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道德经》全本全译全解读(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联章节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4],中气[5]以为和[6]。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7],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8],亦议而教人。故强梁[9]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10]

[1]一:同一无二,无差别而浑然不可分的状态。

[2]二:不能如一,有差别而可二分的状态。

[3]三:一与二相结合的状态。

[4]负阴而抱阳:背负着阴而抱持着阳,万物有形,皆可二分为阴阳,所以此句实指“持有形体”。“负”,背负,持守之义;阴,本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抱”,怀抱,抱持之义;“阳”本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5]中气:“中”,内里,中心;“气”,本指云气,云气无定形而缥缈,形容运行不休而无实体的虚无存在;“中气”,指以虚无内守于中。

[6]和(hé):淳和,和谐。

[7]损之而益:“损”,减少,减损;“益”,增加,增益;“损之而益”,使其减损从而得到增益。

[8]教(jiào):教导、教育。

[9]强梁:又作“彊梁”,指不屈服,强横凶暴。

[10]学父(fǔ):“学”,获得知识,掌握理论;“父”,通“甫”,开始、初始;“学父”指最先觉悟某个道理的人。


译文

道生浑然不可分之无形(一),无形生可阴阳二分之有形(二),有形与无形相合而生成万物。万物皆背负着阴的一面而抱持着阳的一面(二在万物的存在形式),以虚无守中来达成和谐(一在万物的存在形式)。天下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来自称。万物损己致虚,反而能得益;益己强横,反而会受损。故而人们得到教导,也会选择适宜的去教导别人。所以,强横的人不得善终,我将是最先学得这个道理的人。


庄子补释

【原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庄子·天地》

【复观译读】宇宙源起于无,没有实体也没有名称。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起始,混一之时还没有成形的存在。万物得到“道”而从混一的状态中产生,这就叫作“德”;万物从无形中分离出(生成)有形时,与混一的母体最接近而无缝相连接的,叫作天命;精气运转停留而产生出实体,实体生成而呈现出相应的机理,叫作形体;形体护持着精神,各自呈现出仪态与法则,叫作天性。修养天性就会返归于德,德达到了完好的境界就同于本初之“无有”。同于“无有”就能保守虚无,保守虚无就能包容广大。此时说起话来就像鸟鸣一样自然而无心,说话跟鸟叫一样自然,于是与天地混同为一。混同为一而不显露踪迹,好像是蒙昧又好像是昏暗,这就叫深奥玄妙的至德,与大道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