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齐桓公的坎坷继位路
此前,齐襄公也罢,齐君无知也罢,都还没有指定过继承人。因此,谁是合法的君位继承人呢?有人认为是公子纠,有人认为是公子小白。[7]他们都是齐襄公的弟弟。按照当时的惯例,这哥儿俩都有当齐国下一代国君的资格。于是,问题来了:君位只有一个,人选却有两个。而且,两个人还都不在国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虽然是齐襄公的兄弟,但看到老哥的做法实在太过分,恐怕自己会被殃及,因此老早就跑到了国外。现在公子纠在鲁国(因为他的母亲是鲁国人),公子小白在莒国。
虽然两位公子出走的时候很狼狈,但他们各自都有出色的老师辅佐。公子小白的老师是鲍叔牙,公子纠的师傅是召忽和管仲。更有意思的是,鲍叔牙和管仲还是好朋友,一起经过商。双方的主公是兄弟俩,谋臣又是好朋友,这就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了。
齐君无知死后,齐国众臣商量拥立新君的事宜。大夫高傒很早就和公子小白交好,于是联合大夫国懿仲,偷偷派人跑到莒国通知小白赶紧回国继位。小白虽然名字叫小白,但行为一点都不小白,非常知道时间就是权力、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他接到通知之后就带着人轻装简从,向齐国首都狂奔。
与此同时,鲁国也得到了齐君无知被杀的消息,觉得他们的外甥公子纠的机会来了,就派军队一路浩浩荡荡地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
于是,一场君位争夺战开始了。
鲁庄公虽然是那个死得不明不白的鲁桓公之子,但也是与郑庄公并称春秋小霸的齐僖公的外孙,在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的同时,还派管仲带兵去追杀公子小白。
鲁庄公的举动不难理解,莒国离齐国要比鲁国近得多。更重要的是,公子纠虽然得到鲁国的全力支持,声势无比浩大,可为了营造这个声势,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现在可不是比谁的声势大的时候,而是谁先赶到齐国,谁占主动。
接到命令的管仲马上就带着一支机动部队赶到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经过一阵急行军,管仲一行人终于在即墨赶上了公子小白的队伍。管仲一见公子小白,二话不说就射出了一支箭,结果正中小白的胸口。小白大叫一声,鲜血从嘴里狂喷而出,然后重重地倒在车里。
管仲很高兴,任务顺利完成。他顾不上去车里验证一下小白的死活,就派手下回去报告:“小白已经变成一具死尸!”
公子纠他们接到报告后,乐观情绪马上高涨,大家都认为,公子的国君之位已经坐稳了,不用那么急着狂奔了,就放缓了行军的速度,哪知道竟然乐极生悲。
管仲一辈子的失误并不多,这一次却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他以为他那一箭已经要了小白的命,哪知那一箭虽然看起来击中了小白的胸口,实际上命中的却是小白衣服上的带钩。
当时,小白看管仲一箭射来,正中自己的胸口,以为自己没命了,哪知衣服上的带钩挡住了这支要命的箭。他反应很迅速,立刻大叫一声,咬破自己的舌头,喷出一口鲜血,然后倒在车上,好像自己已经死了。小白绝对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他一装死,连管仲都被骗了。管仲一走,小白立刻结束了装死的表演,下令极速前进。
一边极速前进,另一边放缓脚步,胜负不难预料。再加上齐国一向掌握实权的高、国两家早已做好准备,小白一进入首都,就被迎进了王宫。大夫高傒宣布,公子小白就是大齐的新任国君。小白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齐桓公继位之后,就命令大军到边境,准备跟鲁军对抗。
鲁国君臣很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准备给齐桓公一点颜色瞧瞧,最好能让他“下课”。可是,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啊!就在这一年的秋天,齐鲁两军在乾时打了一仗,鲁军大败。大败之后鲁军准备撤退,可他们赫然发现道路已经被齐军堵住,一时进退不得。好不容易杀了出来,可损失比想象的更惨重,不但鲁庄公被迫丢弃了象征君主权威的戎路,就连汶阳也被齐国占领了。
在这场战斗中,秦穆公的爷爷秦武公出来打了一次酱油。虽然在几年之前,他统一了关中之地,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次却真的很狼狈。秦武公出现在鲁庄公的败军中,他跟梁侯打着鲁庄公的旗帜躲在小路旁,结果被齐军活捉。
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秦国在后面的事态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从之后秦穆公对齐桓公的无比崇拜来看,齐桓公应该没有过分为难秦武公。毕竟,当时秦国只是新兴诸侯,向来以大国自居的齐国很可能根本就不把这种小国之君放在心上。
齐桓公可以不为难秦武公,但绝对不会放过鲁庄公。乾时之战结束不久,齐国的部队又对鲁国发起了攻击。这时,齐桓公仍然把他的哥哥公子纠及其老师管仲当成头号敌人,因此这次发兵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砍掉公子纠和管仲的脑袋。
齐桓公的心情可以理解,可他的老师鲍叔牙不同意这么做。鲍叔牙认为,杀公子纠是绝对正确的,但杀管仲将犯历史性的错误。他对齐桓公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意思是说,小臣是个幸运的人,能跟随您。您现在已经是国君了,小臣并不能为您增加什么了。如果您只想做好齐国的国君,有高傒大夫和小臣就够了;如果您想在诸侯中称霸,就非要用管仲(管仲字夷吾)不可。
齐桓公虽然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但大家都把齐桓公称霸归功于管仲,而且几千年来没有人对管仲的功劳表示过质疑。不过,称霸的这个构想却是鲍叔牙提出来的。如果没有鲍叔牙,估计管仲早就死了,齐桓公也不是后来的齐桓公了。
作为春秋小霸齐僖公之子,齐桓公当然不会忘了王霸之志。虽然管仲这家伙射了自己一箭,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但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批准了鲍叔牙的建议,还派鲍叔牙率军到鲁国去执行这个任务。
进军鲁国的鲍叔牙没有急于开战,反而将一封齐桓公的亲笔信送到了鲁庄公面前。信的核心内容就是:“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
意思是说,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念在兄弟的情分上不忍亲自动手,还请鲁君帮忙。至于召忽和管仲,都是我的仇人,希望您能把他们交给我,我要把他们碎尸万段。如果您不答应,我们齐国大军就要攻打鲁国了。
鲁国刚在乾时被打得大败,还没有恢复元气,收到信的鲁庄公虽然气得要命,很想报仇,但报仇是要实力的,现在他哪有这个实力?他只能忍气吞声,接受齐桓公的条件。于是,鲁庄公马上派人把公子纠、召忽、管仲全都抓起来,先逼迫公子纠自杀,又准备把管仲和召忽送回齐国。
召忽觉得自己回国肯定是死路一条,就绝望地自杀了。管仲一听,要把他送回齐国,马上猜到这是老朋友鲍叔牙的计谋,就顺从地钻进了囚车。
就在鲁庄公把管仲送回齐国的前夕,施伯来见鲁庄公。他一见到自家国君,就杀气腾腾地建议:“您一定要把管仲杀了。”
鲁庄公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做?”
施伯说:“齐国想要管仲回国,肯定是齐侯想重用他,并不是要杀了他。如果让齐国重用管仲,以管仲的水平过不了多久就会让齐国成为超级强国。到了那时,咱们鲁国就危险了!不如现在就杀死管仲,把他的尸体运回齐国去。”
施伯确实很有见地,把鲍叔牙的意图弄得很清楚,而且明白在本国军队刚惨败的情况下,根本留不住管仲这个人才。既然如此,防患未然,杀死管仲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鲁庄公已经被吓破了胆,根本不敢违抗齐桓公这位舅舅,并没有采纳施伯的意见,反而命人把管仲装进囚车给鲍叔牙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