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垫脚石,年代小辣椒盘活全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同去

石闻津也算不得多把他姐石闻鲜放在心里,加上小菊的撺掇,当天下午石家就开始做红薯粉条了。

作为粉条厂八竿子还是打得着的家属,制作方法石闻津很清楚。

先挑拣再清洗,沥干水分之后把红薯搬到村里的磨坊,细细磨碎。

把薯浆搬回来,倒在盆里,用细布过滤淀粉。

多过滤几次,直到薯浆变清,沉淀一晚上就能收获一容器底的淀粉。

又厚又白。

要是只准备卖淀粉只需要把它晾干就行了,不过石家准备卖的是红薯粉,还得多上几个工序。

晾干水分的淀粉先加点凉水化开,再加上适量的开水和盐,由白变清,熟芡就制作好了。

再加入一些栀子水调色,搅和到拉丝的感觉,用孔眼适中的大漏勺往烧开的大锅里慢慢倒。

在锅里定型之后,捞出来晾到提前准备好的木架上,一直到变干红薯粉条成了。

小菊几兄妹也就周末回来才有时间回来帮忙,地里的活也不能耽误,石家妈妈忙完地里也就能再帮忙做个饭,平时都是石闻津做主力,拉着放学回来的晓梅在干。

开学第四周小菊放假回家,看见她家院子里密密排列的木架上全是晾晒的粉条。

而她爸石闻津低着头坐在灶房门口的屋檐下,手上动作不停,嘴里却是骂骂咧咧的。

什么长工啦,养了一群讨债的,一把年纪享不到一点福,诸如此类的话一刻不停的说。

小菊忍不住笑了往院子里走:“爸,你在嘀嘀咕咕啥呢?这红薯粉条做了卖的钱可是你自己收着的,我们又没要,咋弄得怨念这么大呀。”

石闻津一看几人回来了,松了口气,帮手终于回来了。

知道这个钱能赚,他把家里四百来斤红薯倒腾完之后,还在村里又收了小一千斤红薯回来,工作量不小。

累的他够呛。

“哼!说的好听,有本事别找我要学费要生活费,我一天地里忙完还得回来搞这一摊子,我真是欠你们的!”

春兰一听这话就感觉愧疚,石闻津则是有些烦。

以前他爸溜溜达达不怎么多干活的时候,就算有情绪都是对着别人,现在这一忙起来,对着他也没好脸了。

村里谁家不是一天忙到晚,往家里倒腾,就指望自家孩子好好读书。就他爸,供孩子读书怨言极大。

自觉读书这事上,他没浪费他爸一分学费,回家也没闲着,一刻不停的帮忙,结果一回来还总是莫名其妙被指责,这谁能高兴?

不过他的情绪都在心里,面上并没有多大反应。

而小菊的反应则是,不找她爸要钱?

那必不可能!

避开木架放好书包,小菊出来就开始发挥,帮忙把晒透的红薯粉条收下来用稻草捆成一把一把的归置在一边。

嘴里说道:“养儿防老,你对孩子好对孩子付出,在你老了她们才会对你好。所以爸,你放心吧,你现在对我们的好,都不用等你老,只要我们出息了,就翻倍对你好。

到时候一个月给你的零花钱比县里工人的工资还多,一天三顿肉,新衣服穿不完,让全村都羡慕你。”她爸的抱怨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往心里去。

只要她爸愿意干活挣钱,大饼管够!

石闻津嘴上十分不屑:“就嘴巴说的好听。”心里却是相信的,要不然他不可能一反常态的这么努力干活。

畅想着要是把小菊和老大供出来了,他一定要让她们兄妹俩给他修一栋敞亮的砖房,墙壁刷上白灰,地面清一水平整的水泥。

正门要修的大,还必须搞一个高高的门槛。

让村里所有人都看看,他石家又是高门槛的人家了!

美啊美。

自从上次和小菊吵过之后,石闻津认真想过之后,决定把二闺女小菊当作另一个儿子养。

一个儿子还是不够保险。

春兰脾气太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晓梅娇气。

只有小菊,吃苦耐劳学习好,脑子灵有主意性格上又能顶事,就算以后结婚了也肯定能把得住婆家人,是养老闺女的不二人选。

农家资源如果朝一个人或是两个倾斜,那剩下的人必定被吸血。

在石闻津的计划里,春兰和晓梅依旧是最多读到初中毕业。之后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去县里打打工,专心帮他分担养两个读书人的压力。

不过有小菊这个一心就想着改变上辈子一家人际遇的在,石闻津的算盘不可能实现。

家里没钱供那么多人,那就想办法多赚,而不是牺牲谁。

周日,一家人带着两背篼已经晒干的红薯粉条,一起去大集上卖。

桃花县的红薯粉条全省都有名,计划经济时代外县的单位都是在粉条厂门口抢着下订单。现在允许私人买卖之后,大集也成了一个供销聚集地。

石家的粉条用料扎实,晒得透透的,一摆出来就有人来问价。

石闻津也没多报,随大流一块三毛一斤。

帮着成交了两个小单之后,小菊看她爸摆摊没啥问题,在集市上转了两圈回来,就带着她哥和姐先走了。

横穿县城,在上次的收购站后面,有一片四层的红砖小楼,是县里的领导干部们的家属房。

县里人说起这片大人物住的地方都用“红宝房”代指。

要说谁家孩子以后有出息,就说以后这孩子以后要住红宝房,准没错。

熟门熟路的走进楼栋,一气爬上四楼,小菊敲响了房门:“文晴,是我小菊。”

门内传来由远及近的脚步声,吱嘎,郝文晴的笑脸从门后探出来:“你们怎么才来啊,快请进。”

淡黄色木门里的世界,整洁明亮,光滑的水泥地反射着窗外三月的阳光。

入门就是一个四层的镂空鞋柜,左边摆放着一张原木色的方桌,右边则是客厅,三张木制沙发环绕一个低矮的小圆桌。

沙发对面则是一组半人高的小柜子,摆放着郝家人的照片。

石博锐和春兰都不好意思多看,怕别人觉得她们没见识胡乱打量。

小菊来过几次了,拉着稍显拘束的春兰往里进,解释道:“我早上倒是出门的挺早,这不是去陪我爸妈她们卖了会粉条吗,就来的晚了一点。”说着从书包里拿了一把粉条和两个小罐出来:“我家自己做的粉条,带给你尝尝,还有你要的笋丁辣酱”

“你还给我带了粉条呀,你亲自做的吗?那我要好好尝尝。”

“我上次烧水的时候看你家调料挺齐全的,今天别去学校吃食堂了,等会我直接煮个酸辣粉给你试试。你绝对喜欢吃。”同进同出快一个月了,小菊早就发现郝文晴挺喜欢吃辣的。

学校的饭菜简单她不嫌弃,就念叨味道寡淡。

所以上个星期小菊专门给她做了一罐油辣笋丁肉酱,给郝文晴吃的眼睛都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