叩头跪,送良马、貂皮,解所带弓箭、撒袋、战裙以进,与众酋罗拜伏地,恸哭而去。(《明英宗实录》卷一九五)正统帝接受礼物,也很受感动。负责看守正统帝的大将伯颜帖木儿,送了两天,洒泪而别。经过土木堡时,正统帝祭奠了战死于此地的将士亡灵。
但在明朝宫里,迎接太上皇回来的态度和礼仪上,始终存在两种鲜明的差别:是积极还是消极,是隆重还是俭素?景泰帝属于后者,朝臣多属前者。例如:
八月十二日,早朝刚退,有侯、伯、尚书、都御史等官员,在午门前手持一帖,聚集围观,议论不一,后各散去,将帖隐匿。景泰帝闻知,让奏报实情。原来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谷等,举着详载当年唐肃宗迎接太上皇唐玄宗的故事—应盛备法驾,在安定门外,公侯、驸马、五府、六部等衙门,文武百官并监生等,到土城外,隆重迎接。景泰帝则坚持—车驾入东安门,在门内迎接,行叩头礼毕,同文武百官,到南宫便殿,太上皇帝升座,景泰帝行礼毕,文武百官行礼。尔等悉遵朕命,不许再行变更。(《明英宗实录》卷一九五)
八月十五日,正统帝由北京安定门入城,改乘法驾,入皇城东安门,景泰帝在门内迎接,一番礼仪后,送入南宫。随从勇士20人送驾,白天不离左右,夜间围帐警卫,就是都御史杨善也不能靠近。完成任务后,他们揭开轿帘,查看无误,叩头而退。而后,正统帝在南宫宴请送行的人答谢。
从此,正统帝朱祁镇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南宫囚禁生涯。

安定门箭楼
逛一逛
安定门
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正统四年(1439)建城楼,瓮城东西约68米,南北约62米。安定门是征战得胜回归的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只有安定门内建真武庙,祀奉真武大帝,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
京都九门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