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的确,每一个村庄的变迁,无不打上了自己的特质烙印,同时,也都刻下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履痕。
村志记载,下姜村是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主要由姜、杨、余、伊四大姓组成。其中,姜、杨两姓人口居多。北宋靖康年间,渭水郡姜氏便从四川迁入。南宋庆元至嘉定年间,其他姓氏也渐渐辐辏此处。
那么,下姜村的特质又是什么呢?
实事求是地讲,这个位于淳安县西南部枫树岭镇的偏僻小村,尽管不能说是穷山恶水,但也绝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村子局促地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公峰、茂峰、化岭、银峰四座山峰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将村子紧紧包围。一条不知形成于何时的名为枫林港的小河,从山的缝隙里硬生生挤出一条通道,从村中蜿蜒而过。
千百年的河水冲积出了一块块弹丸大小的盆地,庙畈、下本畈、窄堨畈、双坞畈……这些不规则、不平整的板块高低错落地“纠缠”在一起,成为下姜村的主要农耕区。
说起来真是可怜,这些林林总总的板块加起来,只有600多亩耕地。全村742人分的话,平均一人不到1亩田。
而且这些田,大多是山坞垄田和山坡梯田。旱地中只有少量山脚缓坡地,大多是陡坡地。
这类农田的特点是土层薄、蓄水能力差,古有“一七之灾”的说法,就是下一天大雨就涝,晴七天就旱。
下姜村还是自然灾害频仍的地区。
下姜村的自然灾害,主要为春夏两季的洪水灾害。枫林港流域受雨面积较大,加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夏秋时常受台风影响,一般两三年间就有一次风灾。
一俟风起,轻则损坏庄稼,重则吹断树木、房屋。1968年7月,下姜发生龙卷风,庙畈小球里的大柿树被连根拔起,窄堨溪边的大板栗树被拦腰折断,庙畈上的稻桶被吹到窄堨畈,房屋倒塌,瓦片基本被掀光,村民损失惨重。
下姜村又是淳安县的暴雨中心地区之一,洪灾频仍,曾有“十年九有”之说——十年就有九年发洪水。1940年,枫林港洪水流量达每秒900立方米,洪水淹没了整个庙畈、窄堨畈,下姜老村石硼以下全部被淹没,多处房屋被冲毁。
据村里老人回忆,历史上有些年份,枫林港一年就要发10多次洪水。
自古以来,下姜人以务农为生,除了种植水稻、小麦、茶叶、水果,还兼营竹编、家具制作等手工业。山里人最能吃苦。虽然村民们勤俭持家、辛苦劳作,但受地理条件限制,一直未能摆脱饥饿的阴影。下姜一直是方圆几十里最贫困的山村。人们曾这样形容下姜:“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好,基础设施差,灾害频发,加之受到移民入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下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温饱线以下。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下姜人脑海里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饥饿!饥饿!