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没开玩笑,荆州真有卧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大小元直在手,有何愁也?

“现在不怪吾兄了?”

“不怪了,不怪了!原来是这般深谋远虑,如此看来,倒是刘玄德弄巧成拙?”

蔡瑁心里舒畅了许多。

刘备举任韩嵩,刚好蒯良附和之,便顺势将他也推了出去,荆州两位别驾现在都需出任别处,那么主公身边之谋臣却也不多了。

主公终究还是年迈,却不能判断这等局势,只能任由阿姊进言,军政之事则信我蔡、蒯二氏,如此日后可向朝廷立功也。

他们在军帐之中宴饮至深夜,蔡瑁遣亲信送蒯越回襄阳城中。

这时来了一个密使,送上了曹操的书信,且明言了许都对刘备之事准备施以流言离间之计。

蔡瑁看完了书信,久久不语。

最终哀叹了一声:“如此看来,刘玄德倒是真的颇有才智。”

使者疑惑不解。

蔡瑁道:“他已请荆州别驾前去主理宛、穰二城,以安主公之心,此计恐怕不能奏效。”

“刘玄德竟能先知我家军师之计策?”

“烦请回去禀报曹司空,应当徐徐图之,不可速成。”

“将军岂不知三人成虎之理?就算有所防备,也可施以流言。”

蔡瑁思考片刻后,点了点头,“善。”

此日后,襄阳多有流言,传刘备欲取南阳而立足,背荆州之恩,但是刘表一概不理,并抓捕了十数名散布流言之人,严刑拷打……

……

宛城。

“哈哈哈!!”

城中衙署之内,传来了刘备的笑声,他们在内堂聚议,知晓即将派遣韩嵩到来,心中大为放心,对于韩嵩的人品,刘备当时已经见识到了。

再加上早年的传言,知道其人乃是秉忠奉公之辈,颇为欣赏。

“元直,还是你深谋远虑!”

在攻下两城之后,周不疑第一个提出以退为进,向刘表示好,以安其心。

徐庶听闻之后,表示附议,以他对刘表的了解,觉得这位荆州之主外宽内忌,若是占领二城而不言,或是行事不够坦荡,则反而容易遭到忌惮。

若是想这般坦然告知,并且请他主理,留下一道宽宏大气的名声,他反而会更加高兴,甚至心中会极为敬佩其为人。

现在果然,欣然派遣韩德高前来,还许以军粮钱财资助,暗有请刘备收取南阳之意。

意在,叶县也。

“主公进取二城安治,又可得数万良田在手,今年若是丰收,可得粮数十万斛,军粮可堪充实,百姓亦是不受冻馁饥饿之苦。”

“如此功绩威势,也是给刘荆州些许声援,令他能在荆州文武之中,又可力排众议,鼎力抗贼。”

“尽取二城之后,两位军师觉得,曹操除却流言离间,还会如何?”

谈笑之后,刘备正色下来,意是在问询下一步如何排布。

曹军丢失两城,一定很快会有所行动,也许还会派遣大军来此,意图夺回城池。

周不疑和徐庶对视了一眼,躬身道:“你老你先说吧。”

徐庶:“……”

童言无忌。

徐庶思定片刻,躬身道:“曹司空大军在北而拒袁绍,定然不能进犯荆州,时值春耕过去,夏日之时,冀州之局势依旧严峻。”

“在下认为,曹军应该会大举进攻冀州,此时派遣一员大将镇守叶县,以阻隔我军进犯为上。”

“既是阻隔,则可挫败之,便能让他们久守于叶县之内,不敢来犯,如此南阳诸地尽可归于主公之手。”

“元直,你如何判断?”

周不疑拱手躬身道:“在下附议。”

“北方战事,数年之内不会平定,若是曹操得胜,也仍需数年修生养息,他亦不会轻易的南下,”他一边走一边到了地图旁,“故此,叶县强敌一旦遭败,主公之军威便可彻底在南阳传遍。”

“到时,曹军退守于叶县、鲁阳,守豫州之门户,不敢轻易进犯,而荆州境内的仁人志士,亦会深感主公之威而来相投。”

“此消彼长之下,可自数年之间壮大。”

“数年?元直,你觉得是多少年?”徐庶笑着问道:“我这些年,曾多闻北方战事、军情,私下深析曹袁之局势,早年袁绍攻克幽州公孙瓒时,得公孙伯珪众叛亲离之便,各地太守反叛相投,故而幽州并不平稳。”

“而今官渡遭败,后方定然人心浮动,暗中欲投效许都天子者大有人在,袁绍想要平定后方,亦是难矣,况且还有羌人、外族作乱,只怕支撑不了几年。”

周不疑笑道:“袁绍虽败,仍还有十万大军,有战将数百,又有北方名流相助,为其出谋划策,而其三子虽不和,但若曹操急攻则一致对外,若是缓图则能逐个击破。”

“此为兵略必缓也,而北方名流素来不服曹氏,多年交战又有仇怨,如何会安心依附?夫欲征伐其外者,必先安其内,故此,我敢断言曹操短则五年,多则八年不可南征。”

“这一段时日,足够我们积蓄军力。”

听完此话,徐庶恍然思量,他忽然觉得自己之前对许都的了解似乎有些片面了。

他只知进军需急,却没料到袁绍内下有子,后继有人,仍然有名流各成派系,即便官渡大败依旧还是凝聚一团,如此多的高贤之士,总归会有智谋延缓战局,乃至扭转之。

“原来如此,元直之言,可见大势。”

商议到此处,他忽然想起了当初出山之时,二位师长曾经所说的“天时”,他们说玄德公的天时就在这几年,却不知是何意。

他看着眼前这已初显俊逸,眉宇清秀的少年,拱手问道:“敢问元直,你可知晓,主公之天时为何?”

“天时?”周不疑闻言愣住,而后脑中不断思索,有所得,点头道:“荆州。”

“这是何意?”刘备也茫然,怎么又提及了荆州呢?

“刘荆州若是还健在,主公可会取荆州而自保?”

“决然不会,”刘备摆了摆手,这个话题已经说过许多次了,他绝不会趁人之危,哪怕是刘表请让他也不会去取,不光是名流不可归附,亦是道义不容如此。

周不疑看向徐庶,笑道:“先生可明白了?”

徐庶轻抚薄须,恍然摇头,扬天长叹道:“在下明白了。”

“若这些年不取荆州,则曹操壮大矣;而江东历经数代经营,臣子归附、家族林立,殷实军马、保境安民,数年内难以取缔,纵是历经其主孙策故去之祸,仍可定波不乱。”

“主公若是不取荆州以壮大,则数年内不可得势也,若是待得十年之后,年华故去,将军白头,穷得谋略武功,不过击退曹军耳。”

这些话说来悲情,但是刘备和周不疑却并未有伤感之色,反而是相视而笑。

徐庶见状好奇的问道:“怎么,主公、元直却不觉得急切?”

刘备放声大笑道:“元直早为我有谋,以求得长远,他亦曾劝我只管砥砺前行,莫问前路艰险,有此恒心,则泰山易改,何论君侧之贼?”

“如此心胸,倒是罕见。”徐庶耿直的点点头,拱手道:“敢问主公、元直,是何所谋?”

周不疑坏笑着看了刘备一眼,而后背着手摇头晃脑的走了几步,悠然道:“说给徐君听也不是不行,只是一略换一策,我若是说了,这退叶县之敌的计策,可就要交托先生来布置,如何?”

徐庶心里实在好奇得很,忙道:“好!在下一定绞尽脑汁,为主公苦思退敌之策。”

刘备站在不远处,看着两人相商的模样,周不疑竟可宛若老练深算的谋者,正吊着徐庶的胃口,心中大慰平生。

我若早年能有似大小元直这等忠良贤才,怎会半生无寸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