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老师,你多管闲事!
老师,你多管闲事!
俞颖
记得刚走上教师岗位时,有位学校的长辈跟我说过这样一番话:“学生是要管的,你如果不管他,他就觉得可以在你这里随便一点,可以在你的课堂上放肆一点,反正你是不管的。而如果你很爱管学生,学生就知道在你这里是要守规矩的,他看到你自然会收敛自己,你的课堂就很容易掌控和把握,即使走在校园里,学生也是敬畏你的。”事实上,我在学校里看到了很多这段话的正面、反面的案例,让我一直相信:“学生是要管的。”所以,我很爱管学生,管好自己课堂上的学生,管好出现在办公室周围的学生,甚至只要是出现在我眼前的学生。可是,有一天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你真多管闲事。”我听后,觉得更加要管一管这件事。
圣诞节那天下午,快放学了,我准备回家,看到办公室门口坐着两个男生在聊天,一个是初一的,一个是初三的,初三的还背着书包。我问:“你们放学了吗?”他们看了我一眼,初三的说他们放学了,初一的说他们还没放学,在这儿说会儿话。
我走出校门,因为没拿雨伞就又回到办公室,再回来,结果发现他们还坐在那里,初一的学生手上还多了一个MP4。我觉得他们坐在这里太久了,初三放学了可是学生不回家,初一的还没放学却不回教室,又在这里进行蹿年级的交往,而且手上还有一个MP4。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德育研讨会,在会上外校的一位班主任介绍过一个案例,她从一个即将毕业的初三男生手上拿到过一个MP4,里面存了几段黄色录像,而且都是恶心至极的,几个男人虐待一个女人……我们当时与会的同行们都觉得这孩子麻烦了,在他的性道德形成阶段接触这些东西,他的性道德就很容易错乱,他会以为女人就是该被这样对待的。一旦形成这种观念,那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所以我现在看到初一学生手上拿着MP4,心里就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再加上学校又三令五申不准带这类价值较高的物品到学校,于是,我决定要好好管一管。
我问初一学生:“这是什么?”顺手把他的MP4拿了过来。
“是MP4”
“学校里不允许带吧!”
“今天是圣诞节,老师破例让我们带好多东西呢!”初三学生插嘴道。“是的,今天我们老师还允许我们带零食呢!”初一的也忙接口到。
“哦,是吗?你怎么还不回教室?”
“老师让我出来,在这里坐会儿。”
“你在这里已经坐很久了,好回去了。”
“老师让我再坐会儿。”
“噢,走,问问你老师去?”
他面露难色,初三学生见状立马拎起书包回家了。
“你老师是哪一位呀?”
“是WW老师。”
“好吧,你是(2)班的喽,走,我送你回去。”
“老师,你真多管闲事。”
“我怎么多管闲事了,只要你是学生,我就可以管,哪个老师不能管学生?”
“老师,本来也没什么事,你干嘛要多事?”
按照常理,一个有礼貌的守规矩的学生不会用这样的语气和态度与老师讲话,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学生,这更促使我要去管一管。
“是没什么事呀,我只是送你回去,你怕什么?”我的脸色阴沉下来。
他嘟嘟囔囔的,没办法,只好跟我走,来到(2)班教室那里,他立刻低头站好,班主任WW老师正在门口和一个学生讲话,我把情况和班主任一说。
班主任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谢谢您把他带回来了,我已经叫学生去找他了。刚才上课时他迟到了,他从后门溜了进来,按照我们的班规,迟到要从前门进,而且要说明理由的,所以我叫他从后门出去,再从前门进来,结果他出去就不回来了。而且MP4我们是不允许带的。”学生的头更低了。
“从后门出去,再从前门进来,挺简单的一件事,被你搞复杂了,还要编造出这么多理由来。你记住了,如果你犯了错,只要你是学生,老师都可以管你,老师的责任就是管理教育学生。你走上社会了,如果你犯了错,也有人要管你的,你觉得会是谁来管你呢?”我说了他几句,把MP4和学生交给了班主任,我就走了。班主任很感谢我把学生带了回来。
我想,这个学生以后肯定知道了学校里有许多老师都是会管他的。
第二天,我问了班主任后来的情况,她说昨天她好好批评了学生,他后来哭了。我听到这里,觉得很欣慰。一个能被老师批评得哭泣的学生应该还是一个好学生。
学校里的老师,多管一件学生的闲事,我想,很多所谓的问题学生都会有很大收敛的,因为他知道只要做错事,不管在哪个老师面前都会受到批评的。一旦他收敛成了习惯,我想,慢慢的他也许就不再是问题学生了。
。。。。。。。。。。。。。。。。。。。。。。。。。。。。
徐社东说教育:
全员德育各学校提了很久了,这是很有效的德育手段,从每个老师管一管学生的校服、学生的发型、学生的言语入手,那些没穿校服的学生或者那个发型奇异的学生就会受不了这么多老师的“关心”,估计第二天就改正了。课堂上,如果有学生没穿校服,提醒他去拿来穿上,或者提醒他没穿校服是违规的,要他第二天穿来。只要老师不断的在强调、督促,学生还是能按要求做好的。在学校里,的确还存在着老师只关注在自己班教育、教学中学生发生的事情的问题,好像还是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其实可以把中间的隔板打开,凡在公共场所出现的孩子,他们的行为都要受到老师的“呵护”。不过这个“管”又有一个度的问题,还有一个针对谁的问题。如果是让学生情感上觉得厌烦的,恐怕效果又不是很好。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觉得时时刻刻被监视、被约束了,那这样的“校园环境”也不是“安全”的和适合孩子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