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 政治体制
朱元璋派兵南征北伐暂且告一段落。现在,我们来聊聊大明建国之后的社会风貌,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放牛娃”成功逆袭建立的大明王朝到底是怎样的。
政治体制
那么大一个帝国摆在面前,朱元璋碰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依靠谁来帮自己管理国家,以及如何管理。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除了刘伯温等少数文人,个个是粗人,大字不识几个,冲锋陷阵可以,但是管理国家无能为力。相信只要是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皇帝,为了社会稳定,都会先沿用前朝的官员和管理机构继续管理国家,朱元璋也不例外。
“存在即合理”,朱元璋也深知这个道理,搬搬抄抄元朝现有体制,形成了明初三大府。一是中书省,总理政务,后来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二是大都督府,掌管军队(元朝和两宋叫作枢密院),后来分权,改为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害怕这些官员手握重权,贪污腐败,于是又建立了第三大府,即都察院(御史台被撤销),专门纠察百官。
六部,乃是中央行政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每个部门设置一个尚书(正二品)和两个侍郎(正三品),直接听命于皇帝。杀了胡惟庸、废除宰相后,朱元璋亲自执掌六部,实在忙不过来,当时设过春夏秋冬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不过,这四辅官成效不明显,没用几年就取消了。后来,朱元璋又聘请翰林学士和詹事府的人(东宫辅导太子的官员)为国家顾问,处理政事的时候也时常听听这些顾问的意见。内阁机构的设立,乃是朱棣所创,这个机构也影响了整个明朝政府。其实,朱元璋的四辅官也好,国家顾问团也罢,在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到内阁的影子。

明朝中央集权示意图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的机关。
户部:掌管全国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的机关。
礼部:掌管全国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的机关。
兵部:掌管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的机关。
刑部:掌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关。
工部:掌管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都察院:监察机构,洪武初年叫作御史台,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御史台,十五年(1382)改置都察院。
五军都督府:前身为大都督府,掌管天下兵马的最高军事机构,废除中书省后,提升六部职权,大都督府也分权为五军都督府。
锦衣卫:这个机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影视剧中时常看到,直接听命于皇上,四处监听百官,可以随意逮捕,并进行秘密审讯,是令人闻之色变的一个机构。
地方上设置三司,即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别掌管行政、刑狱和军政。
布政司: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二字其实就是承上启下的意思,布政就是实施政策,字面上来看,不难理解,这就是实施朝廷政策的部门,主要对接六部,通常也叫作“藩司”。
按察司:全称为提刑按察使司,主要掌管地方司法,主要对接都察院,通常也叫作“宪司”。
都司:全称为都指挥使司,主要掌管地方军政,主要对接大都督府(五军都督府)。
执法三司
戏曲和影视剧中时常会出现三堂会审,其实就是三法司会审。那么这三法司会审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朝的三法司指的又是哪几个机构呢?
在古代,一些重大案件都是由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的。在明朝,这三法司指的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刑部,正二品衙门,国家最高的司法机关,到了明朝,权力进一步提升,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
都察院,正二品衙门,与六部同级,不仅可以监督审判机关,而且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是明朝最高监察机关。
大理寺,正三品衙门,比刑部和都察院低一级,不过司法权力很大,在明朝主要负责复核案件,管理冤假错案的驳正和平反。
总之,三法司之间既职权分离,又相互牵制监督。遇到一些重大案件,都是由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
岗位编制和职责
这一整套行政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机构下设部门已经明确,人员稳定,职责清晰。于是,朱元璋又模仿《唐六典》,亲自编修了一部行政法典,叫作《诸司职掌》,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发布。
这部法典非常重要,是明初行政的立法宝典,对整个明朝职官制度影响深远。
法典中明确了六部的职责、一正二副的领导配置,还明确了各部下设四个司,每个司配置正副司长各一名(除吏部选司外),以及各部司人员编制数和岗位职责。
比如吏部,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设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下面设有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各司设郎中一名,正五品;员外郎一名,从五品;下面还有若干工作人员。
文选司:主管官员品级与选补、升调等。
验封司:主管封爵等。
稽勋司:主管勋赏等。
考功司:主管文武官吏考核等。
其他六部同理,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部法典还明确了都察院的职能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设左右都御史各一名,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名,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各一名,正四品;按照区域划分,下面还设有十二道监察御史(后改为十三道),分巡全国各省。平时这些监察御史都在京城办公,有事就带上印章出巡,巡察结束后回京上缴印章,“霸气侧漏”。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其实也是承袭了旧制。六科给事中的职位虽然不高,只有从七品,不过权力不小,专门监察六部工作,对改善朝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朝所设通政司,其实是宰相分权的一个机构,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设通政使一名,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名,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名,正五品。
大理寺的主要职能是复核案件,设置大理寺卿一名,正三品,下面还设有左右寺官。
五军都督府的职能是掌管天下兵马,设置左右都督各一名,正一品;都督同知一名,从一品;都督佥事一名,正二品;下面还设有司官。
我们通常说的“九卿”到底是哪九位呢?其实就是六部尚书(六部的负责人)、通政使(通政司的负责人)、大理寺卿(大理寺的负责人)、左都御史(都察院的负责人),亦称“大九卿”。
这套行政体制非常细致清晰。在六部当官,想越权不行,想不作为不行,想多配置几个下属帮忙干活儿也不行。如果左都御史想提拔官员,对不起,那是吏部的事情,并非左都御史的职能,办不到。如果有百姓向左都御史举报官员,而那官员又是其亲朋好友。左都御史想睁只眼闭只眼蒙混过关,对不起,这也不行,这是左都御史的职责,若不受理、不作为,朱元璋可不答应。
宁可不要税收,也不催逼百姓
朱元璋不仅亲自编修了《诸司职掌》,明确了机构和编制,而且还编修了《责任条例》《到任须知》等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官员的职责,要求官员们严格遵守,勤恳工作,为大明江山社稷服务。
朱元璋对官员有了制度要求,自然就要定期考核官员,看看他们是不是遵守制度,是不是热爱人民,是不是勤恳工作。当时,明朝对各级官员的工作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考满”,另一种是“考察”。
考满就是官员每三年任期已满的时候,根据《诸司职掌》的标准考核官员,评定等级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级。考察则是每六年一次,对全国官员都要考察,考察完毕后还要追责,有降级,有罢免,有京官调出京城的,有处分的;当然,干得好的官员,肯定是提拔重用,真可谓全国官员的一次“大考”。
史书上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正月初九日,吏部向皇帝奏言,说这天下的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等官员共计4117人,对他们的政绩进行一一考核,其中考核结果为“称职”的官员有435人,考核结果为“平常”的官员有2897人,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官员有471人,贪污的官员有171人,资质愚钝(阘茸)的官员有143人。
朱元璋听完奏报后,大笔一挥,下了诏书,说考核“称职”的官员提拔使用;考核“平常”的官员复职留任;考核“不称职”的官员降级使用;贪污的官员直接依法逮捕,交给法司治罪;资质愚钝的官员削职为民。
吏部的考核结果直接决定天下官员的命运,可见吏部权力之大。吏部向来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为百官之首。
因此,逢年过节,考核将近之时,天下官员都往吏部跑,尤其是吏部考功司,更是门庭若市。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有的官员在任上勤恳工作三年,政绩斐然,要是这考核结果上写“平常”,那他岂不是原地踏步了;有的官员在任上懒政不为,当地百姓怨声载道,要是这考核结果上写“平常”,他就可以蒙混过关,继续留任。
虽然朱元璋把对官员工作考核任务交给了吏部考功司,但是官员的考核结果并不是完全由考功司来定的。因为朱元璋知道,再严密的考核制度,不法官员也有应对之策,所以他不完全相信官员进京所作的工作报告,而是发动群众考核和监督官员,鼓励百姓上京告状。
朱元璋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百姓说好的官员肯定是好的,而大多数百姓说坏的官员就是坏的。”
请大家闭上眼睛,试想一下这样的场面:百姓成群结队地上京向皇帝告状,皇帝要不厌其烦地听取百姓的诉说,然后帮忙解决问题。这样的皇帝不仅没时间吃喝玩乐,而且还要不停地工作,让人肃然起敬。
史书上记载过百姓上京找朱元璋反映情况的事例,下面给大家说一说。
洪武年间,高斗南被举荐到四川定远县当了知县。这高知县才思敏捷,施行善政,颇受百姓颂扬。洪武二十九年(1396),高知县因为某些事而被处分,关入大牢。当地百姓得知后,认为不公,于是便选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京城向皇帝为其鸣不平。他们罗列高知县等人在任上的一些功德和政绩,并将文章呈给朱元璋,请求撤销对高知县等人的处分。朱元璋查阅了那些老人的呈文,不但撤销了对高斗南等人的处分,而且还对其进行了嘉奖,赏赐袭衣、宝钞等财物,又将他们派回原地继续任职,服务百姓。朱元璋还给上京告状的老人们分发了返乡的路费。如此一来,高斗南等人对朱元璋和当地百姓感激涕零,回去后更加努力工作,后来政绩显著,还被收入表彰全国廉吏的《彰善榜》《圣政记》中,成为天下官员的楷模。
还有一次,永州知府余彦诚由于政绩考核时征税没有达到规定的目标,将要被拘捕问罪。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跑到京城向朱元璋恳求,希望将余彦诚继续留任永州知府。朱元璋纳闷不已,经过询问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余彦诚是由于爱惜百姓、怜悯百姓生活艰苦,所以没有强制征税,这才造成政绩考核不达标。朱元璋当即赦免了余彦诚,还宴请了余彦诚和此次上访的父老们,让他复职还任,并鼓励他继续好好工作,造福百姓。余彦诚不辱使命,政绩卓著,后来官至河东盐运使。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对父母官的考核不完全取决于吏部考功司,还要时常倾听百姓的呼声,看看官员到底是不是真心爱民。朱元璋宁可不要税收,也不愿催逼百姓;余彦诚等官员宁可冒着受到处分的风险,也不愿催逼百姓。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会不安定呢?
认死理的监察御史
从行政体制上看,官员腐败,还可以靠御史纠察,那么如果御史腐败,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知道,这些御史纠察百官,权力非同小可,一旦腐败,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想了个法子,把这些御史的品级定得很低,只有正七品,希望以此来压制一下御史。同时为了进一步管理好这支反腐队伍,他专门选用那些新科进士为御史。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选用新科进士为御史呢?
第一,新科进士刚刚进入官场,没有错综复杂的党派关系,纠察百官时不会偏袒,不会徇私枉法。关于这一点,其实不用解释大家也能明白。因为在古代官场,即使你没有背景,一旦入朝为官,不用多久,就会有高官认你当门生;也会有同地方的官员主动结识你,邀请你入同乡会;若你是个未婚的优秀青年,肯定有高官愿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你。不管是哪种形式,说白了都是拉帮结派。一方可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另一方可以找到靠山,以后步步高升,双方皆大欢喜,只是苦了百姓。这样的人一旦当了御史,纠察百官,办起案来,你说能没有顾虑吗?能公平公正吗?
第二,新科进士都是读书人,不熟悉官场的潜规则,即使知道潜规则,他们也看不上眼。说白了就是这些读书人往往有一种共性,大都是认死理的愣头青,一点也不圆滑世故,遇到事情没有顾虑,照着真理一干到底。朱元璋就是看中了这一点,还真选了一批认死理的愣头青。
史书上记载,有个御史叫作韩宜可,个性耿直,是个认死理的愣头青。只要官员犯了案子,不管你是当朝只手遮天的权贵,还是皇亲国戚,他都照参不误。
当时,胡惟庸当了丞相,在皇帝面前非常得宠,百官无不敬畏三分,哪敢与之争斗,可是韩宜可是个例外。
有一次,胡惟庸和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三人一起陪同太祖朱元璋喝茶聊天,气氛十分融洽。
这时,韩宜可孤身前去,说要觐见皇帝。朱元璋有些不太情愿,但是不见又有些不好意思,只得宣他觐见。
只要官员脑子稍微正常一点,一看自己要弹劾的官员正在和皇帝聊天,而且气氛十分融洽,肯定会有所顾虑,先不弹劾此人也罢。毕竟人家跟皇帝如此亲昵,一旦弹劾不倒他,那自己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
可是这个韩宜可就是认死理,竟然当面从怀中拿出弹劾的奏章,当着胡惟庸三人的面向朱元璋弹劾他们,说他们险恶奸诈却又装得像忠臣,说他们奸佞却又装出一副正直的样子,还说他们恃功怙宠,擅作威福。
胡惟庸三人听得面红耳赤,一个个咬牙切齿,无不想要将这个小御史碎尸万段,但是韩宜可却浑然不顾,一口气将三人弹劾了一遍,最后跪倒在地,请求皇帝将他们斩首以谢天下。
朱元璋当场大怒,骂道:“快口御史,胆敢当面诬陷大臣!”令手下将韩宜可拿下,投入锦衣卫狱中。不过,后来胡惟庸案爆发,韩宜可得以释放,并得重用。
史书上记载,还有一位御史叫作周观政,也非常有意思。
他当过九江教授,后来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曾经奉命监察奉天门。有一次,有个太监奉了皇命领着一批歌女想要入宫,结果被周观政拦了下来。
那太监有恃无恐地朗声说道:“我乃奉了皇上之命。”
一般人要是听了这话,肯定立马放行,并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等道歉的话,生怕得罪了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可是没想到这招在周观政这里却不太好使。他是个愣头青,摆了摆手,说奉了皇帝之命也不行,死活不让这批歌女入宫。那太监没有办法,只得将歌女留在宫外,自己独自一人恼怒离去。
没过多久,那太监又出来传旨,说道:“御史暂且回去休息,女乐停止不用。”
没想到这周观政的愣劲儿又犯了,拒绝道:“不行,一定要当面奉诏。”意思是,你出来传旨不行,一定要皇帝自己出来解释说明。
那太监没有办法,只得悻悻离去。
没过多久,朱元璋还真亲自出宫,对他说道:“宫廷音乐废缺,我是想让宫女学习罢了。朕现在追悔莫及,御史你所言极是。”
旁边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按理说,你这周观政也太不知好歹了,竟然将皇帝的舞女全部挡在宫外,还要皇帝出来解释说明,这不是找死吗?没想到,朱元璋还真听他的话,立即改正缺点。这说明朱元璋打心底里喜欢这些坚持原则的愣头青,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
观政亦山阴人。以荐授九江教授,擢监察御史。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惊异者。观政累官江西按察使。
——《明史》
第三,新科进士刚刚进入官场,都有一腔抱负,想要大干一场,这种工作态度是朱元璋最欣赏的,当然有时候也让他非常头疼。因为不管是谁犯了错,即使是皇帝,这帮新科进士也要说上几句。
在古代,官员犯罪的话,妻子儿女也要受到株连,要么发配从军,要么没入官妓。有时候,皇帝会将这些官妓赏赐给手下官员。
一般来说,官员得到这些赏赐,都是心花怒放的。因为即使家里的“母老虎”不同意,那也不用害怕,可以正大光明地收入家中,因为这些貌美如花的官妓可是皇帝赏赐的,你要是反对,那可是欺君之罪啊。
有一次,朱元璋又将官妓赏赐给手下大臣。人人欢天喜地,唯独韩宜可不太高兴,还当场拒绝,并说道:“治罪不累及妻子儿女,这是古代的制度。一人犯罪随意株连他人,这是法制的泛滥。更何况男女之事是重要的伦理问题,婚姻逾时尚且还要伤彼此和气。一人犯罪,全家族连坐的制度又怎么能与圣朝相宜?这些罪人的妻女,我是不能要的!”
朱元璋感慨万千,说道:“韩宜可敢于当面指出君王的过错,已属难能可贵了。而一般大臣受赏时,无不欣然接受,今天韩宜可不为女色赏赐所动,确实是朕的清正股肱之臣啊!”
(韩宜可:)“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
——《明史》
第四,新科进士刚刚进入官场,不懂官场陋习,更容易保持廉洁。新科进士刚入官场,不懂套路,不懂潜规则,没被官场的不良风气污染。这些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让这些“书呆子”去纠察百官,是最合适不过的。
基于上述四点原因,明朝喜欢选取新科进士当御史来纠察百官,时间久了之后,便形成了一种规矩:御史这样的清要之职,如果不是科举出身,是不能担任的。如果你科举考中进士,但是之前你做过教官,对不起,你也不能担任御史一职。
御史的职责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朝廷整顿纪律,纠正不良风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明史》
“内外百司之官”指的是普天之下的官员都归御史管,别看御史级别不高,这手里的权力还真不小。
御史还有两个特殊权力。
一个是言者无罪。如果你是御史,你就大胆说、放心说、尽管说,即使说错话,也不会追究你的责任。是人就难免犯错,御史更是如此,为了保护直言敢谏的言官,所以朝廷给了御史言论豁免的特权。
另一个是风闻言事权。你若是说某人贪污纳贿,结果有关部门查实后发现没有这回事,对方可能反过来告你诽谤罪、诬告罪;但是你如果是御史的话,那就什么事也没有。说白了就是御史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凭道听途说、小道消息,就可以弹劾某人,即使查证后发现传闻不实,也不能追究御史责任。
御史不仅可以在朝上弹劾官员,而且还可以被皇帝委派到全国各地巡察。我们在影视剧里见过威风凛凛的八府巡按,动不动就拿出尚方宝剑,来个先斩后奏,这些就是皇帝委派到地方的巡按御史。
史书上记载: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明史》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到了地方上巡察,可以随时处理地方官员,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别看御史品级不高,但是地位一点也不低,哪怕是封疆大吏见到御史,那也得点头哈腰,笑脸相迎,不敢得罪。
下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天,甲、乙、丙、丁四个官员恰巧碰到,大家好久不见,甚是想念,于是打算一起吃饭喝酒聊天,顺便谈谈人生和理想。而中国古代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上位都是位尊的人才有资格坐,若是德不配位,坐错了位置,那可是要惹人笑话的。
如果甲是礼部侍郎(正三品),乙是兵部郎中(正五品),丙是户部员外郎(从五品),丁是御史(正七品),那么这上位到底由谁来坐呢?
按品级来看,当然是礼部侍郎最高,三品大员自然应该坐上位,然后依次是正五品、从五品,最后是正七品。不过,这七品的小官一旦亮明御史身份,那么甲、乙、丙会立马肃然起敬,恭请他坐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