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自食恶果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个职位由谁继任?
徐达一直是明军的元帅,军中地位最高;而常遇春往往是副元帅或先锋,军中地位仅次于徐达,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继任者资历不够,众人不服,这队伍怕是不好带了;如果继任者资历够老,但是指挥作战能力不够,这支虎狼之师就会失去昔日的光辉,不再耀眼。那么到底由谁来接替这个位置呢?
朱元璋思前想后,最后举贤不避亲,让自己的亲外甥李文忠接替常遇春,统领这支王牌部队。李文忠乃是朱元璋的外甥,当时年纪不大,才三十一岁,不过此人善使长枪,武艺超群,每次带领骑兵冲锋陷阵,必定身先士卒,在军中威信极高,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徐达的西路军。话说徐达率领西路军团团围困庆阳城(今甘肃省庆阳市),虽说一时之间攻占不下,但是庆阳城情势危急,破城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虽然扩廓帖木儿和张良弼兄弟是死对头,但是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一旦庆阳城破了,张良臣被杀,那么明军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
国难当头,扩廓帖木儿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即摒弃个人恩怨,与张良弼兄弟一起对付明军。
扩廓帖木儿令贺宗哲、韩扎儿等人率领大军,火速增援庆阳城。为了进一步缓解庆阳压力,他又令孔兴、脱列伯率领部队围攻大同,想办法牵制住一部分明军。
一顿操作猛如虎!
扩廓帖木儿还是很清醒的,自太原一战,铁骑元气大伤,现在经过休整,虽说恢复了一些,但是想要正面跟明军骑兵硬碰硬,自然还是不行。不过此人是个军事天才,吸取太原之战的教训,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一方面尽量避免铁骑与明军正面冲杀,另一方面派轻骑兵不断去袭扰明军。他深得游击战术的精髓,明军哪里比较空虚,他就派轻骑兵去攻打哪里;明军派兵援救,他转身就跑,哪怕是已经占领的城池他也不要。
当时,扩廓帖木儿运用避实击虚的策略,命令韩扎儿出其不意地进攻庆阳城西面的原州。这韩扎儿曾在韩店战胜过明军,绝非善茬儿,驻扎在原州的明军将领陈寿率部英勇迎敌,不幸战死,原州沦陷。
韩扎儿来势汹汹,直逼庆阳城,情势十分危急。
徐达立即召开临时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当时,在庆阳城和原州之间有个驿马关,只要扼住此关,来援的元兵就毫无作为。众人意见一致,必须固守驿马关。
若是常遇春在,率领一队骑兵,弹指间便可破了韩扎儿的大军,解了驿马关之围。可是当时常遇春还在东路军,那么应派谁去守这驿马关呢?
徐达环视了一下四周,问道:“你们谁愿意率兵前去固守驿马关?”
“末将愿往!”有个人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要求率领部队增援驿马关。
徐达抬头一看,原来是冯胜。此人久经沙场,经验丰富,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徐达就同意了。
为了保险起见,徐达还四处分兵防御,密切关注扩廓帖木儿的动向,阻击一切来援之敌。如此一来,庆阳城的压力减轻不少,张良臣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战局进一步延长。
冯胜率领部队来到驿马关。韩扎儿不傻,知道就凭手上这点人想要拿下驿马关,打通前往庆阳城之路,那是痴人说梦。于是他改变策略,趁夜南下,掉头去打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结果当天夜里泾州就被韩扎儿攻破了。
有道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下冯胜坐不住了,当机立断率领大军直扑韩扎儿。韩扎儿见势不妙,连忙“脚底抹油”,又开溜了。
冯胜先后收复原州和泾州,却不敢继续追赶韩扎儿,怕中了他的调虎离山之计。要是把驿马关搞丢了,那麻烦就大了。
前脚赶跑了韩扎儿,后脚贺宗哲又来了。元军这游击战术玩得得心应手,专攻明军的薄弱之处,你若分兵来援救,他转身就跑,又去攻击你其他薄弱的地方。当时,贺宗哲也率领轻骑兵,长途袭扰防守薄弱的凤翔,企图迫使徐达分兵支援,减轻庆阳城的压力。
徐达可不傻,看他又用老套路,不想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这次坚决不分兵回援了。他一方面给凤翔守将下了死命令,让他们死守到底;另一方面加紧对庆阳城的攻势,力争在元军拿下凤翔之前攻下庆州城。
双方都在打攻坚战,都在与时间赛跑,谁要是先攻克对方城池,谁就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仗打到这分上,可真算激烈了。
徐达和扩廓帖木儿都是当世名将,彼此之间也很了解,好比“针尖对麦芒”,一时之间难分胜负。
当时的战况就好比天平的两端,稳稳当当,不偏不倚。不过,有时候战场上的些许变化就会打破这种平衡,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场战斗就是如此。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军来了一个人,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接替常遇春的李文忠。
当时,李文忠正在东路打扫残军,朱元璋见西路军打得如火如荼,觉得李文忠这把“牛刀”打扫东路残军太可惜了,于是命令李文忠率军支援西路军,一起攻打庆阳城。
可是没想到,李文忠人还没到庆阳城,却听到元军围攻大同的消息。李文忠当时得到的命令是帮助徐达攻打庆阳城,现在却听到大同危急,救还是不救呢?
当然,稳妥的做法是先跟皇帝打个报告,说路遇大同危急,请示一下到底是先救大同呢,还是直扑庆阳城呢?
不过,战场瞬息万变,古代通信如此落后,若是行军打仗靠打报告的话,“黄花菜都凉了”,可能报告还没送到南京城,大同已经沦陷了。
李文忠真是艺高人胆大,当即对身边人说道:“我们奉命而来,如果有利于国家的军务,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而今大同情况紧急,我们可以顺路前去救援。”于是他当机立断,率领军队解了大同之围。
刚开始,扩廓帖木儿派人四方援救,徐达分兵四方阻挡,庆阳城的压力减轻不少,张良臣松了一口气,决定坚守到底,以待援兵。可是打到现在,四方援兵一个也没到,眼下这庆阳城就是座孤城,而且明军攻势一天比一天猛,张良臣感觉不妙,知道再这样死守待援,肯定是死路一条。
于是,张良臣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决定突围。他先是组织精兵强将从城东突围,结果被顾时打败,只得退回城中;又组织人马从西门突围,结果又被冯胜打败,还损兵折将;最后走投无路,登上城楼,呐喊投降。
上次张良臣诈降,明军吃过一次亏,这次他是真心投降,结果没人敢信了,徐达也不答应,继续猛攻庆阳城。
当时庆阳城中弹尽粮绝,到了吃战马,甚至吃人肉的境地。张良臣有个部将叫作姚晖,知道再这样顽抗下去毫无意义,于是开门迎接明军入城。张良臣父子知道自己不会有好结果,于是投井寻死,却被明军所救,最后斩首示众。
庆阳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徐达彻底平定陕西。这场战役也是明军北伐后少有的恶战,明军上下终于全都松了一口气,准备凯旋回京,好好休整一番。不过没过多久,又出事了。
扩廓帖木儿是个军事天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游击战术玩上瘾了。明军刚走,他也不出击,等到明军刚刚回到南京城,他就率领部队围了兰州城,时间把握得非常好。
当时兰州城的守将叫作张温,一个被低估了的将领。日暮时分,他带领手下众将登上城头一看,只见元兵黑压压的一片,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
众将吓了一跳,纷纷表态据城固守,以待援兵,然后再想退敌之策。
没想到,张温却说:“打开城门,出门迎敌。”
众将闻言后,无不瞠目结舌,还以为张温今天脑子坏了。就这点兵力,还主动出城迎敌,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张温见众人疑惑不解的样子,缓缓地说道:“对方远道而来,不知我们虚实如何,现在日暮时分,正好趁机发起进攻,必定能挫败他们的锐气。倘若他们不退,我们到时候再回城固守也不迟啊!”
温曰:“彼远来,未知我虚实,乘暮击之,可挫其锐。倘彼不退,固守未为晚也。”于是整兵出战,元兵少却。
——《明史》
从这番话中,不难发现张温是位有勇有谋的将领,只可惜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他是一个绝对被低估了实力的将领。
张温还真不按套路出牌,说完便打开城门,整兵出战,还真把扩廓帖木儿唬住了。
若是胆小之人,怕是早就献城投降了,你张温再牛,也该坚守待援吧,怎么还敢出城迎战?到底是哪里来的底气?难不成有什么圈套?
打仗这件事,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元兵虽说人数众多,但是全都蒙了;明军虽然人少,但是个个拼命。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数万元兵竟然不敌数千明军,向后退却了。
元兵退却并非因为实力不敌明军,而是被张温搞蒙了,若是回过神来,真要拼命,几千明军哪里抵挡得住?
张温这家伙有勇有谋,而且头脑十分清醒,知道时间一久,难免被元兵瞧出蹊跷,是时候见好就收了。
他见元军向后退却,便双手一招,收队回营了。
老子玩了一辈子鹰,最后被鹰啄瞎了眼睛!扩廓帖木儿发觉上当了,气急败坏,命令手下进攻,并不停辱骂。不过,张温这家伙可不吃他这一套,任凭元兵如何,就是坚守不出,拼命抵挡,等待援军。
骑兵的长处是冲击力强,瞬间可以冲垮敌人阵型,适合平原作战,但是攻城并没有优势。扩廓帖木儿率领数万骑兵打不下一个兰州城,却也不走,而且也不心急,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兰州城被围的消息传开了,当时明朝指挥使于光得到消息,立即率领部队前来营救。
可是当他风尘仆仆地从巩昌赶到兰州附近的马兰滩时,发现周围全是元军,这才明白自己中了埋伏。
原来扩廓帖木儿用的是围点打援之计,一边攻打兰州城,一边暗中埋伏骑兵,准备吃掉来援明军。
于光等人个个英雄,虽然身陷埋伏,却奋战不息,最后全军覆没,只剩于光一人,被绑到扩廓帖木儿跟前。
扩廓帖木儿可舍不得杀他,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打算用他来瓦解兰州守军的士气,从而撬开兰州城大门。
于光被绑到兰州城下,元兵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两眼一瞪,恶狠狠地说道:“小子,你想活命的话,就乖乖听话,你冲张温喊话,让他立马献城投降。”
没想到于光却毫不畏惧,十分冷静,侧目瞧了瞧元兵。
“你若不喊,老子一刀结果了你。”说完,那元兵一抖长刀,装出一副要砍杀的样子。
于光回过头来,润了润喉咙,缓缓地朝前走了几步。
“算你识相。”那元兵愤愤道。
于光来到城下,朝着城头守军高声大喊:“诸位,我不幸被捉,望你等继续坚守,徐总兵率领大军马上就到了。”
元兵没想到这人竟然连死也不怕,敢跟他们作对,当即恼羞成怒,上前砍掉了他的双手和头颅,于光就这样被害了。
于光和洪都城下喊话的张子明一样,乃是忠勇之人,令人敬佩!后来,朱元璋感念他的忠勇,特地赐他金头银手,凑成全躯。
于光城下被害,更加激怒了兰州城守军,他们又听到援军就要到了,顿时士气高涨,同仇敌忾,发誓与兰州城共存亡。
这时,兰州城被围、于光所部全军覆没的消息传至南京城,朝廷上下震惊无比。当时还在正月里,全国上下都在欢度新春佳节,不过朱元璋坐不住了,决定派兵北伐。
他立即召集手下诸将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此次北伐的作战方案。
朱元璋环视了一圈,说道:“元主一直盘踞塞外,今日扩廓帖木儿又率兵进犯我大明边境兰州,他们只不过是争夺蝇头小利,苟延残喘罢了。倘若我们此次出兵,应该先讨伐谁呢?”
诸将发言踊跃,都说:“扩廓帖木儿之所以兵犯边关,还不是因为元主还在位的缘故。如果我们发兵直捣北元,擒住元主,让他没了效忠之人,不就可以不战而降了吗?”
诸将认为,上都被破之后,元主逃到了应昌(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部达里湖西岸),纷纷建议直接率领大军直扑应昌,逼迫扩廓帖木儿从兰州撤兵,回救应昌,如此一来,兰州之围就解了。
“围魏救赵”确实是个高招,与会将领也知道扩廓帖木儿是个难缠的主儿,不太情愿与之交锋,纷纷点头赞同。
这次会议,大家思想如此统一,按理说朱元璋也没什么好考虑的,按照这个方案部署便是,可是他却一直默不作声,不以为然。
朱元璋认为,扩廓帖木儿已经率领大军进犯兰州,倘若明军舍弃他,反而去应昌攻打元主,那是舍近求远,不分轻重缓急。
最后,他力排众议,否决了这个方案,命令明军兵分东西两路,双管齐下。一路由大将军徐达亲自率领,从潼关出发,去解兰州之围,想办法找机会歼灭扩廓帖木儿的有生力量;另一路由李文忠率领,从居庸关出发,直捣应昌,继续“帮元主搬家”。
朱元璋的军事才能确实厉害,这招双管齐下让元主和扩廓帖木儿顾此失彼,不能遥相呼应、相互救援,同时元主远居沙漠,没想到明军会深入沙漠,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有句话叫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是古代打仗出征时,有押粮官押送粮草,给作战部队提供补给。这蒙古军擅长骑射游猎,打仗可就不同了。他们通常骑一匹马,带一匹马,后面还跟着羊群;若是马困了,就换一匹,肚子饿了就杀羊吃,实在不行则就近抢掠。扩廓帖木儿久攻兰州城不下,就纵容手下士兵四处抢掠,边境百姓可就惨了。
洪武三年(1370)四月,徐达率领十万大军到了安定。扩廓帖木儿深通兵法,见十万明军来援,而且士气正盛,于是避其锋芒,下令不得主动与明军交战,先是采取防御策略,后又撤退。
徐达一年到头南征北战,好不容易回趟南京城,陪陪老婆孩子,欢度春节,你倒挺会折腾,害得徐达又领兵北伐。现在徐达来了,你又开溜,我可告诉你,没那么容易。徐达率兵攻击前进,一直追到了沈儿峪(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的关川河峡谷一带)。
扩廓帖木儿见徐达这次来真的,明军一直“阴魂不散”地跟在后面,心里头直骂娘,心想,反正“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迟早大战一场,不如就地干他一架。扩廓帖木儿打定主意后,命令部队严阵以待,就等明军主动发起进攻,大战一回了。
可是没想到明军也不着急动手,摆下阵势,严阵以待,却不发动进攻,双方就这样耗着。看来双方是老对手,都知道对方是难缠的主儿,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没过多久,明军竟然就地安营扎寨了,这下可把扩廓帖木儿整蒙了!
徐达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千里迢迢率领十万大军追我到此处,打也不打,走也不走,还安营扎寨起来?
饶是扩廓帖木儿聪明绝顶,也看不出徐达到底在搞什么把戏,于是连忙派出小股部队前去试探骚扰,可是很快就被明军打退了,也没探出什么情况。
徐达部队安营扎寨之后,丝毫没有进攻的意思,而是将士兵分成三班倒,白天在城下摇旗呐喊,叫战对骂。
扩廓帖木儿,你们要是有种的话,就打开城门,决一死战!
明军只是“打嘴炮”,却不进攻,要是喊累了,喝口水,休息会儿,等下接着叫骂;有时手脚痒了,想活动一下筋骨,就派出小股部队袭扰一番,搞得元军不胜其烦。
一到晚上就更离谱了,明营像是开庆祝晚会一般,全都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一刻也不得安宁。一连数日,搞得元兵坐立不安,彻夜难眠,难受至极。
再这样下去,仗也别打了,部队全垮了!
扩廓帖木儿见势不妙,心生一计,找了个当地人做向导,率领一千精兵从侧翼小路对明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当时,明军首领胡德济一见元兵,惊慌失措,转身就跑。
有道是“将是兵的胆,兵是将的威”,你主将都跑了,士兵哪敢抵挡,纷纷四下逃散,顿时大乱。
大兵团作战,自乱阵脚是最可怕的,不用敌军进攻,就会自相踩踏,溃不成军。
徐达之所以为名将,确实有其过硬的胆色和素质,有着应对突发事件的超强能力。他见东南角骚动,便知必是元兵偷袭,而且判定是小股部队。他当即拔剑高呼,朝东南方直奔而去。
眼看东南方就要溃不成军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徐达率兵赶到现场,持剑高喊:“大家莫慌,保持阵型,击溃元兵!”溃逃的士兵一看徐达来了,顿时士气大振,纷纷停了脚步,转身拔剑与元兵拼命。徐达在旁拔剑督战,没过多久便稳住局势,将元兵击溃,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
就这样,锣鼓喧天地闹了数日,搞得元兵心烦意乱,一个个疲惫不堪,想死的心都有了。
可是数日之后,怪事来了。到了晚上,明军突然偃旗息鼓,毫无动静。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夜静得出奇,元兵知道今夜反常,必定不妙,虽然疲惫不堪,但是一个个不敢大意,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生怕一闭上眼睛,明军便会冲杀进来!
可是奇了怪了,一整夜静悄悄的,别说偷袭,连个明军的人影也没见到!
第二天晚上,明军又偃旗息鼓,静悄悄的。元兵又不敢大意,整夜没合眼,生怕明军趁机偷袭,可是发现又错了。
一连数日都是如此,害得元兵几日没合眼,实在抵受不住,没过多久一个个便昏睡不醒。
徐达知道时机成熟了,建功立业在此一举,立即召集部队,给马儿卸了铃铛,给马脚裹上棉布,朝元兵杀去。
当时,许多元兵还在梦乡,便做了刀下之鬼。有些元兵睡眼蒙眬,却见天降明军,一个个“凶神恶煞”一般,哪敢抵挡,纷纷逃散。
这一战下来,元兵被杀得哭爹喊娘,全军覆没,连严奉先、韩扎儿等人也被生擒。史书上记载,元朝官吏1865人被俘,元兵死了84,500多人,太可怕了。不过扩廓帖木儿还是厉害的,竟然逃走了,还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逃走的,令人不得不服。
“老婆孩子热炕头”,一个也不能少!
有意思的是,扩廓帖木儿跑到黄河边上,前有滚滚黄河水挡住去路,后有明朝追兵,蒙古军不会游泳,眼看就要被擒了。不过这家伙聪明,不知在哪里找了根木头,一家老小就趴在这木头上漂过了黄河。
战于沈儿峪,大败,尽亡其众,独与妻子数人北走,至黄河,得流木以渡,遂奔和林。
——《明史》
扩廓帖木儿上岸后,望着对岸的十万大军,又看了看老婆孩子,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不过他相信自己肯定会东山再起。
徐达,你等着,我会回来的!
徐达暂且按下不表,我们来聊聊乐于助人的“好青年”李文忠,看他是如何“帮元主搬家”的。话说李文忠率领大军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擒获竹真,赶跑沙不丁,到达了元顺帝的老巢应昌。
当时,元顺帝因痢疾刚死不久,终年五十一岁,元兵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哪有心思抵挡。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女、王公大臣等五万多人全部被擒,只有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买的里八剌的父亲)继位后北逃,史称元昭宗。
失魂落魄的元昭宗逃到和林,碰到了灰头土脸的扩廓帖木儿。有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君臣二人竟在这样的境地下见面,不禁抱头痛哭,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
正当北伐军节节胜利之时,江南出现大旱,庄稼都死了,百姓叫苦不迭。一般来说,古代百姓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拿出猪羊等供品,祭拜龙王与河神,祈求早日降雨。朱元璋见百姓受苦,心里头不是滋味,于是决定斋戒,希望以此感动上苍,求天赐甘露。他还命令后宫嫔妃全部亲自下厨做饭,皇太子、诸王也一律必须在斋所吃饭,不得在外面花天酒地,谁要是触犯了斋戒的禁令,一定严惩不贷。
按理说,皇帝亲自带头斋戒已属不易,也算诚心了,但是朱元璋觉得不够,还要亲自祷告上苍。
洪武三年(1370)六月初一日,朱元璋穿着草履,一身素服,带着文武百官,一路步行到山川坛,亲自祈求上苍,希望早日降雨。祷告结束后,他也不着急回宫,竟然就在原地露宿,一住就是三天,回来后又继续吃斋。可惜上苍似乎并不买朱元璋的账,就是不降一滴雨。
朱元璋一看情况不妙,认为自己诚意不够,没能感动上苍,于是继续加码,以表诚意。六月初四日,他又下令犒赏全军将士,大赦天下,释放了许多囚犯,还命有关部门四处寻访精通经术、懂得治国之道的人才,问他们该如何是好。
皇帝一口气做了这么多事,老天爷似乎还真被他的真诚感动了。史书上记载,六月初五日,大雨滂沱,百姓无不喜出望外。这老天爷也真是有意思,要么不下雨,要么就一次下个够。
又过了十日,李文忠进宫向朱元璋报捷,还押着买的里八剌等俘虏到了京师。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请求皇帝举行献俘礼。
所谓献俘礼,就是重大战争结束后,大军凯旋回朝之时,先在太庙祭拜祖宗,然后在午门向皇帝敬献战俘,借以彰显国威。
不过,朱元璋却不以为然,问道:“周武王讨伐殷商的时候用过这种方式吗?”
朱元璋这样问,很显然是不赞成这献俘礼。不过,当时有个中书省的官员情商不高,不太会揣摩圣意,反驳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举行过这种礼仪。
朱元璋一听,心里头不爽。
他看了看那个官员,说道:“唐太宗用过这种礼仪,只是对待王世充罢了。倘若他遇到隋朝子孙,恐怕不会这样吧。”
那个官员无言以对,最后献俘礼取消。
朱元璋看完李文忠的捷报,觉得里面有太多轻浮夸大之词,心中不悦,于是对宰相说:“元朝统治中国百年,我和你们的父母都赖其生养,你们为何要用如此轻浮刻薄之言?快点改掉吧。”最后,朱元璋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
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取得一时成功而得意忘形,最后身败名裂。当时,朱元璋已然登基称帝,却还能如此谦虚谨慎,善待俘虏,确实令人称道,也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