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说大秦(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平息宋郑风波

卫国和曹国虽然没有参加北杏之会,但都对齐国表示了尊重的态度。说起来,卫国是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曹国是周文王之子曹叔的后代,和作为周公后代的鲁国一样,都是和周王室关系密切的姬姓诸侯。此次,齐国攻打鲁国,他们保持了中立,也就意味着两国默认了齐国的领导地位。

看到几个跟周王室关系密切的姬姓诸侯都低眉顺眼,齐桓公现在终于要腾出手来去收拾那个不听话的宋国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宋桓公虽然在北杏之会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不满情绪,但在同年冬天就背弃了北杏之盟。这让初尝霸主甜头的齐桓公很不爽。

在齐桓公看来,如果不收拾一下宋国,只怕过不了多久,其他盟友也会对自己爱搭不理。有好事时,大家伸手来抢,谁也不落后。有责任要分担时,个个都选择性失聪、失明,退到一边当吃瓜群众。这样的话,齐国当不当霸主又有什么意义?不行,对这样的国家必须狠狠地打击。

这次,齐桓公的排场摆得更大。他此前征鲁时,只带着齐国的军队,这一次却带着齐、陈、曹三国的军队。同时,齐桓公还向洛邑发出邀请,请周天子也派兵参加。

其实,当时的王师实力根本跟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没法比,但牌子却响亮得很。齐桓公现在需要的是大周的招牌,而不是大周的实力。要是王师的实力还像以前那么雄厚,齐桓公根本就不可能在北杏之会上成为周天子的代表。

三国出兵、齐桓公向周王室请师都发生在春天。同年夏,周僖王派单伯率王师来到宋国。不过,这支以王师为首的联军并没有真正跟宋国开战。

在内乱搏杀中获胜继位的宋桓公并不是傻瓜。本来齐、陈、曹三国的兵力就很强,如果没有特殊的机缘,自己就很难取胜。而周王室的加入,令三国攻宋的行为又套上了一层道义的光环。这时,宋桓公再不面对现实,乖乖低头,宋国就有亡国的危险了。就算不亡国,丢掉大片领土也是一定的。

于是,就在同年冬天,周王室的代表单伯与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在鄄地会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这次宋国风波。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宋桓公、郑厉公等人再次在鄄地会盟。

郑厉公之前没有参加以齐国为首的三国联军,也没有像卫惠公一样早就承认齐桓公的地位,为什么他要参与两次鄄地会盟呢?原因就在于他想巩固自己在郑国的地位,获取当代强者齐桓公的支持。

郑厉公名突,是春秋小霸郑庄公的次子。本来他是没有资格继承君位的,而大夫祭仲为他提供了这个机会。

祭仲是郑庄公时代的重臣,深受郑庄公宠信,一直掌握大权。虽然他的角色与齐国的管仲类似,但水平真的比管仲差远了。作为国君的亲信,祭仲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国君继承人的确立。

郑庄公有很多妻妾,前后一共生了十个儿子。估计受母亲偏爱弟弟共叔段的刺激,他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并没有标新立异,而是按着惯例让长子忽当了太子。不过,祭仲却对这位太子的前途有些担忧。

郑庄公三十八年(前706),北戎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向郑庄公求救。于是,郑庄公派太子忽领兵援救齐国,并派祭仲随行参谋。因为感念郑国的援助,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可太子忽以两人身份不匹配拒绝了。

祭仲觉得太子忽的决定有些轻率,就对他说:“国君有很多女人,您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援,将来就很难坐稳君位。您的弟弟公子突、公子亹都会威胁到您的地位。”太子忽不听。

五年之后,郑庄公去世。祭仲拥立太子忽继位。太子忽就成了郑昭公。

按当时的惯例,诸侯就职后,首先得展开一场外交活动,展示一下自己的形象。郑昭公也不例外。不过,该怎么展示却是一个问题。

当时,几个国家都有插手郑国内政的想法,齐国就是其中之一。之前,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还是太子的郑昭公,可惜郑昭公没有接受。齐僖公的如意算盘落空,但他并不死心。

另一个就是宋国。宋国为什么又对控制郑国感兴趣呢?原来被祭仲深深忌惮的公子突正是宋女雍氏所生,而雍氏深受宋国国君宋庄公的宠爱。宋庄公很想用公子突取代郑昭公,这样郑国以后就会什么都听宋国的了。

祭仲和郑昭公都把公子突和宋国当成潜在的敌人,但又不好公开化,正常的外交往来还是要进行的,因此去宋国开展外交活动的使者就有点不好找了。宋庄公听说郑昭公继位,也想知道郑国的虚实,就用了点小手段。最后,来宋国的使者就成了祭仲。

对此,祭仲欣然接受,反正他也正想探一探公子突和宋国的态度到底如何。而且,他也有理由相信宋庄公不敢对他怎么样,毕竟先主郑庄公的余威还在。哪知宋庄公不是一般人,一见到祭仲,就大叫“来人,把他抓起来”。

祭仲开始还以为是宋国在处理他们自己人呢,觉得宋庄公也太没有礼貌了,外国使者才到就干这事。没想到,宋国武士要抓的人就是自己。祭仲这才知道,自己这回是找死来了,只得乖乖就范。

其实,宋庄公并不是真的要杀祭仲,而是把祭仲扣留下来,跟他讲条件。祭仲虽然是郑国的重臣,却不是郑昭公的忠臣。宋庄公只是威胁了他一下,他马上就跟宋庄公达成了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祭仲要拥立公子突为国君。与此同时,宋庄公还控制住公子突,并借此索取财物。

和宋庄公盟誓之后,祭仲就带着公子突回国,并让公子突秘密住在自己家里。郑昭公听说祭仲跟宋庄公订立了盟约,要拥立弟弟公子突为国君,觉得自己处境很危险,就跑到卫国去了。郑昭公一出奔,祭仲立刻拥立公子突为国君。公子突就是郑厉公。

郑厉公继位没多长时间,宋国就多次派人来索要财物。郑厉公实在不堪忍受,就联合纪、鲁两国攻打宋国。宋庄公也不甘示弱,派人去联系齐、卫、燕三国。

当时,齐国国君还是那位曾经想招郑昭公为女婿的齐僖公。齐僖公一接到宋国的请求,根本没有犹豫,立马同意合作。身为大国,谁会放过这个干涉他国内政的好机会呢?估计卫侯和燕公也是这么想的。于是,本来是宋、郑两国的矛盾一下子变成了七国大战。

这场大战的结果如何呢?按照实力来说,以宋国为首的四国联军略占优势,但真正的胜利者却是以郑国为首的三国联军。

本来,取得本次大战的胜利,郑国的好日子应该开始了,可郑厉公却觉得很不爽,他天天看着大权都牢牢控制在祭仲这个老家伙手里,自己跟招牌一样,就决定跟祭仲彻底摊牌。他的想法不错,可实施时却走了招臭棋。

郑厉公知道,祭仲是个实力人物,虽然胆子小,但老谋深算,要搞定他,得找个同盟军,否则自己容易翻车。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郑厉公决定让雍纠成为自己的同盟军。

雍纠也并非无名之辈,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祭仲的女婿。指望女婿去搞定岳父,郑厉公不是在搞笑吗?事实证明,还真不是。雍纠一得到国君的命令,就积极筹备,只是他的警惕性有点低,居然让老婆雍姬知道了他和国君的计划。

雍姬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矛盾得要命。她觉得老公是自己的亲人,但父亲也是自己的亲人啊。帮了老公,父亲就得死;帮了父亲,老公就没命。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两个亲人的命运居然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她犹豫了好一阵子,仍然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最后决定向她母亲求助。

雍姬问:“母亲,父亲和老公到底哪个跟我更亲呢?”

她母亲倒干脆得很,直接回答:“父亲只有一个。要是他死了,你就没有父亲了。老公呢?死了再嫁,你仍然有老公。”

雍姬觉得母亲说得太对了,于是就向父亲祭仲揭露了老公雍纠和郑厉公的阴谋。祭仲马上采取果断措施,抓住了女婿雍纠,并在闹市中当场杀死。雍纠一死,郑厉公根本没有力量跟祭仲抗衡,一边骂雍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边逃出首都,跑到郑国边境的栎地去了。郑厉公出奔栎地,祭仲又迎回了郑昭公。

郑国闹了这么多场内乱加外乱,不管内政还是外交,都已经一塌糊涂。诸侯们听说郑厉公出奔,就不断过来猛打郑国。虽然没有从郑国占到什么便宜,却也让郑昭公在第二个任期一开始就手忙脚乱。不仅如此,宋庄公还给身在栎地的郑厉公增兵。虽然觉得弟弟很碍眼,但复位后的郑昭公并没有攻破栎地的实力,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许,跟美女文姜有纠葛的男人都注定要扮演悲情人物的角色。拒绝了文姜的郑昭公在他复位的第二年就丢掉了性命。卿士高渠弥在狩猎的时候发动政变,杀死了与自己有仇的郑昭公。郑昭公死后,高渠弥和祭仲不敢迎接郑厉公复位,就拥立了他的弟弟公子亹为新君。

遗憾的是,新君子亹和齐国新君齐襄公在两人还是公子的时候就结了仇。就在子亹继位的当年七月,齐襄公和各国诸侯在首止会盟,借故杀死了子亹。祭仲没有随子亹参加首止会盟,他和逃回来的高渠弥一起拥立了子亹的弟弟子婴。子婴在历史上被称为郑子婴。就在这一年,齐襄公唆使彭生“拉杀”鲁桓公。

此后,齐国和宋国先后陷入内乱,无力支持郑厉公的复位行动。郑厉公只好在栎地继续盘踞。郑子十二年(前682),权臣祭仲去世。郑子婴失去了最强大的支持者。郑厉公的复位之路终于看到了曙光。

郑子十四年(前680),准备了十几年的郑厉公在大夫甫假的帮助下杀死了郑子婴,复位成功。他虽然再次登位,但时时忧心自己的地位。强者父亲郑庄公生了十个儿子,先后有四个已经登上过君位,自己这次又能坐多久呢?十几年的流亡生活教会了郑厉公一件事,那就是必须给自己找个强大的依靠。这次,他选择了齐桓公。

复位后的郑厉公小心翼翼地参加了两次鄄地之盟。齐桓公也愉快地接受了。对于主动示好的郑厉公,齐桓公是欢迎的。父兄曾经几次试图对郑国内政产生影响,都出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而他只用威望就做到了。

鄄地之盟是多赢的会盟,与会各方都很满意。按照主流的观点,这次会盟被视为齐桓公称霸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