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中国传统建筑与中轴线
可以说,红山文化中的中心思想和有中轴线建筑的布局一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现在,我们看到的天坛建筑布局、紫禁城建筑布局、十三陵建筑布局,以及一些标准的四合院、寺庙、道观等建筑布局都有中轴明显、左右对称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北京老城区域。有人说它是紫禁城布局在民间建筑上的翻版,是因为北京四合院有着典型的帝都民居建筑特征。北京四合院除了大门安排在东南(八卦中的“巽”位),就整体院落来讲,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中心明显,整齐对称。中心就是内院的大北房,处于院落正中,与面南的垂花门形成院落建筑布局的中心线,即中轴线。院内的东厢房、西厢房,东抄手廊、西抄手廊,甚至包括院内种植的树木,均左右对称地布局在轴线两侧。

北京四合院布局示意图
在北京王府建筑中,恭王府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也可以说是北京王府建筑的典型代表。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其中轴线南起府门,北止蝠厅,穿越府邸及花园,在中轴线上建筑依次有府门、仪门、银安殿、嘉乐堂、佛堂、花园正门(俗称“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福字碑、秘云洞、邀月台和蝠厅。整座府邸与花园不仅规划整齐,布局合理,而且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北京有千庙之城的说法,无论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还是基督教、东正教,凡采取中式建筑布局的,或在北京老城修建的,均带有明显的中轴线特征,尤其是寺庙的主要殿宇一定坐落在中轴线上。北京市东城区有一座明代修建的寺庙—智化寺,保持了印度佛教寺院“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有山门殿、钟楼、鼓楼、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一层供奉如来佛祖,亦称“如来殿”;二层佛龛内置小漆金佛造像,相传有九千余尊,又得名万佛阁)、东配殿、西配殿等;在万佛阁后还有大悲堂和万法堂庭院。与北京城内一般佛寺不同,在中轴线上除了排列主要建筑,还有高大的万佛阁,体现了早期佛寺特点,同时,钟楼、鼓楼、东配殿、西配殿则整齐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左右两侧。

恭王府及花园中的主要建筑示意图

北京智化寺主要建筑示意图
中国的封建帝王对环境的要求,无论生与死都是一样的,活着的时候要住在位于城市正中间的皇宫;死了以后,也要仿照生前的建筑,建造规模宏大的地下陵寝和宫殿。例如,秦始皇的地下宫殿规模巨大,气势非凡,其建筑布局与设施,包括军队,甚至军种排列都与生前相似。明十三陵也非常讲究,不仅规模大,建筑水平也很高,每座陵寝都有一座明楼,位于陵寝建筑的中轴线上。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寝,规划和建筑布局的中轴线也是最为明显的。

帝王陵墓地上建筑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