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进行中的数字金融革命
2020年11月3日晚,在数字金融巨头蚂蚁集团( Ant Group)下的子公司蚂蚁金服计划首次公开募股(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前的大约36小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蚂蚁集团暂停上市。随后,蚂蚁金服还迅速暂停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双重上市,原因是监管规则的变化会给蚂蚁金服未来的财务表现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在IPO之前暂停上市,确实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更何况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国内外的投资者也都在努力理解这一变局的深刻含义。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行业的监管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反映了当下中国数字金融行业的尴尬境地——虽然中国在移动支付、在线投资和数字信贷等多个业务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监管框架仍未完善。
中国在数字金融创新和监管方面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呢? 在过去的数字金融实践中,哪些事情做对了? 哪些事情做得不对? 还有哪些事情需要进一步改进?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邀请了一批中美专家,深入分析了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建议。本书的内容大致如下:首先,刻画了中国数字金融行业的现状,并分析了其迅速发展的关键原因。其次,描述了一些已取得成功的业务(如移动支付),以及其他一些相对失败的业务(如P2P借贷) 。再次,着眼于数字金融行业的新发展——包括商业银行数字化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发行,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国内外金融格局的影响。最后,评估了监管政策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在本书中,数字金融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产品和流程,包括应用技术来改进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业务。这些金融业务有时也被称为金融科技( Fintech)或互联网金融。本书更倾向于使用“平衡”的术语——“数字金融”,因为在实践中,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都更关注科技公司对金融服务的助力。
在过去十多年,中国数字金融行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虽然大多数数字金融业务模式最初始于美国和英国,但中国现在在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客户群和交易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所能获得的金融服务不足。中国数字金融的核心之一——应用数字技术辅助获客和风险管理——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从而弥补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短板。
数字技术为金融部门带来了创新。理论上,基于传统经济学中被广泛接受的“规模报酬递减”假设,同时触达大量特征各异的长尾客户的成本很高。如今,数字金融降低了这一成本:现有的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都拥有大规模的用户;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金融模型融合,从而为客户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由大型科技公司开发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不仅在预测客户的贷款违约风险方面更可靠,而且还能够向没有银行账户的客户提供贷款。目前,一家新型互联网银行每年可以向数千万的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大科技信贷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传统银行发放同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数字金融可能会改变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格局。例如,数字金融中介的出现削弱了银行实体分支机构的价值,从2016年开始,银行实体分支机构的数量逐年下降,很多大型银行也开始裁员。相关量化指标显示,数字金融服务的区域差距已大幅缩小。多项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有助于创新、就业和提升收入,尤其是提升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大科技信贷使用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以大数据为基础,弱化了资产价格与银行贷款的联动性,即产生了“金融加速器”效应。大科技信贷的货币政策传导速度普遍快于银行贷款。而且,数字金融还可以使区域市场联结更加紧密,例如移动支付促进了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宏观经济稳定性。以上是数字金融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影响的一些例子,完整的图景仍在绘制中。
金融监管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监管机构对数字金融创新更包容。然而,这究竟是因为监管机构看到了数字金融创新的普惠价值,还是因为它们尚未决定如何应对数字金融创新,这一点尚不清楚。无论如何,数字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来检验新的金融产品,否则,大科技公司将很难发展移动支付和贷款业务。从消极的方面看,监管的缺失也导致了数字金融的“野蛮生长”,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积累重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例如,P2P 借贷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发展后突然崩盘,就是因为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积累过量。
蚂蚁金服突然暂停上市,可能意味着数字金融监管迎来转折点。监管机构正努力为数字金融行业构建一个全面的监管框架。 2015年,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首的10个政府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表明了数字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官方立场;监管部门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数字金融业务(包括2015年非银行移动支付、2016年P2P 借贷、2020年互联网银行贷款等)的政策。但仍有一些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如何将数字金融业务置于统一的监管框架下,避免过度套利行为,同时又留有足够的创新空间? 第二,传统的政策手段和工具可能不足以监管数字金融行业,如何应用数字技术辅助监管? 第三,如何对数字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以在不同业务之间筑建“数字中国墙”? 第四,如何建立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确权、标准、配置、定价和交易等方面的治理框架? 第五,判断数字金融领域是否存在垄断的最佳标准是什么?第六,数字金融行业反垄断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塑造未来的数字金融监管框架。
中国数字金融革命仍在进行之中,但它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第一,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模式。借助数字技术,金融机构能够以惊人的速度为海量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第二,数字技术正在迅速改变全球金融格局。中国的经验为理解数字金融创新,尤其是新兴数字金融参与者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经典案例,这些机构也正在经历重大的数字化转型。第三,目前全球数字金融市场的格局大体是四分天下:美国、英国、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前三者为主要引领者,美国技术领先,英国长于模式,中国则优于市场。未来中国的数字金融也许会与全球市场逐步融合,或至少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
1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杜大伟( David Dollar),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