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倭寇来袭
随着朱元璋一声令下,朝廷上下通力执行,免税田制度被取消,其所免税赋都被折合成了钱粮发放了下去。
这一下子,官员们是累死累活,叫苦不迭,可到了基层士子这里,却是欢欣异常。
究其原因,当下大明新立,即使是士绅也只图安安稳稳过好日子,像那些投献、飞洒之类,借取朝廷优惠为自己牟取重利的手段,其实当下不算盛行。
除了少数官绅外,大多数读书人也只规规矩矩享受免税田优惠。
如今,将免除的田赋直接变成钱粮发放下去,普通士子倒极是满意,毕竟减免的田赋看不见摸不着,而这些钱粮却是实打实的。
一时间,士子们感恩戴德,对朱天子颂扬不已。
朱元璋原只想借此政令延缓土地兼并,却不料还收获大批士子人心,这意外收获叫他欣喜不已。
天子心情大好,朝堂上的气氛自然和悦。近段时日天气渐热,朝野上下倒是海宴河清、风平浪静。
却不想,好景不长……
时间一晃,已是八月。
八月的金陵城闷热异常,然而此刻的武英殿里,却充满了森冷寒意。
朱元璋满面杀气,手拿着一份奏报大发雷霆,而在殿内,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的几位都督都齐齐噤若寒蝉,个个胆战心惊。
“曹国公,你这个五军都督府的都督是怎么当的?这些倭寇,竟敢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我海禁,烧杀抢掠?那些沿海卫所,究竟是干什么吃的?”
也不怪朱天子如此震怒,就在刚刚,他收到从广东福建等地传来的八百里加急,数日前倭寇突袭沿海,广东、福建数个县城损失惨重。
遭朱元璋劈头盖脸一顿怒骂,执掌军政大权的曹国公李文忠面无血色,只一个劲跪地告罪道:“是臣疏于防范,请陛下恕罪。”
“臣奏请朝廷出兵,在沿海诸地兴建水师,以平倭寇之乱!”
关于倭寇之事,李文忠着实委屈,实在他早些年就奏请朝廷,要兴建水师防范倭寇,可是,奏折递了上去,如同石沉大海般杳无回复。
久而久之,这事便也无疾而终。
如今趁着天子盛怒,李文忠赶紧将旧事重提,想着再议水师建设之事。
可没料,他话音刚落,兵部尚书赵仁立马站了出来,反驳道:“曹国公此言差矣!”
兵部同样负责军务之事,但它和五军都督府还是大有区别的。
五军都督府更多考虑的是军队统管及作战指挥,而兵部则统管军政和后勤,要考虑钱粮问题。
当下,赵仁出面,便是从后勤保障层面,出言驳斥道:“曹国公,兴建水师固然能抵御倭寇,然则倭寇在海上行踪飘忽不定,极难捉摸,若是曹国公能一举歼灭倭寇,自是皆大欢喜,如若不然,岂不徒耗钱粮?”
李文忠是惯常与兵部吵闹的,闻言脸色一黑,道:“赵尚书此话何意?”
赵仁却是扭脸朝朱元璋拱手道:“臣觉得,要想防范倭寇,应加强海禁制度,而非冒进讨伐!”
洪武初年,为了应对张士诚和方国珍残部的骚扰,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海,这是华夏闭关锁国的开始,虽然中途有朱棣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很快就消失了。
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西夷用炮火轰开了华夏的大门,至此闭关锁国才彻底结束。
而要加强海禁,自然就不必出海,更用不着花银子建水师了。
李文忠在这上面吃过太多亏,哪能答应,当即怒斥道:“赵尚书此言简直荒谬,我堂堂大明天朝,竟只能坐视倭寇逍遥法外,不敢主动出击,岂不叫倭人小觑我大明!”
他越说怒气越盛,虽还跪在地上,气量却好比那站着的赵仁还要高上半分。
“这世上只有千日做贼,断无千日防贼的道理,我大明海岸线绵延万里,若是处处都要防范,焉能顾得过来?”
赵仁却仍好整以暇道:“那曹国公便能打包票,找到倭寇老巢,一举歼灭倭寇?”
找不到老巢,兴师动众建了水师跑出海,最后还不是无用功。
“不主动出海,焉能找到倭寇老巢?”李文忠气得直咬牙道。
赵仁将身子一仰,斜眼睨着李文忠道:“倘若找不到呢?兴建水师所耗的巨额银财,便由你曹国公承担?”
“你……”被赵仁这冷眼漠视的态度一激,李文忠脸色涨得通红。
“你们俩,都给我住嘴!”见两人越吵越激烈,朱元璋忍不住了,直接呵斥道:“咱叫你们过来,是要想办法对付倭寇的,可不是让你们来吵架的。”
“臣等殿前失仪,还请陛下恕罪!”二人闻言,赶忙都跪正了身子,郑重请罪。
朱元璋摆了摆手,并没有再责怪下去,只深深叹了口气,旋又将眉头拧得更紧。
事实上,李、赵二人刚刚的争论,正戳中他朱天子的心中症结——对付倭寇,究竟是主动出击,还是加强海禁,被动防范。
建立水师、主动出击,这自然更符合他朱元璋一贯的雷霆做派,可这得花钱,花大价钱修造战船、督练水师,然而,当下朝廷国库空虚,他朱天子手里最缺的,恰恰也是银钱。
可若要依赵仁的话,加强海禁,被动防范,也绝非上策。
毕竟自朱元璋实行海禁之策以来,倭寇来犯之事却并未消失,这足以说明,海禁之策对于抵御倭寇并没多大作用,而且一味窝囊地防范,实在有损天朝声威,更助涨倭寇猖獗姿态。
两般抉择在心头争执不下,朱元璋一时难作决断,不由愁闷不已。
恰在这时,吏部尚书李信站了出来,拱手奏道:“陛下,倭寇虽然肆虐猖狂,却也只敢在沿海袭击,绝不敢深入内陆,究其原因,他们还是畏惧我大明官军,只要官军一到,他们就立马跑回船上,远遁大海……”
李信话音刚落,李文忠却立马站出来说道:“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建立水师,如此方可跨海追捕,叫这些倭寇逃遁无途!”
李信却摇了摇头道:“曹国公,朝廷在崇明岛已有备倭水师,可至今如何,仍旧奈何不了倭寇,由此可见仅仅建立水师,是毫无用处的。”
“那李尚书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禁绝倭寇吗?”李文忠反问道。
李信将长须一捋,挺了挺胸膛,幽幽吐出三个字:“迁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